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11:29 來源:新華社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大戰略運籌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譜寫了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定向領航。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即日起,新華社開設“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欄目,連續播發9篇重點報道。通過記者深入調研採訪,集中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引領大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天推出第一篇《“瓣瓣同心”向陽開——習近平總書記謀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譜寫新篇章》。
七年多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施,在每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環節把脈定向。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情真意切、寓意深遠。
這是雄安新區悅容公園北苑內的景色(9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承載1億多人口,面積21萬多平方公裡。京津冀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十四五”開局之年,協同發展新路越走越寬……
重點領域“三大突破”深化“協同效應”
“以前從雄安到北京開車大約需要2個小時。京雄城際鐵路開通后,雄安到大興機場最快隻需19分鐘,到北京西不到1個小時。”對於經常往返京雄通勤的建設者們來說,城際鐵路的開通使得北京和雄安更“近”了。
這是7月1日拍攝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一項歷史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謀劃推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指明方向。
2019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通過大屏幕連線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建設工地現場。他勉勵大家說,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交通要先行,你們正在為雄安新區建設這個“千年大計”做著開路先鋒的工作,功不可沒。
京津冀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謀遠慮。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明確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強調“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如今,重點領域“三大突破”已結出累累碩果:
——一體化交通網絡“連起來”,“1小時交通圈”越變越大。
這是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與新元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橋(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津石高速通車,天津和石家庄之間結束“折線跑”歷史﹔在張家口,京張高鐵將冬奧小城崇禮拉入首都1小時通勤圈。
七年多來,三地累計打通、拓寬對接路、“瓶頸路”2000多公裡。津保城際、京承高鐵等建成通車,京唐、京濱、津興等一批鐵路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協同發展有了堅強“骨骼系統”。
——生態環境“美起來”,“心肺之患”得到有效治理。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調研時登上秀林驛站平台遠眺,喬灌草高低錯落,經濟林生態林比肩而立。他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欣喜地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抬頭可見藍天白雲的日子成為常態。”這是京津冀居民越發明顯的普遍感受。
這是3月31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千年秀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1%。“以前隻能看到河北監測數據。現在京津冀數據共享,不僅可以看到PM2.5組分監測數據,還可以看到未來空氣質量預測數據,大大提高了聯合預警准確性。”河北省生態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高級工程師張良說。
——產業協作“串起來”,協同鏈條“聯起來”。
“企業出生於北京,成長在天津,兩地優勢互補,發展空間廣闊。”天津濱海新區卡雷爾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尹利說。產品由北京研發設計,在天津或河北的基地制造總裝,類似案例在京津冀不勝枚舉。
這是6月6日在遵化市境內拍攝的京秦高速公路遵(遵化)秦(秦皇島)段與唐(唐山)承(承德)高速下院寺樞紐互通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啟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據了解,北京中關村企業已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超過9100家,北京在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1600億元。河北省有關部門數據顯示,七年多來累計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近2.6萬個、產業活動單位近萬個。
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內部道路進行道路測試(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牢牢牽住“牛鼻子”釋放“協同動能”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著力點和出發點,就是動一動外科手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疏解”二字多次作出形象而深刻的闡釋。
“從北京疏解出來后,公司產能擴大了,生產自動化、綠色化水平也明顯提升。”琺博進(中國)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滄州工廠廠長孫國偉說,已建成的新生產線,產能是北京工廠的20倍。
這是10月1日拍攝的雄安新區容西片區建設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累計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累計約1000個﹔常住人口規模自2017年以來持續下降,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目標順利完成……這些數字背后是北京七年來提質減量發展作出的努力。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市京津冀協同辦主任談緒祥說,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北京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空間,科技、信息、文化等領域“高精尖”產業新建市場主體佔比從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
工人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車身車間工作(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如今的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200多個重大項目全力推進,高峰時有20多萬建設者日夜奮戰,到今年底啟動區城市框架將初步顯現……
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級機關35個部門共1.2萬人搬入副中心辦公﹔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東校區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導入﹔北京友誼醫院等醫療機構通州院區陸續開診﹔截至今年9月底,運河商務區已注冊企業1.4萬余家……
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總體工作部署,從今年起將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間形成一批標杆性項目,為深入實施中長期疏解任務奠定基礎。
構建新機制“協同紅利”惠及百姓
不久前,一名六歲女童在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順利完成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跨省托管”六年來,北京兒童醫院專家7000多人次下沉至保定,幫助保定培養起一支高水平醫護隊伍,接診了一大批疑難病患者。
這是10月12日拍攝的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建設一個為了人民更美好生活的京津冀,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牽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要著力解決百姓關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優化教育醫療資源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通過強化政府引導,引入市場機制,創新合作方式,一批重點公共服務項目“跨省過河”落地實施:
——教育合作不斷加深。河北與京津採用集團辦學、學校聯盟等方式開展合作交流﹔高等教育深入合作,先后組建京津冀工業院校、師范院校等9個創新發展聯盟……
——醫療衛生協作緊密。京津冀醫療機構不斷推進雙向轉診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服務取得重要進展。
——文化旅游協同推進。京津冀共同培育打造一批以長城和大運河為主題的特色文旅產品和線路,共同塑造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品牌。
更深刻的變化,是思維的變化和體制機制的創新。
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
七年多來,協同新空間不斷拓展,區域協作加速推進。北京通州區與河北廊坊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設加快,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首次跨省延伸到河北境內。
研發分析人員在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工作(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今年7月,天津濱海新區與河北滄州渤海新區簽訂協議,決定就30項商事登記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施“跨省通辦”,群眾辦事不必再“兩頭跑、折返跑”。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這片古老又現代的土地煥發溫暖的民生亮色。
2021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在交通、環境、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起筆。面向未來,機遇無限,也需要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魄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必將不斷開創新輝煌。(參與記者:閆起磊、郭宇靖、王井懷、黃江林)
在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天津新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調試設備(2020年1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車輛經津淶收費站駛入津石高速(2020年1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這是在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拍攝的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區一景(2020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工人在唐山市曹妃甸區金隅天壇(唐山)木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工作。該企業為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2020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相關專題 |
·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