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5位基層干部敞開心扉,講述一年來的感悟、追求與成長

積蓄溫暖 砥礪前行(2021特別報道)

2021年12月29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貴州省黔西市素朴鎮馬路村村干部(左)通過手機直播幫助村民賣橘子。
  周訓超攝(影像中國)
  圖②: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古城村第一書記黃鳳明護送孩子上學。
  劉教清攝(影像中國)
  圖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邊境管理支隊吐爾洪邊境派出所民警救援被困車輛。
  李銘驥攝(影像中國)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齊福鎮干部助農春耕。
  資料照片

  社區干部想對丈夫說——

  “有了你,我才能一心扑在事業上”

  朱麗紅

  又到一年年底了。當我整理辦公室材料櫃時,翻到那些榮譽証書,心裡突然五味雜陳:這些榮譽是對我多年工作的肯定,同時也提醒著我在家中的缺位。我的腦海中涌現出一句歌詞: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那個“你”,就是孩兒他爸。

  自從我成為社區黨委書記,丈夫便默默幫我料理好家裡的一切。社區工作繁忙瑣碎,有時我一天都在外面跑。工作時總是忘了“累”,可回到家一沾沙發就不願起來了。他經常逗我,“今天該你洗碗了吧?”“在外面那個精神頭哪兒去了?”逗歸逗,最后每次都是他默默起身做家務,還不忘說一句:“我媳婦是個事業型女人。”

  我想象中的事業型女人,應該是雷厲風行的吧,可我的工作好像都是“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社區4600多戶、1萬多人,大多是老舊小區,沒有物業。樓道燈泡壞了、下水井堵了、樓上樓下發生口角了、子女上學就業遇到困難了……都來找社區。

  有一次,居民樓的下水井堵了,樓上幾戶不願出錢,一樓的就直接關了水閥,一來二去起了爭執,我挨家挨戶溝通了好幾天。后來丈夫也發現了規律,我5點能正常下班的,說明今天工作還算順利﹔七八點鐘才到家的,可能遇到了什麼難事或者“犟脾氣”﹔周六周日不在家,他也都習以為常。

  其實,社區工作也像過日子,感情都要靠平時處,關鍵時刻才能互相理解,群眾才對你信服。

  這些年,我和丈夫之間唯一一次大的分歧是在2015年。那年我生了場大病,后來身體漸漸恢復准備回到工作崗位,丈夫第一次央求我辭去工作,干個輕鬆點的。可社區工作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我放不下、舍不得。最后他還是讓步了,不再勸說我,而是默默地給我增加起營養。

  一年就要過去了,我要感謝丈夫對我的支持,讓我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也感謝他對我的關愛,“有了你,我才能一心扑在事業上!”

  (作者為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武聖街道愛民社區黨委書記兼社區居委會主任,本報記者胡婧怡採訪整理)

  

  援藏干部想對女兒說——

  “最好的陪伴,是我們一起成長”

  李  祥

  身為援藏干部,無法時常陪伴在家人身邊,是我身不由己的遺憾。每天與家人視頻、語音聊天,成了我們之間的特殊陪伴。

  昨晚女兒睡著以后,妻子和我分享了女兒最近的一篇習作《忙碌的左手》。從字裡行間,我真切地看到了女兒在右手骨折之后,堅持用左手練習寫字的堅韌與樂觀。對她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難忘的人生經歷,我相信這次經歷會讓她更快地成長起來。

  其實在西藏的經歷,也是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程。此刻的林周,室內外溫差達30多攝氏度。到了西藏之后,我才深切體會到:隻有經歷過嚴寒,才會倍加珍惜溫暖。從蘇州的劇團到林周縣文旅局,工作環境差別很大,初到新的崗位,我也像個“小學生”,對工程項目可謂一竅不通,但今年,我已經對這些工作熟悉起來。游客喜歡的拉薩北部旅游環線,我是參與者和建設者之一。看著它一點點完善起來,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我感到無比自豪。

