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創新表達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

舞動經典 演繹中華文化之美(講好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陳圓圓

2022年01月14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舞動經典》劇照。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近日,“為人民而舞”——《舞動經典》首輪巡演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收官。表演者是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年輕舞者,他們憑借過硬的基本功與獨到的理解,用舞蹈語言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帶給人視覺審美的同時,也使人獲得心靈的感動與共鳴。

  

  長袖回旋,扇舞生風,如筆墨行雲流水﹔擐甲執兵,凌空翻轉,盡顯英勇氣概﹔樂聲漸密,舞者輪番秀出舞技絕活,令人目不暇接……

  帷幕落下,掌聲不絕。“為人民而舞”——《舞動經典》首輪巡演近日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收官。90分鐘內,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舞蹈不同時期、不同舞種的經典魅力。表演者均來自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大多獲得過“桃李杯”“荷花獎”。憑借過硬的基本功與獨到的理解,年輕的舞者們用舞蹈語言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帶給人視覺審美的同時,也使人獲得心靈的感動與共鳴。

  為經典尋找觸達當下的方式

  舞蹈類綜藝節目收獲廣泛關注,頻頻在短視頻平台出圈……近年來,中國舞蹈的“能見度”越來越高。這既源於中國舞自身的魅力,也離不開年輕舞者對經典作品的傳承與創新。

  《相和歌》《扇舞丹青》《點絳唇》……許多舞蹈專業學生心目中的“教科書級范本”作品,都出自北京舞蹈學院。成立於1987年的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由北京舞蹈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組成,目前有23名青年舞者。

  《舞動經典》融合了經典與創新,舞者既是傳承者也是創造者,以青春能量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舞團演員、國家二級演員蒲宇是90后,他表演的作品《風吟》已有21歲了。回憶起排練的心路歷程,他說:“在教室裡跟編導和原演出者接觸,了解創作的細節,不隻在動作上更到位,還包括情感和身體上的反饋。與風共舞,在經典中探尋不同的肢體表達,在經典中追求永恆的藝術魅力。”

  一束聚光燈,一人一雁一椅,歷經千帆的老人回首一生。很難想象,雙人舞《老雁》中飾演老者的,竟然是舞團中最“新”的演員。今年23歲的呂科鏑,畢業后加入舞團不到兩年。他說:“人生如果是一句話,《老雁》講的就是句號前面的那個字。”《老雁》的另一名演員趙珊感嘆:“新瓶裝舊酒,也能釀出不一樣的風味。”

  經典之所以閃耀,離不開老一代舞蹈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演出的報幕屏上,許多作品特別寫有“排練指導”,名字對應的大多是這支舞原版的演員或編導。

  “在《舞動經典》中,經典與創新試圖構成某種對話,不同舞者之間對於傳統與身體的理解,代際創作交流,既有對於經典舞作的回望,也有新一代人的探索。”舞團副團長任冬生說。

  正如一名觀眾留言:“如同折子戲,為經典尋找觸達當下的方式。年輕的舞者或許還存在技巧之外情感、理解、經歷等方面的不足,但傳承本身已彌足珍貴。”

  給青年舞者搭建成長的平台

  17歲、27歲和37歲,對舞者意味著什麼?在舞團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王亞彬的微博上,3張照片定格了同一個姿勢,仔細看卻能發現不同。照片分別是她3個年齡時期表演《扇舞丹青》的劇照。有網友說:“21年后的《扇舞丹青》在柔美之中多了一份成熟與英氣。”

  舞台上,王亞彬除了演繹經典,還帶來了自己編導的現代舞《女人與海》。如今,她擁有演員、編導、老師等不同身份。“教學相長,創演兼收並蓄,身份的轉變是一個不斷磨礪不斷精進的過程,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一直不變。”王亞彬說。

  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進入青年舞團,成立個人工作室——王亞彬30多年的舞蹈生涯,是舞團正在探索建立演員從引進、培養到流動的成長機制的一個縮影。任冬生介紹:“近年來,舞團以‘青年舞蹈家工作室’‘演員轉教’等方式推進高端表演人才隊伍建設,致力於成為教學、科研的研發基地,創新劇目的實驗和傳統劇目的示范基地,整體教學的藝術實踐基地,優秀教師的儲備基地。”

  任冬生說:“我們希望給每一個青年藝術家設計藝術成長之路的個性化方案,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成員進入舞團后5—10年考取碩士學位,15—20年后可以考慮轉到教學崗,將成熟的經驗反哺教學。”如果熱衷於創作和表演,舞團成員也可以爭取成立工作室,獲得平台和經費的支持。

  此次演出的古典舞《青山遠黛》是蒲宇編導的,他也是3個新創作品編導中最年輕的。他說:“每個人在舞團都能找到適合的定位。我們不隻學習怎麼當表演者,還在學習編導乃至舞台設計、教學技巧等,努力成長為綜合型的藝術家。”

  “真正的藝術來源於人民、來源於生活。拓寬藝術傳播渠道,托舉青年藝術人才,才能真正讓文藝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說。

  開拓中國舞蹈更廣闊的舞台

  “當代中國舞者應該用舞蹈這門世界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我們不僅要做好中國古典舞蹈的傳承,更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王亞彬說:“我們不僅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立體展現在舞台上,也能讓更多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舞團在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開展多場演出交流活動。去年,北京舞蹈學院與國家大劇院和中演院線等開啟合作機制,通過精准設置演出展示渠道、加強校企合作等方式,講好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從校園走向更大的舞台,不僅需要團隊的力量,也離不開舞者自身的韌勁。舞台上的高光時刻不過數分鐘,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淚水、汗水和血水浸泡的艱辛滋味,才是舞者的日常。若非熱愛,談何堅持?

  與舞者交談,“幸福”“熱愛”,總被他們挂在嘴邊。蒲宇說:“我們一直在學院的愛護下,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多麼幸運。”舞團演員何林謙脫口而出:“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孤獨的。”“舞蹈是我和世界溝通的一種最佳方式。”王亞彬道出了許多舞者的心聲。

  呂科鏑排演《老雁》時,在編導田露的啟發下,漸漸有了新的感悟:“人們感知回憶與愛的能力是相通的,舞蹈打動人心的魅力也是相通的。”少年端坐,挺拔的身姿,欲展翅翱翔。

  “要為青年舞團開拓更大舞台,從校園走出去,在國家平台乃至世界平台去展示,讓這支團隊走出學院、走向世界,成為學院事業發展和中國舞蹈事業的生力軍。”巴圖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4日 11 版)

(責編:薄晨棣、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