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1年“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分享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孔麗琴:用25年追求“制扇”至美

2021年12月13日16:16    來源:中工網

在杭州百年老店王星記的制扇車間裡,孔麗琴坐在工作台前,向中工網記者介紹著制扇工藝,手上的活兒也沒有停下。在中指、無名指和大拇指默契的配合下,她用模具靈活地捻折著扇面,旁人甚至還來不及看清動作,一個扇面已經折好。“這是我入行時學的第一道工序,手指經常會磨出血。”孔麗琴回憶道。

孔麗琴從事制扇工作已經有25年了。如今,她從剛進車間的普通女工,成長為制扇車間班組長,還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浙江省勞動模范、杭州市三八紅旗手、下城區非遺傳承人等多個榮譽稱號。

從“一份工作”到“一份責任”

起初,孔麗琴進入這個行業只是想為家裡分擔經濟壓力,對自己要做的工作也是一知半解。

“開始制作的時候,師父不會把材料給你,如果你做不好,就會把材料廢掉,是很可惜的。”孔麗琴隻能坐在師父旁邊做一些輔助工作,這一坐就是兩年。

師父一點點地教,她便從旁觀察師父的動作,總結經驗。“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個人的手法都不一樣,在做的過程中要自己調整。”孔麗琴的用心師父都看在眼裡。

“看到我手巧,師父漸漸地開始教我切頭。”所謂切頭,就是將折好的扇面,用專用的刀具上下兩端裁剪整齊。孔麗琴邊說邊拿起一把扇子向記者演示:“不要小看切這個動作,它很重要。一刀切下去,如果你手握的角度不好,扇面就會斜。”

沿條、糊面、上漿……經過不斷努力和日積月累的實踐,絹扇、白紙扇的制作工序,孔麗琴都能信手拈來。這雙細嫩的手也滿是老繭。

“我現在啥都會!”孔麗琴驕傲地說。“剛來的時候,一個人負責一個工序。現在我們一步到位,材料給你,你就能做出成品。每個師父教我一道工序,他們的本領我全都學會了,整把扇子的制作工藝都可以完成。”

雖然是做扇子的,但是他們卻不能用扇子。“剛來的時候工作條件不像現在這麼好,隻有電風扇。電風扇也隻能往腳上吹。因為如果吹身上,會把膠水吹干,膠水一干,糊得不結實,扇子的品質會受影響。到了冬天,膠水是冰的,我們手上都長了凍瘡。”

工作枯燥,條件艱苦,為什麼還要堅持?“做一行,愛一行。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想做什麼其他事情!”孔麗琴想了想說道:“剛開始隻覺得這是一份工作,后來慢慢地感覺,我所做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初中畢業,文化水平比較低,一直困擾著孔麗琴。工作后,她白天上班,晚上讀書,堅持了七年,終於拿到了相應的學歷。“沒有成果的話,那前面所付出的努力都白廢了,所以我一定要堅持。”

“這就是手藝人”

都說精工出細活。孔麗琴對每道工序的細節要求極高。“如果扇子沒達到我的要求,絕對不會出手。我要達到自己的標准之后,才能作為成品。”而她的標准也隨著能力的進步不斷提高,超越自我。

拿起一把黑紙扇,孔麗琴向記者展示道:“如果扇骨毛茸茸的,就讓刺先扎到我手上,拿到顧客手上的時候就很光滑了,這就是手藝人。”

作為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載體,折扇常出現在各大國際盛會。

在備戰杭州G20峰會禮品期間,34個日夜,孔麗琴的個人高產達7312把。說起這件事兒,孔麗琴記憶猶新。

“那時候時間緊張,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除了睡覺吃飯,就在干活兒,34天沒有一天空下來。有時候騎車到家門口騎過了,一直往前騎,把家給弄丟了。”孔麗琴大笑道,“心裡面老想著這個事,想我明天做什麼。早上起來拳頭都捏不緊,一隻手粗,一隻手細。”

“G20峰會、杭州亞運會的禮品都是我做的樣品。”孔麗琴很是驕傲。

每次有新品誕生,孔麗琴都充滿了喜悅和興奮,即使經過無數次修改,她也樂此不疲。“我很喜歡出新品,因為扇子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就是成功之處。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一樣。”

對新品充滿激情,對老物件也懷有敬意。“有的人把收藏了很久的扇子拿來修復。我會去看、去研究材料和制作工藝。老一輩的人是怎麼做出來,我應該怎麼把它復原。”制扇工藝源遠流長,孔麗琴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多收年輕的徒弟”

孔麗琴最大的遺憾就是徒弟年齡都比她大。“我的徒弟經常開玩笑說,‘我們到時候都退休了,師父還在工作。’”雖是笑著說出的話,卻滿是心酸。

“在座的很多師父都是有十幾年、二十幾年工齡的人。新人每天對著一樣的事情做,就會覺得枯燥,所以很難留下人才。來學的人有很多,但是時間一長,就靜不下心來了。”

孔麗琴拿出一把極為精致的黑紙扇說:“這把扇子有88道制作工序,做這個扇子很苦,十個手指頭沒有一個是完好的。能制作這把扇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孔麗琴教過的徒弟最大48歲,最小的是人才引進的大學生,但是現在隻留下了四五人。面對這個困境,孔麗琴一直在思考。“大學生來參觀的時候我會向他們提問,‘以后扇子是怎麼樣的?’要生存下去,肯定要走進年輕人當中,讓他們親身感受,思考技藝和文化應該怎樣傳承下去。”

此外,暑假期間,小候鳥來到制扇車間參觀,孔麗琴帶著小朋友了解扇子的制作工序,並教他們親手做扇子。前不久,她還拍視頻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課堂上體驗做扇子,讓傳統文化扎根進孩子們的心裡。

孔麗琴有一個朴素的願望:“以后能多收年輕的徒弟,把扇子的技藝和文化傳承下去。”(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