  其實,最好的陪伴,是我們一起成長。今年夏天妻子和女兒曾來探望我,我們度過了一段溫馨快樂的時光。遺憾的是,夏天沒有機會見到黑頸鶴,隨著冬季的來臨,它們來到虎頭山水庫和卡孜水庫邊棲息。我特地邀請自治區攝影家協會的攝影師們,過幾天一起到水庫邊守候拍攝,用他們的作品提升林周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來旅游度假。到時我想把拍攝的美圖做成紀念品,也給家人寄過去。

  援藏期間,孤獨在所難免。平日裡,每天往返於宿舍和單位的路上,我的耳機裡總會循環播放去年女兒為我下載的音樂。我想,聽女兒聽的歌,也讓她看爸爸眼中的風景,感受爸爸在雪域高原的工作,這也是一種陪伴吧?

  新年要到了,希望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之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回望過去這不平凡的一年時,都能從對方身上看到令人欣喜的成長與進步。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第九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本報記者徐馭堯採訪整理)

  

  幫扶干部想對兒子說——

  “改變命運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裡”

  朱繼宏

  近日,兒子發語音告訴我,學校的復習資料裡加入了《楊叔的脫貧日記》,兒子還引以為傲地告訴老師和同學,“‘脫貧日記’裡的幫扶干部朱繼宏是我爸爸。”我這才想起來,由於長期在硤石鎮車轍村幫扶,我已經好久沒回家,也好久沒有見到兒子了。

  過了年,兒子就18歲了。他媽媽上次來電話說,兒子最近又長高了一大截,也越來越懂事了。我想,他和同學們看了這篇採寫半年、九易其稿的脫貧日記,一定也會被主人公楊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的。

  至今,我還記得6年前第一次在車轍村見到楊叔時的場景。他個頭不高,身形瘦弱,穿著一件泛舊的藍色外套。村干部介紹完后,楊叔握住我的手,激動地說:“小朱,那我老漢以后可要給你添麻煩了。”

  楊叔的大兒子意外離世,留下一家老小7口人。怎樣幫扶,我一開始也不知所措。了解情況后,我幫楊叔申請了幫扶項目和補助資金。楊叔是個勤快人,在我們的幫扶下,干勁更足了。他家15畝地種麥子、栽樹苗,沒有一處撂荒﹔村裡開展各種培訓,他一場不落﹔隻要聽說有活干,他和老伴就趕著去打零工。每次去楊叔家,我總是感慨:他們家的地在全村打理得最好,樹苗下見不到雜草﹔老兩口精心飼養的烏雞,一年多時間,光雞蛋就賣了2000多元。

  家境稍好點后,楊叔好幾次提出“請結束對我家的幫扶,改扶別人”。2018年,楊叔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楊叔把自己的脫貧經歷寫成14本日記。

  在村裡幫扶的這些年,我目睹了許多鄉親們勤勞致富的勵志故事:有在丈夫癱瘓后一邊務工一邊照看病人的瘦弱妻子,有年過八旬自力更生供孫子上大學的老奶奶……我每次和兒子通話,都會給他講村裡的事,就是為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別人怎麼幫你,改變命運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裡。

  (作者為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硤石鎮車轍村幫扶干部、金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職工,本報記者張丹華採訪整理)

  

  一線民警想對妻子說——

  “你照顧咱家,我守護大家”

  封海軍

  忙完手頭的工作,又過了零點。看著“12月8日”這幾個字,猛然想起,今天是我和妻子結婚3周年紀念日,頓時思緒萬千。

  干警察這行,生活沒有規律,加班加點是常態。這些年,隻要我外出辦案,妻子總是心神不寧,不等到我報平安的信息,便難以入睡。在一次行動中,我和同事逆著車流追捕一名嫌疑人,奔跑了近1公裡,才將他抓獲。因為怕剛懷孕的妻子擔心,我沒有告訴她,當在媒體報道中看到我追捕的場景時,她嚇得幾天睡不好覺,還一再囑咐我千萬不要讓爸媽看到。

