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青海健全幫扶長效機制

努力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本報記者  劉成友  王  梅

2021年12月17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青海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硬骨頭,難啃﹔鞏固脫貧成果,不易。青海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當前重要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集中開展脫貧成果鞏固“回頭看”,補短板、強弱項、興產業、穩就業,健全幫扶長效機制,努力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建好機制 做好銜接

“不僅及時收到理賠款,政府還幫我重新修建畜棚,調撥飼草料,地震中活下來的牛羊沒有再受凍挨餓。”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牧民卓瑪吉年初給牛羊上了保險,讓損失降到最低。

今年5月22日,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青海省鄉村振興局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將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245戶693人納入監測范圍,進行針對性幫扶,防止了因災致貧返貧。

青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李青川介紹,青海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常態化做好篩查預警和監測幫扶。截至11月29日,全省累計確定監測對象4394戶1.6萬人,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3422戶1.26萬人。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效銜接?青海建立省級領導聯系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制度,43名省級領導聯縣包村,推進工作落實。加強與14家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和對口援青6省市的對接溝通,持續加大幫扶力度。全面完成新一輪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選派工作,全省1716個重點村的5221名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已全部進村。

雪后初晴,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魏家堡村第一書記孫玉寶來到村裡的當歸基地,和村民一起分揀裝箱。4年來,他扎根山村,利用村裡山地資源豐富、剩余勞動力多等優勢,帶領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實現企業帶動合作社、合作社帶動農戶、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多贏局面,累計發放勞務工資400多萬元,惠及農戶1000多戶。

作為第一書記,去年春天孫玉寶已圓滿完成任務,但他選擇繼續留下來。目前青海省有5000多名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繼續奮戰在全省各地鄉村。

產業鋪路 增收有路

“叮叮當當”不停響,錘子鏨子輪番敲打,一件精美的銀質茶壺,在銀匠王富邦手中很快成型。“青海銀銅器看湟中,湟中銀銅器看陽坡。”西寧市湟中區陽坡村,銀銅器加工手藝人佔了全村人口的1/4,銀銅器加工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過去,匠人們各憑手藝吃飯,單打獨斗。如今,依托政府扶貧產業資金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陽坡村建起銀銅器加工產業園,統一注冊商標“藝河湟”,產品加工規范起來,知名度也提高了,王富邦被推選為產業園負責人。“產業有了規模,村集體經濟有了發展。”陽坡村村委會主任鄭雄說。

青海省鄉村振興局指導各地優化資金支出結構,持續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據不完全統計,全省961個生態畜牧合作社,帶動6.5萬戶牧民增收﹔168個鄉村旅游項目,帶動3.58萬人增收﹔246個幫扶車間,帶動7360名勞動力增收﹔39個縣扶貧產業園,帶動12.3萬脫貧人口增收。

青海省鄉村振興局規劃財務處處長秋立朝介紹,全省已落實有效銜接資金64.39億元,謀劃實施項目1657個,通過實施產業就業、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項目,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隨著縣城人口增加,牛奶、酥油等奶制品需求加大,而偏遠牧區牛奶難以運輸到縣城。“縣政府搭建平台,把牦牛奶收進來,原價往外銷售,還負責配送。”牦牛奶站負責人尕日昂秀說。

興海縣委副書記馬海山介紹,這樣的牦牛奶站在興海縣有5個,所需設備、配送員工資均由政府扶貧產業資金補貼。“不僅保障了縣城居民生活需求,而且增加了牧民收入,僅去年就給牧民帶來500萬元收入。”

穩崗就業 安居樂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青海制定一攬子政策,不斷拓展就業增收門路,全省20.8萬名脫貧及邊緣易致貧勞動力實現就業。

“窗明幾淨,非常滿意。”互助縣園丁小區業主趙華給忙碌了半天的保潔員喬桑毛打了滿分。易地搬遷,讓43歲的前隆村婦女喬桑毛全家搬到了縣城,到樂幫家政公司工作后,不僅每月有4000元收入,還能照顧孩子上學。

互助縣有100多家家政公司,每年直接或間接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有1萬多人,佔青海全省家政從業人員的七成以上,年實現勞務收入約3.5億元。“家政服務業緩解了文化水平較低務工人員就業壓力。”互助縣就業局局長曹有德說,“麻吉和峽門兩個村的家政從業率達到80%以上,年勞務收入達500萬元。”

“開門是店,關門是家。”易地扶貧搬遷讓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251戶946人住進了嶄新的德吉村。依托緊鄰黃河的優勢,德吉村發展鄉村旅游,開設了30家農家樂,對60名搬遷農牧戶開展廚藝培訓,引導38戶群眾經營土燒饃、酸奶等特色餐飲,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居、游黃河風光”的旅游模式。去年,德吉村旅游總收入達980萬元。

挪出窮山窩,產業促就業,日子有奔頭。德吉村還設置了181個公益性崗位,家門口就能增收,百姓獲得感滿滿。

海東市的拉面經濟,諾木洪農場的枸杞採摘,傳統的勞務品牌吸納了越來越多勞動力﹔在同仁唐卡藝術小鎮,20%的農牧民從事熱貢藝術,人均月收入達5000元左右﹔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發展特色產業,吸納勞動力1000多人。穩崗就業,讓人們增收有路、心裡踏實。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7日 06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