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10:14 來源:解放軍報
近年來,貴州省立足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農旅一體化,以旅游產業“強起來”、旅游經濟“火起來”,帶動貧困群眾“富起來”,逐步摸索出一條特色山地旅游發展道路。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接待游客3.27億人次。圖為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牙溪生態農場風光。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紅軍橋”“紅軍井”“紅軍樹”“紅軍學校”……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兩萬五千裡的征程中留下的紅色舊址,默默記錄著一段段軍民之間感人至深的往事。
“連心橋”“愛民路”“八一學校”……80多年的時光匆匆流逝,昔日的紅軍傳人回到了先輩們浴血奮戰的地方,在長征路沿線續寫新時代軍民魚水情。曾經的紅軍戰士為村民留下“半條被子”,如今的扶貧工作隊官兵協調引進現代化的產業、先進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廣闊的市場銷路,反哺老區人民,軍民同心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新征程的新起點。在鄉村振興這條新長征路上,全軍官兵將繼續肩負起愛民為民助民的使命責任,續寫軍民魚水新篇章。
廣西全州縣咸水鎮魯塘村
湘江岸邊產業興
“好山好水好壯鄉,好物好人好魯塘。我們魯塘的百香果香飄千裡,八月瓜甜到心上……”桂北金秋,湘江岸邊,廣西全州縣咸水鎮魯塘村致富帶頭人唐星紅一邊通過手機與粉絲熱情互動,一邊安排村民根據訂單分揀發貨,線上線下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網絡銷量的逐年增加,預計未來三年內,合作社年收入將達到100萬元。”談及發展前景,唐星紅意氣風發。然而,幾年前,他還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靠外出務工賺錢勉強維持日常生活,“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2017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唐星紅回到家鄉。繁華都市生活與貧困山村現狀的鮮明對比,讓他下定決心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適逢全州縣人武部到村裡開展幫扶工作,雙方一拍即合。在縣人武部支持下,村黨支部書記唐星平和唐星紅等7名基干民兵共同創辦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致力於為村民蹚出一條致富之路。
魯塘村山多地少,大多數山地隻有零散作物,利用率不高。為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結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合作社嘗試發展百香果、沙糖桔、羅漢果等特色產業。經過不懈努力,500多畝坡地和林地上,碩果挂滿枝頭。2020年,魯塘村實現整村脫貧。
“脫貧不脫鉤,幫扶不斷線。魯塘村是當年紅軍長征的途經地,先輩們曾在這裡撒下革命的火種。今天,我們更應發揚長征精神,帶領鄉親們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縣人武部領導介紹,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取得初步成效后,他們圍繞“提高產業附加值”這一發展思路,多措並舉推進合作社產業提擋升級。
一方面,合作社擴大玄參、丹參、油茶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與百香果、沙糖桔等首批經濟作物相互補充,豐富特色農產品品類。另一方面,在縣人武部的指導下,村民積極學習網絡直播帶貨知識、拓寬銷售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店效益受到影響,網絡銷量卻節節攀升。
“下一步,縣人武部計劃充分利用原生態地貌,在山地間養雞、養兔、養牛,在湘江沿岸發展水產品養殖產業,打造綠色健康生態品牌。”村黨支部書記唐星平介紹,魯塘村還將建設20至30套民宿,探索集旅游與消費於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片經歷過湘江戰役、見証過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的土地上,軍民攜手正在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殷鐵軍)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
老兵建功新戰場
金秋的丹桂香,順著硬化道路飄進干淨整潔的村庄裡。一大早,退役軍人、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茶嶺村黨支部書記林顯才就風風火火地趕往村林下菇種植基地和蔬菜基地。
“剛剛脫貧一年多,村裡產業正處於上升期,工作千頭萬緒,忙嘞。”剛到基地,林顯才就吆喝著村民採摘辣椒。10多名村民正忙著將茄子和辣椒分類、稱重、裝車,准備發往上海、廣州。“這筆訂單要近10噸的辣椒和茄子,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林顯才的話語間溢滿了驕傲。
在2017年,茶嶺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
“從村裡到鎮上要走3個小時”“從山上挑下來的水很渾濁,不敢吃也得吃”“電力弱得很,連打苞谷的機器都帶不動”……剛剛上任,調研的情況給林顯才一個“下馬威”。
“當過兵的人最不怕攻山頭!”林顯才率領村“兩委”班子東奔西走。建立村級合作社,引進種植和銷售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搭建銷售平台,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建起精品蔬菜種植基地﹔利用村裡豐富的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為實現全鎮14個村抱團發展,舊州鎮決定以舊州——九龍山旅游大道沿線的茶嶺村、新寨村為試點,組建“舊九”產業帶聯村黨總支,讓長期扎根一線的“兵支書”作示范引領,整合力量資源,帶領村民集體致富。