  這些年,妻子的付出和支持讓我深感愧疚。2018年,因為一次專項行動進入攻堅階段,我們的婚禮不得不延期,妻子笑著說:“又有更多時間籌備婚禮了。”她懷孕后,我沒有時間開車送她去做產檢,她又說:“我走路去,還能鍛煉身體。”從我倆相識、相戀到成家生子,我都很少陪在她身邊,她卻常說:“沒關系,咱們以后多的是時間在一起。”

  妻子對我的支持和理解,也潛移默化傳遞給了兒子安安。他睡覺時要抱著警車玩具,衣服愛穿“警察藍”,看到執勤點停著警車還要伸手摸一摸。不久前,我穿著警服回到家,安安見到我就歡呼起來,“爸爸是大警察,寶寶是小警察”。聽到這句話,我倦意頓消。

  有時候,我希望兒子能慢一點長大,讓我好好陪伴他,把他培養成一個正直、堅強、勇敢的小男子漢。有時候,我又希望他快快長大,能盡早懂得忠誠、擔當、責任的意義。

  任何時候,隻要黨和人民需要,我都會沖鋒在前,這是警察的職責。我常對妻子說:“你照顧咱家,我守護大家。”正因為有了她對我們小家的守護,我才能心無旁騖地去守護千千萬萬個像我們一樣溫馨快樂的家。

  (作者為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開福分局通泰街派出所所長,本報記者王雲娜採訪整理)

  

  鄉鎮干部想對母親說——

  “扎根在這片土地,我一點都不后悔”

  吳  玲

  又到了鎮裡長壽柚收獲的季節,看著絡繹不絕的運輸車和笑得合不攏嘴的鄉親們,我不禁感慨萬千。

  8年前剛到鄰封鎮工作時,鎮裡還很落后。母親來看我時,問我是否后悔自己的選擇,那時我的回答還不夠堅定。

  如今8年過去了,鄰封鎮早已今非昔比。這些年,鎮黨委、政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提升鄉鎮風貌、改善人居環境……以往破舊的房屋換上了古色古香的新裝,寬闊嶄新的柏油路干淨整潔。

  想到這些變化的背后,也有我的一份貢獻,讓我為之驕傲。雖然我們家不算富裕,但是在母親的呵護下,我從小也算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以前母親常常說我嬌氣得很,可現在我可以在辦公室裡“大戰”蝙蝠,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獨自步行去值班,也可以在公路驗收時頂著太陽步行6公裡。

  基層工作雖然繁瑣而辛苦,收入可能比不上有些同學,但我相信不同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人生。在鄉鎮工作,能為改變一方面貌、幫助群眾過上好日子盡一點綿薄之力,這種收獲和成就感是他人無法體會的。

  一天早晨,我剛到鎮政府大院門口,就被三化村7組的李樹全老人拉住了,他從包裡掏出一袋新疆大棗和自家種的橘子硬要塞給我,說是略表謝意。李叔今年72歲,去年我們幫他整修了漏水的房頂、翻新了廚房,還將公路修到了他家門口,這些他全記在心裡。他女兒給他寄來新疆特產,他還想著給我帶上一包。當然,群眾的東西咱不能收,但這份心意就是對我工作的最大認可啊!

  在鄉鎮,像李叔這樣熱情質朴的百姓數不勝數,和他們在一起,有一家人的感覺。如今,我對鄰封鎮的歸屬感越來越強烈。能為鄉親們做一點事情,是我最大的快樂。不管誰再問我,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扎根在這片土地,我一點都不后悔。”

  (作者為重慶市長壽區鄰封鎮政府干部,本報記者蔣雲龍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9日 10 版)

(責編:薄晨棣、吳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