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山川披綠、林海生金(現場評論)

尹雙紅

2021年10月21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思路一變天地寬,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沙海也能翻綠浪,荒山也能成寶地

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風卷黃沙彌漫天,荒沙萬裡無人煙”的荒涼景象。站在烏蘭旦達蓋沙漠的東北角放眼望去,2萬余畝蛋白桑林郁郁蔥蔥,為大地披上了綠裝。烏蘭旦達蓋沙漠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據當地農戶說,烏蘭旦達蓋沙漠北邊緊鄰阿拉山口大風口,每到刮風的季節,“一天吃進二兩沙”。遇上春播時節,地裡剛覆上的地膜都會被大風掀翻,棉花幼苗經常被風沙掩埋侵蝕,往往要反復種上好幾茬。在風沙的影響下,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張,不斷侵蝕著當地群眾的家園。

在與風沙的搏斗中,一個共識漸漸清晰:防沙固沙,改善生態,勢在必行。下定決心就立即行動,精河縣人民開啟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治沙行動。封沙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在長期的治沙實踐中,一個理念逐步明確:不僅要防沙固沙,更要治沙用沙。烏蘭旦達蓋沙漠沙表層土質含量多,且靠近精河,晝夜溫差大和干燥氣候為蛋白桑、枸杞等作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兼顧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完全可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今,在烏蘭旦達蓋沙漠邊緣,2萬多畝的蛋白桑林不僅實現了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還吸納了周邊農牧民長期就業。桑林每年產出的桑葉、桑葚等產品經過加工,年產值可達上千萬元﹔桑林遮擋了風沙,周邊農戶的葡萄等作物也能免受風沙侵擾,年年增收。10萬余畝枸杞已經成為精河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產品暢銷國內外。與此同時,沙漠的自然風光,正在成為當地一張新的旅游名片。各項沙漠旅游項目越來越受歡迎,成功帶動周邊服務業發展。曾經苦於風沙侵擾的人們,如今“點沙成金”,端牢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探索出了一條人沙共生的生態治理新路徑。

從長遠來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是一道單項選擇題。生態環境本身就是重要資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讓可持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過去,脆弱的生態環境一度制約了新疆不少地方的發展,如今,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山川披綠、林海生金。天山腳下,萬頃薰衣草田經濟效益良好,“紫色經濟”造就了遠近聞名的三產融合產業園﹔群山環繞之間,賽裡木湖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進一步提升景區顏值,吸引更多游客紛至沓來﹔在阿克蘇,“風拂楊柳千頃綠,水潤桃杏萬園紅”取代了“漫卷狂風蝕春色,迷夢黃沙掩碧空”,增加了生態“含綠量”,提升了經濟“含金量”……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讓群眾搭上了致富快車。思路一變天地寬,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沙海也能翻綠浪,荒山也能成寶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我們就一定能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讓“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成為現實。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1日 07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