黨總支書記成了林顯才的新職務,與他並肩作戰的是“舊九”產業帶沿線的67名“兵支書”。
在聯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各村合作社將農戶土地集中流轉、集中規劃。通過競標競談,選擇高效的農業種植項目,將連片土地承包給種植大戶。“這樣既擴大了產業規模,也解決了附近群眾務工的難題。”林顯才介紹,他們以村合作社為載體,指導做好產業帶沿線各村產業發展規劃,共享產業發展所需技術、市場、信息等資源。
如今,一條以辣椒、嫁接苗、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舊九”產業帶迅速發展壯大,農旅一體融合發展的模式日漸成熟。
日前,貴州省成立“兵支書”區域產業聯盟。聯盟通過建立產銷聯結機制、支持專項貸款、打造電商平台、出台專項政策等,為“兵支書”提供產業發展“全周期”服務,激勵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中再立新功。
“截至目前,貴州共有954名‘兵支書’,他們已經轉移到鄉村振興的新戰場。”安順軍分區政委閆海說,“這些曾經身著軍裝保家衛國的‘兵’,解甲之后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將’。”
“兵”與“將”的身份轉換間,昔日山溝溝也換了新顏。
(解放軍報記者 臧晨雨)
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黃家圪塔村
“空軍藍”描繪新藍圖
秋日,走進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黃家圪塔村,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整潔明亮的民居交錯排布。趁著農閑,村民們聚集在休閑文化廣場上拉家常。點點滴滴的變化匯聚成村庄的美麗“蝶變”,映照出村民舒心的好日子。
2016年8月,空軍黨委確定空軍機關定點幫扶黃家圪塔村。經過5年多的傾力幫扶,千百年來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日勞作不得閑”的生活狀況發生巨變。這座藏在黃土高原溝壑中的小村庄,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
“過去,村民盼溫飽、求生存,現在則轉為生活追求品質、發展重視質量。”縣領導的一句話道出了鄉村發展從脫貧到振興的理念變遷。面對鄉村振興的“新長征”,空軍官兵與村“兩委”開始新一輪摸底調研。
全村現有資產是多少?具備哪些資源優勢?當前開發利用水平如何?還存在哪些短板弱項?哪些領域具備發展潛力?經過挨家挨戶敲門走訪和軍地集中座談,幫扶干部腦海中的設想與願景變成白紙黑字落在《黃家圪塔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實施方案》上:“到2023年,黃家圪塔村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到2025年,黃家圪塔村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區域帶動能力全面彰顯,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
“我種的7個西瓜大棚,都是村裡免費提供的,沒交一分錢。”村民高成穿梭在連片的大棚之間,忙著打理自家的秧苗。“種了大棚瓜,我家買了新的三輪車、摩托車,日子越來越幸福!”結對幫扶以來,空軍機關助力黃家圪塔村發展大棚種植產業,援建了擁有231個大棚的藍天種植基地,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以推進鄉村振興的標准來看,以前分散種植、各自為戰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村民更高水平增收的需求。”村黨支部書記張開祥介紹,在空軍官兵的幫扶下,他們開發“合作社+農戶+公司”的訂單果蔬銷售模式,聯絡專業農產品銷售公司與村民簽訂農產品訂單銷售協議,由村集體合作社對大棚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組織村民合理分配種植品種和面積。
“按照《方案》規劃,2022年我們將實現棚均增收2000元,帶動60戶村民受益。未來還將成立黃家圪塔區域農產品跨村聯合經濟合作社,聯合周邊幾個村庄,把我們永坪的果蔬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場。”張開祥說。
(李金城 許 騰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湘江戰役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央紅軍在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苦戰數日,最終強渡湘江突破封鎖線。中央紅軍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鮮血染紅了湘江,以至當地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2019年9月,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紀念館、紀念林在全州縣落成,成為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永坪會師
1935年9月16日,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紅二十五軍與西北紅軍勝利會師,成為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長征隊伍,為紅軍長征找到落腳點,吹響了三大主力會師的前奏。
如今矗立在永坪鎮中心的永坪會師雕像,是當地的地標建筑。雕像不遠處的永坪會師紀念館陳列了大量圖文、實物資料,成為紅色教育場所。
相關專題 |
·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