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8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長江上游河段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等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潛力巨大。但該區域地形復雜,很多地方人跡難至,且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導致資源調查困難。亟需通過遙感技術等有針對性的創新手段,破解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協同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當前,該區域生態保護和災害應對中主要存在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自然災害發生前后,現場信息採集、監測評估時效性差,嚴重影響應急救災處置能力。由於地質結構復雜、災害頻發、受災范圍廣,現有監測手段數據獲取有限、時效性差,導致救援應對不及時,次生災害損失嚴重。
二是長江干支流岸線復雜,目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估覆蓋范圍不足,難以支撐整個流域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流域內人均佔有水資源量7472立方米,跨多個省區市,范圍大,全面普查工作量大,且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行政壁壘。
三是現有流域生態環境保育效果評估精度低,缺乏准確、客觀的定量化監測和統計手段。對於水土流失導致的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積、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由於評估精度低,導致治理措施針對性差,恢復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目前主要依賴人工的生態資源調查成本高,還存在調查人員傷亡的情況。雲貴川渝地區海拔高差超過3000米,動植物空間分布碎塊化且復雜,資源調查困難。
五是長江上游流域碳匯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但長期面臨評估定價難、交易難的問題。缺少宏觀綜合、快捷高效的碳交易體系,以及基於國際認可的、標准化的區域碳匯評估和交易機制,缺乏通過相關交易市場變現的科技支撐能力。
為此,建議:
1.針對滑坡、泥石流等易發多發地質災害,開展In-SAR等衛星監測,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對於長江沿岸上游四川、貴州、雲南交界地區集中的石質荒漠與裸露地表,定期開展地表形變衛星監測,通過衛星區塊鏈技術及多期數據對比,提早發現並做好風險分析和預警。
2.加強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監測和預防,通過土壤濕度衛星探測等技術手段,形成雲貴川水土流失聯防、聯控一張圖。將長江水源地和上游流域坡度大於25°區域納入嚴格監控范圍,限制開墾種植,預防水土流失。
3.提高西南區域長江干支流岸線和水資源管理,通過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提升綜合治理水平。常態化監測、監管長江上游沿岸10千米緩沖帶內林地、植被覆蓋率,同時堅持沿江居住地綠化工程,提高沿江區域林草覆蓋地表的連片率和連通程度。
4.通過高分辨率衛星監測開展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等生態涵養區的高頻次、全覆蓋監測。通過1-10米級寬覆蓋、快速重訪的高分辨率衛星系統開展連續詳查,加強自然保護區人工用地、裸露地等監測,持續高壓治理沿江區域的非法採礦、破壞性放牧等。
5.開展基於紅外遙感、高光譜遙感等技術手段的珍稀動、植物普查及保護。長江上游是我國珍稀動、植物寶庫,利用高空間分辨率、紅外遙感等衛星識別並監測珍稀動物種群,基於高光譜遙感監測珍稀植被分布區域及生長狀況,克服由於生態、氣候、地質等條件多變復雜,常規保護手段效果較差的難題。
6.加快推進建立西南區域生態價值碳交易中心及相關的數據支撐體系建設。依托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相關技術的發展,破解以往生態系統價值定價難、交易難的瓶頸問題,並通過立體測繪、激光雷達衛星等技術手段,提升復雜生態系統價值的評估精度,依托碳交易市場等生態問題碳稅化的機遇,實現區域高生態價值的貨幣化補償。
7.因地制宜在雲南等區域建設衛星遙感大數據基礎設施。利用區域光照條件好、冬季晴天多、生態系統代表性全面等獨特優勢,在中國南部區域開展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真實性檢驗場(站、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西南區域衛星數據接收、增強、檢驗、質控等能力,服務數字長江、數字雲貴川等建設。
相關專題 |
· 2022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 · 環境 · 資源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