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學生在誦讀憲法。 |
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各種制度和法律法規的總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總括性、原則性、綱領性、方向性。
今年12月4日是我國第八個國家憲法日,剛剛過去的一周是我國第四個“憲法宣傳周”。連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主題,組織實施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有力促進了全社會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
——編 者
憲法宣誓強化崇尚法治觀念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鏗鏘有力的宣誓詞久久回蕩。
12月3日上午,浙江杭州西子湖畔,陽光明媚。在北山街84號大院30號樓,一場憲法宣誓儀式在這裡庄嚴舉行。這裡是“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的北山街館區,是“五四憲法”起草地舊址,也是毛澤東同志當年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成員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初稿的辦公地。
來自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的干警身著制服,有序走向宣誓區,在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后,大家面向國旗庄嚴宣誓。領誓人左手撫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右手舉拳,領誦誓詞﹔其余參會人員整齊排列,右手舉拳,跟誦誓詞。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二十七條中增加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這一重要修改,將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所確立的宣誓制度,上升到憲法層面。
本次宣誓活動領誓人、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院長陳奇策介紹,在第八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組織全院人員來此參觀,並將宣誓地點選在“五四憲法”起草地舊址,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法官崇法尚法、厲行法治。
“這是一堂生動深刻的憲法知識課,也為我們弘揚憲法精神提供了寶貴素材。”參加完這場宣誓儀式,民事審判三庭庭長施丹薇表示。
2016年12月4日,“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建成開放,填補了我國憲法主題紀念館的空白。陳列館的北山街館區設置有《西子湖畔制憲奠基》基本陳列,講述“五四憲法”從起草、討論、通過到實施的全過程,生動展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光輝歷史﹔棲霞嶺館區設置有《憲法就在我們身邊》主題展覽,講述什麼是憲法、憲法規定了什麼、憲法如何實施等問題,讓觀眾對憲法基本內容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特別在2018年憲法修正案公布施行后,我們在第一時間對陳列館展覽作了相應豐富、修改和完善。”“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副館長王永翔介紹。
近年來,陳列館精心制作憲法修正案、民法典等專題展覽,走進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目前,巡回展覽已走進600多家單位,吸引了40多萬人觀看。今年,陳列館推出‘永遠跟黨走,憲法伴我行’系列活動,赴全市各地巡展宣講。巡回展覽還首次走出浙江,走進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為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貢獻力量。”王永翔說。
王永翔說,持續用好浙江憲法資源,陳列館今年陸續組織杭州市中小學生憲法主題藝術展、“感黨恩,頌祖國,尊憲法”朗誦表演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工作人員和機關單位都選擇在這裡進行憲法宣誓,我們也專門設立了憲法宣誓體驗區,供來館參觀學習的觀眾模擬體驗憲法宣誓,感受憲法的威嚴,使憲法宣傳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眾。”
憲法晨讀培養尊崇憲法意識
本報記者 閆伊喬
“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12月3日,在教育部為迎接第八個國家憲法日而舉行的教育系統“憲法晨讀”活動上,領誦者帶領現場師生誦讀憲法條款,學習憲法知識。
在廣東、黑龍江、重慶等地,各地市教育局、各高校、各直屬學校接入本地分會場視頻系統或登錄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參與活動。在天津市梧桐中學,學生們與全國近30萬所學校的8000多萬名師生,一同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參與誦讀活動,跟唱歌曲《憲法伴我們成長》。
“‘憲法晨讀’活動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學習了很多憲法知識,還聽了演講,增強了憲法意識。”梧桐中學學生侯鑌芮說。
教育系統是憲法教育的重要群體、重要陣地。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要通過憲法教育,在青少年心中培養起尊崇憲法的意識,認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從而堅定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國家憲法日中小學憲法晨讀活動是第六屆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的主要內容。教育部連續8年開展國家憲法日“憲法晨讀”,連續6屆組織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微視頻征集、法治實踐、演講等形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開展憲法宣傳教育,覆蓋各個地區與不同學段。通過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參與憲法在線學習的學生人次已由首屆的1495萬增長至今年的78億多,還有1.4億多名學生通過在線測評后獲得了“憲法衛士”稱號,創下了歷年新高。
開展憲法教育,憲法知識傳授是基礎,領會憲法精神實質、樹立法治信仰是關鍵。
近年來,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出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將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在六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設置了法治教育專冊﹔普通高中修訂思想政治課程標准,設置了法治教學模塊﹔中職和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程,並將法治教育納入中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推動憲法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讓孩子們由淺入深系統接受法律知識,養成對法律的敬畏。
加強青少年憲法法治教育工作,還要完善機制,提高質量和水平。不久前,教育部制定發布了《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堅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內容,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做出了專門部署。教育部還將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規范化和常態化,推動開齊開足開好法治課,將法治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后服務﹔深入開展法治實踐教育,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法治資源教室)納入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場所范圍﹔加強教師網絡法治教育培訓,完善法治副校長(輔導員)制度,積極推動學校與法治實踐部門加強協作,形成育人合力。
憲法宣傳教育重在培養青少年成為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懷進鵬表示:“要通過憲法教育,在青少年心中從小培養起尊崇憲法的意識。要通過憲法教育,筑牢青少年的權利和義務觀念,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之基。”
群眾切實感受憲法法律的溫度
本報記者 魏哲哲
在北京市朝陽區朝外法治宣傳陣地,一大早,“憲法時光隧道”就吸引了不少法律工作者和群眾駐足。人們穿越“憲法時光隧道”,了解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以及歷年來修改完善的具體內容。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審議通過的,從1949年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到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1982年通過現行憲法到2018年第五次修憲,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則和規則,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針,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12月3日,北京寒風凜冽,但仍擋不住人們學習憲法知識的熱情,北京市朝陽區朝外街道司法所所長王念君向觀眾介紹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憲法法律也時時在人民群眾身邊。”前來參觀的孫如岐律師說,例如憲法規定保護公民的健康權、財產權,我國民法典又對這些權益進行了更加細致具體的規定,憲法法律守護著每個人的一生。
遠在千裡之外的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明月村,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宣傳憲法法律知識。
農民群眾通過自編自演法治文藝節目、講學法用法故事來宣傳憲法法律知識,基層干部群眾尊崇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不斷增強。“憲法進農村,農民是主角。活動內容取材於農村,來源於農民生產生活,聚焦土地承包、宅基地等農民群眾關心的法律問題。”農業農村部法規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憲法進農村活動已成功舉辦兩屆,在廣大農村掀起學習憲法法律的熱潮,夯實了鄉村振興的法治根基。
憲法進農村、憲法進社區、憲法進校園、憲法進機關、憲法進企業、憲法進軍營、憲法進網絡……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圍繞憲法法律宣傳,策劃組織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讓憲法法律元素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憲法法律宣傳點成為“網紅打卡地”、全國各高鐵列車和車站播放憲法宣傳片,如今公共場所設置的憲法宣傳元素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全國共設立法治文化主題公園3500多個、廣場1.2萬多個、長廊3.4萬多個,人民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接受憲法法律的熏陶。”全國普法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人民群眾遇到問題能得到法律幫助,能夠通過法律程序得到合理解決,才會真誠信仰憲法法律,讓文本的憲法法律升華為法治力量。”王念君表示,這就要求基層法律工作者通過每一件具體法律工作,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憲法法律就在身邊,感受到法治有力量有溫暖。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0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