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政策加力,優化鄉村金融供給(財經眼·金融創新助力鄉村振興②)

2021年11月15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在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政策支持下,晶科科技以光伏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圖為工作人員在光伏電站中除草。
  王 雷攝
  圖②:2020年山東鄒城看庄鎮杜家村村民張慧獲得山東農擔合作項目貸款30萬元,解決了疫情期間肉雞飼養流動資金周轉問題。圖為張慧在照料肉雞。
  劉 峰攝

數據來源:國家融資擔保基金

“農政銀擔”機制破解融資難題——

貸款線上辦  省心又省力

本報記者  曲哲涵

1200多噸青貯飼料陸續打包、裝車、發運,長了兩季庄稼的土地暫時“閑”了下來。甘沖卻沒得閑,開始張羅買新設備,“做化肥,咱也把‘產業鏈’延長!”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把打造畜牧水產“千億級產業集群”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該市2020年畜牧及相關產業產值實現1179.98億元。濱州市種糧大戶甘沖就搭上了養殖業發展的“快車”——幾年間,他陸續從當地農民手中流轉了3700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加工成青貯飼料銷售。今年年初,飼料價格上漲、供不應求。收完第一季庄稼,老甘就琢磨著再增加1000畝種植面積,趕著種上第二季。

“除了土地租金收入,農民還可以在養殖場、農場務工,大家樂意流轉土地。租到地不難,難在我手頭資金不充裕。”老甘說,種1000畝地的租金、機械費、作業費,林林總總粗算下來,需要300萬元,得貸款。

農時不能誤,按以往辦理貸款的節奏,怎麼也得十天半個月。他正盤算著找熟人,山東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山東農擔”)的業務人員孟凡鵬敲開了農場的大門。

“小孟指導我在手機上下載‘山東農擔’開發的貸款小程序,掃二維碼后,將身份証、房產証、土地流轉合同等信息一次填齊,然后提交到合作銀行,一兩天資金就到賬了。你看,這不是跟在網上買東西一樣方便嘛,一點兒都沒耽誤種地!”老甘說。

服務貼心,2.85%的低利率更讓老甘喜出望外。“以前貸款利率都在7%以上,裡外裡又幫我省了十幾萬元。政府幫扶力度這麼大、金融機構服務這麼周到,我們有信心把地種出大名堂!”

想“種出大名堂”的不止甘沖這樣的農戶,鄒平市農商行客戶經理劉釗“耕耘”農村金融的心氣兒也更足了。

山東農擔上線的貸款平台,利用大數據獲取申貸者貸款信用、涉訴記錄、網貸逾期等一系列信息,進行風險排查。“這些措施幫助銀行搭建了風險防火牆,完成預審,也節省了信貸業務成本。”劉釗說,擔保機構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極大地激發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我們行新開發了支農‘循環貸’,客戶拿到貸款3年內可循環使用——賣了一季糧有錢了,到期先還給銀行﹔種第二季又需要買化肥,再從銀行把錢取出來,不加收利息。”

“種植養殖業利潤並不高,省一分、賺一分,政府融資擔保貸款利息比一般貸款低四五個點,等於幫貸款戶‘賺’下不少錢。”劉釗說,2020年山東農擔跟鄒平農商行合作后,他經手的涉農貸款增加了60%多。

山東農擔成立於2017年,是省政府批准設立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通過省財政出台擔保費補助、貸款貼息政策,部分市出台擔保費補貼政策,以及引入人民銀行支農支小再貸款機制等,將農擔合作項目平均貸款成本降至2.69%,目前累計為14.7萬農戶提供擔保貸款785.7億元,節省資金70多億元,戶均減負5萬多元。

為放大財政支農惠農政策效應,進一步破解農業融資“難貴煩”問題,2020年以來,山東農擔通過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打造了數字供應鏈增信平台,開發出“預審系統”“畫像系統”“惠農雲”等大數據工具,實現了批量獲客以及保后管理標准化、線上化和數字化,使農擔業務審批全鏈條覆蓋、全流程一網通辦。

“目前,100萬元以下項目2天至3天、50萬元以下項目當天完成審批,30萬元以下‘農耕貸’線上操作、秒批秒貸、隨借隨還。”山東農擔總經理陳詳志介紹,山東農擔在全國創新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客戶直通平台,農戶可隨時掃描二維碼,在平台上與意向銀行對接,雙向自由選擇。技術加持,使合作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也實現躍升,目前項目代償率僅為0.21%,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2020年、2021年國家農擔公司風險管理評估評價中連續獲評第一名。

