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創新方式方法 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在身邊)

本報記者  劉以晴  畢京津  程  煥

2021年12月14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種糧大戶高廣勇——

高產經驗 作圖總結

“又是一個豐收年!”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沙河鎮盈倉村農民高廣勇面帶欣喜,站在自家糧倉望去,黃澄澄的玉米堆成了一堵高兩米、長約30米的牆。今年,高廣勇承包了150畝土地,據他估算,每畝地產量可以達到800公斤。

2018年,35歲的高廣勇返鄉務農,成了村裡第一批嘗試保護性耕種的農民。可盈倉村屬於丘陵半山區,發灰發白的白漿土較多,農村常用的平播耕種方式也不完全適配當地土地,老高碰上了難題。

第一年,高廣勇邊種地邊記錄問題。等到冬季農閑,他就自己動手改裝起農機。深鬆機的挖地鉤子本來比較厚實,老高在上面又套上一個薄片,“挖起地來更有勁”。板結的土壤得到疏鬆,種出的作物根系更加發達。“讓庄稼在地裡吃飽吃好,稈的生命力都那麼旺盛,上面結出的玉米粒肯定更飽滿。”

“大爺,您掂掂,我種出來的玉米是不是沉一點?”保護性耕種后,老高地裡的糧食產量從最初的每畝500公斤到如今年年攀升,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他還經常在自家地頭“開班授課”,和村民分享經驗。

接觸中,高廣勇發現一些農民不是不接受保護性耕種技術,而是“弄不明白具體該咋做,自然就不敢做。”

為了讓技術更好理解,高廣勇和朋友趙新凱模仿孩子上學用的思維導圖,畫了張丘陵半山區黑土地保護性耕種技術要點導圖。春季作業、苗后除草、病虫害應對……這幾年,高廣勇總結出的難題,在導圖上都給出了答案。初稿完成后,高廣勇請教了專家,讓導圖措辭更規范嚴謹。

如今,這張導圖傳到了許多農民手中。“之前書上全是字,那咱真是看不進去,現在不一樣了,來年春耕就按這個來了!”沙河鎮純堡村村民趙純發說。

“我想在適用本地的前提下,讓大家都好上手。”吃完午飯,高廣勇就跑來圍著農機打轉,“我給自己留的‘寒假作業’是把條耕機也改嘍,春耕讓大家用上!”

小麥種子專家茹振鋼——

品種推廣 精益求精

一有工夫,小麥育種專家、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茹振鋼就會驅車來到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郎公廟鎮的小麥育種場。播種、施肥、防病、收割,每個關鍵環節他都親自參與。“這一片片的小麥就像是我的孩子。”茹振鋼說。

66歲的茹振鋼彎下腰,從麥苗上揪下一片葉子,放在手裡仔細端詳,用指頭輕觸一番,露出滿意的笑容:“這百農4199改進型長勢不錯!明年畝產還能增加。”

在此前的考察中,他發現靠近寒帶的小麥葉片薄而大、顏色深,在曙光和余暉中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澱粉﹔靠近熱帶的小麥葉片厚、顏色淺,不會因為強光而休眠。

各地小麥不同的特性激發了茹振鋼的靈感。他選出100種產地靠近北極的小麥和100種產地靠近赤道的小麥,經過3年理論研究和14年的雜交和田間改良,終於培育出了兼顧兩類小麥優點的百農4199。

“這種小麥葉子厚、顏色深,能利用早晚間的曙光、余暉進行光合作用,中午也不休息。可以說是早上班、晚下班,還不午休,產量自然就高了!畝產能增加300斤。”茹振鋼說。

在小麥研究所一間人工氣候室內,裝有不同小麥品種的育苗桶整齊擺放,計算機實時控制光照、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在這樣的實驗室內,我們可以加速小麥的生長,一年五熟,兩年就能完成過去8年的育種工作量。”提起新技術,茹振鋼頗為自豪。

“可茹老師培育個新品種還是要8年、10年。”一位工作人員開玩笑地說。

“一個小麥新品種的推廣,需要全社會付出很大成本。事關農民的汗水和勞動果實,我們馬虎不得,必須精益求精,哪怕出成果、發文章慢一點呢!”茹振鋼連忙解釋。

談起將來的攻關方向,茹振鋼帶記者來到一處智能溫室,裡面種植著幾十種小麥,還有更多“精挑細選”出來的野草。

“野草生命力頑強,耐寒、耐旱、耐鹽鹼、抗病強。我們想讓小麥吸收野草的優良特性,最好能夠形成雜交。”茹振鋼對記者說,他這輩子沒干別的,就是想著法讓小麥長得更好、產量更高、品質更佳。

脫貧村第一書記陳桂華——

文旅融合 致富路寬

入冬以后,山區氣溫一天比一天低。吃過早餐,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高要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桂華裹著厚棉衣出了門。最近村裡在擴種茶樹,等他來到基地時,老鄉們已經忙活開了。“若是回到前些年,大伙兒早就進入了圍爐喝小酒的節奏,如今一年四季都是農忙時節。”陳桂華說。

地處貴州東南部苗嶺山區,高要村是一個苗族群眾聚居的自然山寨。曾經因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這裡被牢牢印上了貧困落后的標簽。經過脫貧攻堅戰,村子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更可喜的是,之前發展的產業漸漸迎來收成,種地由糊口變成了賺錢的門路。

昔日的荒山已種上了茶葉和藍莓,山腳下建起了蔬菜基地,連林子下都種植了中藥材。“老百姓可以從土地流轉費、務工費和分紅中獲得收益,比當年自己搞零星散種強多了。”陳桂華說。到去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1.2萬元,比全省農村平均水平還高。而陳桂華並不滿足於此,他清醒認識到,高要村畢竟是一個山多地少的小村寨,產業規模很難再有突破,要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必須要摸索出發展新招數。

一代代苗家兒女在高要村繁衍耕耘,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民族風情,保留下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傳統建筑。兩年前,村子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此外,村裡還有上千畝梯田,不管是冬春的油菜花,還是夏秋的稻谷,田間作物層層疊疊,從山頂一直延伸至山腳,如同一條條美麗的腰帶。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進村游玩。“有風景還有風情,這不就是個現成的景區嗎?”要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正為開新局尋找辦法時,一批批外地游客的到來同樣帶來了新啟發。

說干就干,在陳桂華的積極對接下,旅游公司開發團隊來到高要村,准備以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為賣點,打造一個鄉村旅游目的地。“閑置房子可以用來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出產的農產品既能做成待客美食,也能做成伴手禮銷售給游客們……”盤算起未來的前景,陳桂華信心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4日 07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