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8日13: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立社會救助監測預警機制對於防止返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地在社會救助監測預警機制建設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監測預警對象偏窄,且差異較大﹔“人戶分離”低保對象和低收入流動人口監測困難﹔監測指標設定和預警標准不夠科學﹔監測數據平台信息共享程度不夠,一些關鍵監測指標缺失等。
為此建議:
1.擴大監測預警對象范圍。目前各地社會救助監測對象主要是農村已脫貧但不穩定戶、貧困邊緣戶以及城鄉低保、特困等救助對象。僅監測和跟蹤貧困對象,不足以發揮預警功能。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擴大社會救助監測預警范圍。如,將社會救助監測范圍擴大到5%最低收入家庭、10%最低收入家庭或低於當地平均收入50%的家庭等,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統計監測數據庫。
2.完善主動發現機制。依托鎮街網格員和民政協理員隊伍,將社會救助監測納入網格化管理。建立區/縣、街/鎮、社/村主動發現三級網絡,及時掌握困難群體的家庭收入、財產等變動情況和遭遇突發意外事故等情況,及時上報並跟進救助。通過整合政府相關部門的求助熱線(如北京市12345熱線),讓困難群眾自己報告或社區居民主動報告可能符合救助條件的困難群眾,以避免“漏保”現象發生。地方民政部門還可與籌款平台加強合作,如發現符合救助政策的困難群眾,主動給予救助。
3.科學設計監測指標體系和預警標准。目前各地預警主要通過跟蹤收入和消費支出進行判斷,可探索納入更多非收入性指標(如疾病、死亡、殘疾、服刑、失業、離婚、交通事故等)並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單指標和多指標相結合的預警標准體系。同時,重視關鍵性預警指標的設定。從各地實踐經驗看,數據平台對困難家庭用電、用水、災難性事件等數據進行監測也能夠較為准確、迅速地發現潛在的救助對象。因此,數據平台可建立預警模型,在綜合計算監測對象貧困風險程度后,再推送給基層進行排查,以減輕基層工作壓力。
4.加強數據平台建設,實現動態監測預警。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將金融、銀行、稅務、消費支出等數據納入監測平台,確保監測信息的完整性、准確性、權威性,客觀真實地反映群眾家庭貧困風險狀況。加快社會救助監測預警大數據平台建設,實現省級區域內大數據監測預警無死角。對納入重點監測的預警對象,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應及時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篩查比對,並以紅、橙、黃三種顏色標示其返貧致貧危險程度,實現常態化的貧困風險監測預警。
5.根據預警對象需求分類處置。針對監測平台推送的預警排查對象,採取“干部走訪、部門比對、民主審議、村級公示、鄉鎮復核、縣級備案、相關部門篩查”等程序進行識別和排查。同時,根據其貧困風險程度和需求進行分類處置。符合條件的按程序納入低保、特困和專項救助。對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覆蓋后仍有困難的群眾,通過臨時救助、轉介公益慈善組織以及其他幫扶措施及時給予幫助。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村(居)委會應建立健全分檔預警、分類處置工作台賬,細化工作措施,明確辦理時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每一位預警對象有落實措施。
6.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監測預警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各級政府應加強對基層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抓好基層隊伍建設,積極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提高基層社會救助監測預警工作人員綜合素質。通過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增加基層社會救助監測預警隊伍數量,提升社會救助服務專業化水平,彌補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不足。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公益慈善組織,提高其對社會救助監測預警相關業務的承接能力。
相關專題 |
· 2022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 · 社會 · 法治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