更為精准地獲取客戶加上更有效的風險管理,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步入快車道。山東農擔引導合作銀行改變傳統授信規則,由“看資產、看流水、看押品”向“看人、看事、看發展”轉變:“農耕貸”“生豬貸”“本草貸”以及“3年期櫻桃種植貸”“5+N年期蘋果貸”等產品,實現了擔保期限與生產經營周期的有效匹配﹔濰坊蔬菜、煙台蘋果、利津肉羊、曹縣電商等擔保規模過億元﹔“巾幗貸”“魯青農擔貸”等有效激發了農村婦女創業熱情,吸引了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

企業上市走“綠色通道”——

融資更順暢  鄉村添活力

本報記者  王  觀

走進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沿盤山公路往下看,一塊塊光伏發電板匯成藍色“大海”。“大海”下面藏著很多“寶貝”,或是一畦美麗的金銀花,或是種滿蔬菜的大棚,光伏發電產業和現代農業在這裡交融共生,形成獨特風景。

“光伏發電板高2米至3米不等,利用發電板下面的空間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這可是‘農光互補’的經典模式。”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弓傳河說。

怎麼想到了來榜羅鎮建光伏電站、種金銀花?“這裡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900米至2100米之間,區域溝壑縱橫,而金銀花耐旱、花期長、不需要太多肥料,很適合這裡種植。”2017年,晶科科技的農業技術人員來到榜羅鎮的這片“荒地”,光照充足是選擇電站地址的條件,因地制宜讓土地綜合利用效益更高、實現“農光互補”同樣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內容。

“公司選好建電站地址后,技術人員會將土壤採樣化驗,結合土壤酸鹼性條件選擇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上層建光伏組件發電,光伏支架下面搞種植,從而起到恢復生態、農民增收等多重作用。”弓傳河說。

弓傳河介紹,建成后的通渭50MW(兆瓦)光伏扶貧農光一體化發電項目,年發電量約6500萬千瓦時,可為當地500戶貧困戶家庭每年每戶帶來3000元的發電收益。

除了這3000元發電收益,如今,在通渭縣搞金銀花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通渭縣逐步形成了上游科研院校駐點研發、中游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烘干加工、下游與中醫藥企業合作對接市場的研產銷一體化發展模式,金銀花成了通渭的“致富花”。

“光伏扶貧不僅有利於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增收就業,還能帶來明顯的產業發展和社會效益。”晶科科技董事會秘書常陽說,多年來,晶科科技不斷加大力度助推安徽、江西、甘肅等地精准扶貧,多模式、全方位幫助農戶脫貧。

光伏扶貧模式好處多,但光伏行業重資產的特點卻一度成了晶科科技助農路上的“絆腳石”。

“早期光伏電站建設成本較高,100MW的光伏電站大約需要投入7億元,3000MW就是200多億元的投資水平,對於一家民營企業來說,資金壓力不小。”常陽告訴記者,隨著公司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以往靠融資租賃等傳統融資渠道獲取的資金已無法滿足需求。而銀行借貸往往審批周期長、融資成本高,願意放貸的機構也很少。錢從哪裡來?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証監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提出,支持貧困地區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公司開始謀求資本市場的助力。

2018年,江西省政府宣布實施“映山紅行動”,加快推動贛企上市步伐,在江西省政府和上饒市政府指導下,晶科科技享受到了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政策——2018年12月,晶科科技通過了江西省証監局輔導驗收及証監會的IPO首發受理﹔2020年1月,通過証監會主板發審委審核﹔4月証監會核發了晶科科技IPO批文,5月公司成功上市。

“從2018年接受券商、証監局、金融辦等機構和部門的輔導驗收,到2020年通過審核、‘敲鐘’上市,前后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相比一般企業往往要等待兩年半甚至更久,‘綠色通道’真的是實現了助力貧困地區企業上市‘即報即審、審過即發’。”常陽說。

時間就是金錢,晶科科技上市后,資金難題可算解決了。常陽告訴記者,公司IPO募集到的25億元主要投入項目建設中,后續又發行了30億元可轉債、支持了多個項目建設。“上市前,公司融資成本接近7%,上市后不僅融資成本大大降低,資本市場為我們現金流穩定、可持續發展也提供了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晶科科技農業公司運作旗下土地總面積為85693畝,涉農項目共2GW(吉瓦),其中“農光互補”土地面積30935畝,“漁光互補”項目23378畝,“林光互補”項目15699畝。

“公司將繼續全方位保障光伏電站質量,實現光伏電站持續性盈利,兼顧生態環境改善,提高土地綜合資源利用率,讓光伏扶貧效益最大化,真正實現讓利於民、惠農增收。” 常陽說。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5日 18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