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胡丹返鄉發展規模化、機械化水稻種植,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有了新科技 種田路更寬(人物故事·聚焦鄉村創業)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1年10月20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胡丹,1982年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港灣村,大學畢業后在武漢市一家公司當會計,2007年回鄉創業。
  現在,胡丹的公司日均生產大米200噸,流轉土地面積達2萬畝,擁有各式農機68台套,年產值逾億元,共帶動周邊農戶5000余戶增收。2017年,胡丹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秋收之際,滿眼金黃。

車行至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港灣村,一望無際的稻田如巨幅畫布映入眼帘。“金色的,就是成熟的稻田,已經可以收割了。”陽光下,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丹頭戴草帽,正指揮著農機手開動收割機,一圈一圈在稻田畫出均勻的圖案。

胡丹說,“過去人們愛說,‘讀不好書,就回家種田!’現在我要對孩子說,‘讀不好書,就種不好田。’”

從人工種地到機械下田

今年5月21日,艷陽高照。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地頭上人頭攢動,十裡八鄉的農業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都來了,100多人安靜地等待著。

“嗡”的一聲,一架紅色無人機升空,4個螺旋槳飛速旋轉,水稻葉子隨風搖擺。“這種新型無人機風力非常強,一定要把它升到水稻上方3米以上,免得把水稻吹倒了。”胡丹聘來的技術員當起了老師,手把手教大家操作。

“這無人機好用嗎?”

“放心吧!我們已經在試驗田裡試過了,一小時能播種200多畝地,還能施肥,好用又劃算!”

“多少錢一架啊?”

“五萬八,政府農機補貼兩萬,個人出三萬八。”

看著眼前的情形,胡丹回想起2012年春天,合作社第一台插秧機下田時的場面。

當轟隆轟隆的機器出現在水田裡,鄉親們呼啦啦都跑來了,田埂上站滿了人。有人端著飯碗,邊吃邊追著插秧機跑。大家嘖嘖稱奇,“這大機器,一小時就能插10畝地!”

這是最初涉足農業時,胡丹就認准的一個道理:人工種田,成本高效率低,必須機械化。從買下全區第一台插秧機開始,經過近10年的發展,合作社如今已經擁有旋耕機、插秧機、機耕船、收割機等近70台套機械設備和10輛運輸車。不僅能用於自家基地,還可以服務周邊。

現在,胡丹有了新的打算。結合2019年農業部門幫助建立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她想建設一家“無人農場”。“無人駕駛農機可以自動播種、澆水、施肥、收割,技術員坐在辦公室裡,點點鼠標就能種地。”

從城裡會計到地頭能手

田裡的火熱場景與鄉親們的交口稱贊,很是讓人振奮。可回憶起10多年前的選擇,胡丹感慨頗多。

2005年,一直做糧食經紀人的父親投資建了一家大米加工廠。本以為深加工能帶來更多收益,可讓人沒想到的是,等到秋收季節,工廠根本收不到多少糧食。胡丹趕回家了解情況,才發現由於種糧賺不到多少錢,不少人外出務工,一些土地因此拋荒了。

看著家裡的窘境和家鄉的狀況,胡丹萌生了新的想法。她看新聞、查資料、多方學習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最后下了決心:“種糧食必須轉型升級,走規模化、機械化的路子才有出路。這些田,別人不種我們種!”

2007年,胡丹辭去城裡的會計工作,靠著家裡賣房籌措到的資金與銀行的貸款,回鄉承租土地、重新蓋廠房,建立了武漢東方榮升米業有限公司。2011年,她又成立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從鄉親們手中流轉了千畝土地,開始規模化種植水稻。

2011年的那個春天,胡丹始終記憶猶新。

每天一早,雞鳴犬吠聲中,胡丹就啟程去隔壁新洲區接人。隨后的一天時間裡,她帶領著五六十名農民在自家的田裡忙碌。指揮調度,地頭的胡丹就像一個老把式分配工作﹔運秧插秧,人不夠的時候,她就自己下地干。

有些村民從田埂上路過,總是竊竊私語:“嘖嘖嘖!這姑娘放著城裡的會計不當,居然回鄉來種田?”“我們自己種田都賺不了多少錢,她不怕賠錢?”

聲音傳到胡丹耳朵裡,她不說話,只是手上更加了一股勁。

就這樣,埋頭干上一年又一年。如今,胡丹的水稻基地已經擴大到2萬畝,每年支付農民土地流轉費就達800萬元,算上在基地務工的農民,她帶動了數千戶農民增收。

從主營農業到產業融合

在合作社整齊劃一的稻田裡,有一小片比其他水稻略矮。“這5畝是採用武漢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的‘水肥一體化’新技術種植的試驗田。我們用的不是顆粒狀肥料,而是水肥,施肥時肥料不會直接接觸土壤,讓土壤鬆口氣。”胡丹說。

合作社的稻田一直採用的良種,畝產1300—1500斤,雖然比農民常用的種子價格貴,但能保証優質高產。“現在,消費者不光要吃得飽,還追求吃得綠色、健康。”為此,胡丹緊跟市場需求,及時做出調整。2017年,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胡丹用生物技術替代農藥,用復合肥、有機肥替代化肥,使用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實現了農藥化肥“兩減”。

此外,在胡丹看來,現代農業絕不是單一的第一產業。胡丹探索的“公司+基地”模式,是一、三產業的融合。現在,“無人農場”就要建起來了,她又開始思考,將來合作社用工量減少,如何幫助鄉親們增收?

問題的答案就落在第三產業上。

黃陂區風景秀麗,胡丹心心念念想帶動老鄉吃旅游飯。抓住家鄉港灣村入選黃陂區“美麗鄉村”的契機,她投資興建了500畝農業觀光產業園項目,包含觀光、採摘、垂釣、農業知識科普等多個內容。現在,在廣闊的金色稻田裡,幾排果樹大棚整齊排列,幾畝方塘水波蕩漾。高大的觀光產業園招牌立在稻田中,行人老遠就能看到。

“我想讓更多人看到,現代農業是怎樣的,讓大家更懂農業、愛農村。”胡丹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0日 11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