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2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分享

台盟中央:關於加快構建完善大中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監測體系的提案

2022年03月01日15: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當前,全國不少大中城市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規模不斷加大。地表之下,軌道交通與城市快速路的各類隧道穿插而行﹔不同部門、不同時期鋪設的各類管道錯綜交織﹔重大工程和高層建筑施工中挖掘的基坑涵洞間雜分布,疊加本就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對城市運行的整體安全水平造成嚴重威脅。通過實地調研,當前城市地下安全監測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應急勘測與長效治理之間缺乏統籌,勘測方法和數據標准亟待統一。重大國際性賽事、會議等活動前夕的集中勘測,應該成為採集完善城市地質安全系統性基礎數據的重大契機。然而部分城市將整體工程交由給各區(縣)分段實施,作業團隊來自全國各地,勘測設備型號各異,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最終各段數據難以構成標准統一的完整數據庫。

二是科學復檢機制及勘測數據核驗機制尚不完善。根據此前多地歷次地面塌陷事件的綜合分析,在工程擾動、排水管網滲漏、暗塘暗浜、氣象和地質本底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城市地質安全勘測無法實現“一勞永逸”,而應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分類建立定期、不定期的科學復檢機制。但目前由於分包作業單位較多,進行抽檢復核不及時,勘測結果真實有效性急需提高。

三是現有探測方法的技術支撐不夠扎實。以長三角區域城市為例,地下水較為富集,三維地質雷達探測深度一般在3m左右,二維地質雷達低頻天線(100MHz)一般在5m左右,無法達到業內公認的7m探深安全要求。而在深基坑周邊、地鐵盾構區間、暗浜暗塘分布區等復雜地質區塊,探測深度應達到20m-30m。依賴單一技術手段實施勘測,或將造成部分路段地質安全隱患的誤判、漏判。

為此,建議:

一、強化數字引領,積極探索構建“平戰結合”、科學規范的地質安全監測體系。在日常和臨時地質勘測過程中,要同步做好第一手地質數據的研判分析,確保規范入檔。在形成“道路病害卡”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地質雷達勘測數據的利用價值,建立道路勘測長效數據庫。要綜合運用微動、地震映像、高密度電法等物探技術,並主動嘗試利用衛星遙感大范圍連續形變觀測技術、遠程定期巡檢、定點光學監測傳感等技術,對區域概況實施早期識別,對重點條線密集復查,對疑似病害地點實時監測,從而摸索出一套科學有效、動態更新、經濟適用的地質安全監測體系。

二、優化治理結構,加快編制“城市道路塌陷隱患勘測技術標准”。建議統一由各級城鄉建設部門牽頭協調推進有關工作,盡快組建由政府主管部門、權威科研機構、骨干勘測院所構成的技術指導團隊,根據基礎地質情況、工程進展情況、地下管線養護情況等綜合條件制定各條道路的科學復檢周期,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安排臨時性勘測,明確城市道路探測作業流程、方法手段、分析判定等方面技術要求。

三、嚴選施工主體,確保涉及城市地下安全勘測的各類工程合理有序開展。考慮到大中城市地質信息的敏感性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不確定性,在項目打包時應將整體數據處理分析以及重點路段、敏感路段的道路勘測工程,限制在大型骨干企事業單位等技術支撐型隊伍中﹔分類分段數據採集和普通路段的勘測工程可面向不同類型的勘測機構,但在門檻設置上應突出技術實力要求,以便后期配套的維護、追責和應急探測。

四、加強區域協作,將“城市地表塌陷預警及處置能力建設”納入重點區域一體化工作框架。大中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活躍,各地開發需求強烈,面臨的風險挑戰也較為相似,部分城市的局部探索和零散創新有待於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推廣、驗証和優化,使之更為成熟,也更成體系。建議整合區域重點省市地質勘測研究單位、各大高校院所等資源要素,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地質數據庫的共建共享共研,構建跨域區的城市地質災害檢測、監測力量。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