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海拔3200米,顧正禮巡查供水管道42年——

送清水 暖心田(點贊新時代)

本報記者 趙帥杰

2021年11月14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掀蓋、下井、彎腰、擰閥……不足3分鐘,甘肅肅南大河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職工顧正禮(上圖,左。肅南縣委宣傳部供圖)就完成了開閘送水的全部操作過程,動作麻利,讓人很難相信他已經59歲了。

大河鄉地處祁連山北麓,氣候干旱,附近村庄常年缺水。顧正禮從小生活在這裡,最是了解牧民缺水的困境,“清晨6點趕著牛羊去河邊,天擦黑才能回家。”

為解決人畜飲水難題,政府於1965年修建了塘尕爾灘水管所。1979年,17歲的顧正禮來到這裡工作,自此承擔起海拔3200米的塘尕爾揚水工程管道維護和供水任務。

“幾間土坯房、6張硬板床、3盞煤油燈,是我們的全部家當。”顧正禮說,比起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更是艱苦。

剛參加工作不久,顧正禮就遇上難題:明明開閥送過水,下游牧民卻反映沒水吃。時值2月,正是接羔育幼的關鍵期,顧正禮明白牧民心中那份焦急。

來不及多想,他挎上工具,頂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沿塘尕爾峽一路巡檢。“當看到水隔著凍土層冒出地面,我就知道管道凍裂了。”顧正禮介紹,山區管道坡度大、水流急,上游管道開裂,往往意味著下游還有管道凍塞的情況發生。

找出問題所在,如何確定凍裂位置?顧正禮和同事們每隔50米挖一個探坑,足足挖了3天才准確定位。

當地特殊的地質氣候條件,使得塘尕爾水利工程供水管道多採用深埋地下的鋪設方式,即便如此,極端天氣下依然有凍塞斷水的風險。“打不通管道,送不上水,我們就不回家。”多年來,顧正禮已數不清發生過多少次管道堵塞情況。每次都加班加點搶修,2米深的土層,凍得實、刨著硬,他硬是咬牙堅持下來,冷了用羊糞生火暖手,餓了吃自帶的干糧充飢,直到管道疏通后才放心回家。

“現在打開水龍頭就能出水,多虧了顧所長!”提起老顧,74歲的牧民安生榮滿是感激。過去吃水困難,需要走十幾公裡山路才能帶回100多斤水,“人都得省著用,牲畜更不用說。”

揚水工程建成后,取水點離家隻有2公裡。“可還是不方便,牧區沒有公路,砂石路上趕牛羊,來回少說得3個小時。”安生榮說,隨著收入提高,不少牧民開始修建引水線,一頭連著蓄水池,一頭通往家裡。

選址、埋管、預制、保養,無論哪家修建引水線,顧正禮都給予技術指導並全程參與。為解決因地質變動和設施老化引起的管道滲漏、斷裂問題,顧正禮還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先后建成供水管道210多公裡,供水點、蓄水池、泵站50多處,塘尕爾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斷增強,輻射范圍達到110萬畝。

地盤擴大,巡檢路程也變得更遠。堅守塘尕爾水利工程一線42年,顧正禮的足跡已遍布110萬畝的山地溝岔。

山地氣候多變,冬天狂風暴雪、夏季烈日當頭,但人們總能看見顧正禮騎著摩托車在溝壑縱橫的大山中穿行巡線的身影。久而久之,顧正禮成了牧民眼中的“活地圖”:牧民在哪兒放牧、泵站距離多遠、大小不等的水池多久蓄滿、每個水池供多少牧民用水,都刻在他的腦海裡。

2000年,顧正禮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著42年工齡、21年黨齡的他,明年便將退休,心頭最難割舍的還是水利工程和牧民群眾。“過去缺水,牲畜數量不多,現在戶均養殖200隻以上,牧民的生活越過越好。”顧正禮說,周圍5個牧業村300多戶人家和6萬多頭牲畜飲水難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聽說老顧即將退休,安生榮的心情有點矛盾:既心疼他奔波勞累了這麼久,又擔心管線再出問題無法解決。

“您放心吧,有啥問題,隨時找我。”顧正禮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4日 04 版)

(責編:王子鋒、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