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元鋒
2021年11月01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鐘泰(左三)和護林員們在野外巡護間隙用餐。 |
前不久,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鐘泰退休了。他17歲被招錄進保護區,在雪域高原從事自然保護工作38年。
仰天鼻、粉紅唇、大眼睛的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5年來,滇金絲猴從13個種群1000至1500隻,增至23個種群3300隻以上,其中約六成都生活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走遍山林尋找猴群
“他在辦公室待不住,一有空就往山上跑。”保護區管護局資源保護科科長龍新華說。
1983年,白馬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初衷之一就是保護滇金絲猴。但是那個時候,保護區沒人見過滇金絲猴,研究也隻能依據皮張、骨架展開。同一年,初中畢業的藏族青年鐘泰被招進保護區。出生於雲南德欽縣佛山鄉農村的他告訴記者:“我的家鄉巴美村山清水秀,那裡就有一個滇金絲猴群。”
鐘泰被分到德欽縣奔子欄鎮的葉日保護站,從公路下來,還要趕著騾馬馱著物資走3天才能到﹔當時,保護站沒有辦公場所,需要包括鐘泰在內的4名工作人員夯土壘牆自己建。那時候葉日村不通電,冬季燒的柴火要到后山撿——記者在蜿蜒的山間公路上看到,當年的保護站在一個深山窪裡,撿柴火的山體垂直上下好幾百米,山體陡峭,徒手攀爬非常困難。
更困難的是尋找猴子。滇金絲猴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森林。一個猴群的家域范圍有幾十平方公裡,在深谷懸崖密布的高原,即便偶爾得見,它們也會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1985年起,保護區抽調10個人,跟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白壽昌等專家開展野外調研。他們背著野外生存的諸多物品,在山裡一走就是十來天。雨天,山間雲霧繚繞,能見度隻有幾米,他們隻能在大樹、岩石下露宿。而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上長途跋涉,喘氣邁步都變得困難……
幾年間,雖然付出了許多,但滇金絲猴依然蹤跡難尋,大家陸續退出,鐘泰卻一直默默堅守。1985年6月,他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到了野生滇金絲猴群。那次,在一位老獵人的指引下,鐘泰孤身尋猴,成了保護區第一個看到滇金絲猴的工作人員。他還持續追蹤了五天五夜。后來,他整理了觀察到的滇金絲猴種群生活習性,結合科研人員的研究發表了一篇關於滇金絲猴行為習慣的論文。
北至西藏芒康縣,南到雲南雲龍縣的狹長區域,是滇金絲猴的活動范圍,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鐘泰和同事肖林等一起,跟隨當時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龍勇誠等研究人員,走遍了滇西北約兩萬平方公裡的山林,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滇金絲猴群,為滇金絲猴保護和研究打下基礎。
管護局奔子欄管理所的傈僳族退休職工六斤,跟記者講了一段經歷。2008年10月,為了讓不斷北遷溢出保護區的滇金絲猴種群——吾牙普亞種群“回家”,鐘泰帶著十來個人在山裡想盡辦法“勸返”猴子。他和六斤在山裡迷了路,光顧著找猴子,六斤還把他們倆的裝備搞丟了:帳篷、鍋灶、干糧、水全不見了!夜黑山陡,兩個人靠打火機的微光會合后,在山裡精疲力竭轉了一天。六斤幾近昏厥,鐘泰拉著他,翻過山梁,終於獲救。“當時處於嚴重缺水的情況,張著嘴會失水更渴,閉上再張開會撕破嘴唇,我們已經失聲說不出話,是鐘局長救了我一命。”六斤說。
探索社區共管模式
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毛煒介紹,之前,滇金絲猴保護面臨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防止偷盜獵,二是幫助保護區內和周邊的村民發展經濟,減少對白馬雪山的資源依賴和環境破壞。他介紹,當年,有7萬多名群眾依靠保護區的資源生活,包括薪柴、建材和農牧業用地。另外,保護區的面積有28萬多公頃,光靠管護局130多名干部職工,人手不夠。
秋高氣爽,記者來到奔子欄鎮書鬆村委會通堆水小組,但見農戶星羅棋布分散在高山峽谷。53歲的村民扎史定主提起過往很不好意思。他說,以前村裡就燒木炭賣,天然林禁伐后,村民還偷偷伐木用拖拉機運出去,賣給附近磚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周邊的村民都開始撿鬆茸賣錢了,通堆水人還覺得砍木頭賣錢來得快。為了破解難題,鐘泰開始探索“社區共管”之路。他選了通堆水做示范,“啃最硬的骨頭”,特地帶人駐扎在村裡,開了7天村民會,問大家的想法。村民說了吃水困難、山多地少等問題,借助項目資金,鐘泰帶著村民一起引水、壘梯田。“鐘局長干農活不比村民差,有事情會跟我們商量著辦。”扎史定主說,“村裡的困難解決了,村民不砍木頭了,還自發種了一片林子,每年輪流義務巡山。”
鐘泰從1999年開始探索“社區共管”,20多年來,他一直把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當分內事。在他的影響下,大兒子尼瑪此裡也進入保護區工作,如今任奔子欄管理所所長。尼瑪此裡告訴記者:“父親那一代能吃苦,和社區群眾關系好,如今許多老百姓見到我,都還稱呼我‘鐘泰的兒子’。”
形成重要科研平台
長年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讓鐘泰成了林業工程師和滇金絲猴研究保護專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10多篇文章。這既源於他的長期野外巡護經驗,也與他和科研人員的交流合作及豐富的管理實踐有關。
1991年11月,這裡建立起雪山觀測營地,學者們開展了為期3年的滇金絲猴野外研究,鐘泰、肖林、龍勇誠和向導培楚等組成團隊,營地就建在海拔4300米的高山上。
當時如何堅持下來的?鐘泰告訴記者:“一是年輕,二是心裡總想著多學點知識。”被他的誠懇好學感動,在當時的西南林學院楊宇明等專家幫助下,2000年7月,鐘泰在西南林學院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專業讀完了大學,該修的學分一分都不差。
2008年,鐘泰調任管護局維西分局局長,接手滇金絲猴響古箐展示種群的管理保護工作——當時猴子的健康狀況惡化,各路專家束手無策。鐘泰問當地傈僳族村民是怎麼給家畜治腹瀉病的,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和同事們發現了用漆樹籽和南瓜子給滇金絲猴治病的法子,還耐心引導滇金絲猴吃雞蛋補充營養,擴大了猴群活動范圍,展示種群越來越興旺。今年以來,這個種群就有11隻小猴子出生。
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響古箐村民小組,負責看護展示猴群的護林員告訴記者:當時鐘泰吃住在響古箐,還把猴群分給具體的護林員照顧,責任到人。護林員們和滇金絲猴長期相處,能叫得出每隻猴子的名字。響古箐展示猴群成為國內滇金絲猴科學研究的重要平台,許多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研究者都會來到這裡開展工作。
鐘泰38年的保護經歷,也見証了一個較完善的保護體系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現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保護體系已經有資源管理保護、科學研究和幫助社區村民發展3個板塊。
2013年,鐘泰被評為第八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2015年,獲悉被提名一個野生動物保護獎項,他把這個機會讓給了余建華——一名以前打獵、現在護猴的當地農民。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事和鄉親們對鐘泰發自內心地尊重。提起丈夫,鐘泰的妻子說:“他在保護區有那麼多人尊重,說話時那麼多人願意靜靜聽著,我們知足了。”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1日 1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