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現場評論)

楊文明

2021年10月25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隻鳥,能帶來怎樣的經濟效益?前不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告訴筆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一隻鸛嘴翡翠能創收50萬元。2017年10月,盈江縣那邦鎮那邦濕地出現一隻鸛嘴翡翠,這是中國僅分布於雲南的鳥類。這隻鳥在濕地停留197天,吸引眾多鳥類愛好者來此觀測、拍攝。據推算,吃住在那邦鎮的“鳥友”,至少帶來50萬元經濟效益。近年來,野外觀鳥已成為盈江的一張名片,各地鳥類愛好者慕名而來,尋找河燕鷗、拍攝犀鳥歸巢,帶動了各類消費。好山好水好生態,無形中孕育出致富產業。

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我們應當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找准定位,不斷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在雲南元陽,哈尼族群眾開墾梯田,推進森林修復,哈尼梯田的“森林蓄水庫”煥發生機。梯田中,負責維系水源暢通的“趕溝人”辛勤勞作,確保“森林在山上,梯田在山下,村寨在其間”的山水林田湖草作為健康的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當地探索“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戶多業”,打造梯田鴨、梯田魚、梯田紅米系列精細加工產品,並通過“梯田雲”電商平台,培育集民俗、餐飲、產品等為一體的文旅產業。立足健康生態,才能孵化出健康產業﹔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挖掘生態特色,才能形成“人無我有”的特色產業,贏得競爭優勢。

激發動力,調動群眾保護的主動性。一位蘭科植物保護專家說:最初,他們將人工繁殖的石斛種植到野外,過段時間發現,幾乎都被群眾挖回家裡﹔后來,干脆將石斛苗分給群眾,鼓勵他們種到自家承包的山林上,反而讓石斛回到山間。無獨有偶,以前不少群眾採挖鬆茸,覺得“我不採,別人也採”,致使鬆茸資源越挖越少﹔如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等地採取“包山制”,產權明確、責任到位,群眾不再“一網打盡”,反而有意留存一部分老茸,有利於鬆茸繁殖。群眾是維系生態環境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設者,應該充分調動主動性、提高參與度,努力實現環境美與生活富的共贏。

集聚眾力,發揮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作用。在雲南省廣南縣,蒜頭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當地政府為幫助石漠化地區群眾找到致富之路,引進科研機構破解果樹的人工繁育、神經酸提純等難題,並扶持相關企業拓展市場,讓蒜頭果樹長成“致富樹”,當地群眾在山林中尋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綠色密碼”。政府多引導、企業願參與、群眾能配合,多方協商、共同用力,綠水青山便能夠轉化為金山銀山。

最近,一條裸眼3D視頻出現在昆明東風廣場十字路口,綠孔雀、大象等野生動物紛紛“走上”街頭——花融春城、共襄美好的圖景,展現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果。七彩雲南,映照著生物多樣性之美,也講述著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未來,以綠色轉型為驅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定能不斷釋放巨大效益,讓人民群眾持續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作者為本報雲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5日 05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薄晨棣)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