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遼寧盤錦多方合力保護珍稀物種

讓黑嘴鷗在這裡愜意棲居(綠色家園)

本報記者  胡婧怡

2021年10月19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遼寧盤錦紅海灘風景廊道。
  林 鬆攝

黑嘴鷗“回家”。
  劉 杰攝

一場秋雨過后,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群的水鳥在泥灘上歇腳、踱步。

今年2月,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布,共列入野生動物980種和8類,新增了517種(類)野生動物,其中黑嘴鷗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黑嘴鷗保護的“升級”,體現了社會各界對這一物種認知的加深及保護意識的增強。在黑嘴鷗主要繁殖地盤錦,經過30多年持續有效的保護,黑嘴鷗的繁殖成功率大幅提升,種群數量顯著增加。

加強棲息地保護,黑嘴鷗種群數量越來越多

這幾天,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又在蘆葦蕩邊,用望遠鏡仔細觀測。

“鳥兒跟著潮就上來了。你看,近處那隻頭上有個灰點、走路悠閑挺胸的就是黑嘴鷗,跟夏天時的黑腦袋不一樣了,這是剛剛換上的冬羽。”對於黑嘴鷗的習性,李玉祥如數家珍。

黑嘴鷗是世界瀕危物種,1871年首次在福建廈門被發現。此后一個多世紀,黑嘴鷗成為鳥類學家探尋、研究的對象。

1986年,研究人員在江蘇鹽城發現兩個黑嘴鷗鳥巢﹔1989年,又在盤錦市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現在的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兩個黑嘴鷗鳥巢。隨后在1991年,一支由中外鳥類學家組成的調查小組進入盤錦濕地開展調查,其間在保護區統計到黑嘴鷗成鳥1200隻、繁殖巢310多個,隨后確認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是全球最大種群的黑嘴鷗繁殖地,當時估計全球的黑嘴鷗種群數量不足2000隻。

李玉祥1989年大學畢業,從那時起就開始從事黑嘴鷗研究和保護。“黑嘴鷗多在潮間帶的高灘上繁殖,自然條件下受潮汐影響,繁殖巢很容易被淹沒,造成繁殖成功率低,種群發展緩慢。”李玉祥說,“全世界一半數量的黑嘴鷗在盤錦繁衍生息,保護黑嘴鷗,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繁殖地。”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盤錦農業發展如火如荼,黑嘴鷗保護從一開始就面臨著與農業協調發展的課題。李玉祥回憶,1993年,盤錦大窪小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專門安排410萬元用於黑嘴鷗棲息地、繁殖地的保護。

“我們用這筆錢試驗性建設了人工繁殖島。”李玉祥介紹,人工繁殖島依據黑嘴鷗的繁殖環境,嚴格控制水位和植被,“我們既要割蘆葦來保証鹼蓬草的生長,還要割除部分鹼蓬,防止其過度生長影響黑嘴鷗選擇巢址和筑巢。每年4月至7月都要控制海水水位,防止潮水淹沒鳥巢,維持陸域灘涂面積供黑嘴鷗筑巢繁殖。人工島周圍還挖了環溝,減少天敵侵害。”

人工繁殖島大幅提升了黑嘴鷗的繁殖成功率。隨著人工繁殖島各項控制技術越來越成熟,黑嘴鷗的繁殖成功率從過去的不到30%提升到現在的60%至70%,有效增加了種群數量。今年,在盤錦共觀測到繁殖的黑嘴鷗1萬余隻。

更讓李玉祥高興的是,人們的保護意識在增強。他說:“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去年,盤錦依法推進大面積退養還濕,今年就觀測到有黑嘴鷗在裡面筑巢了!”

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營造保護生態的濃厚氛圍

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和黑嘴鷗的緣分,是從一篇報道開始的。1990年,他作為一家報社的記者參與黑嘴鷗繁殖地的考察。

“1987年,同樣是在盤錦發現丹頂鶴,新聞報道之后社會各界很關注,盤錦一下子成了‘鶴鄉’,黑嘴鷗的相關報道卻沒激起什麼浪花。”劉德天開始思考,“中國自古就有鶴文化,但大家對黑嘴鷗太陌生了,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1991年,劉德天發起成立了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一邊組織愛鳥人士參與到護鳥行動中,一邊收集和宣傳黑嘴鷗文化。

志願者沈仁琦是一名退休醫生,在黑嘴鷗保護協會裡負責為鳥兒們治病。2009年,她接收了一隻黑嘴鷗雛鳥,腿部受了貫穿傷,已經奄奄一息。“我用針管把氨基酸、葡萄糖一點點推到它嘴裡。”沈仁琦回憶,“后來這隻鳥在我家越冬。等第二年鳥群回來時,協會給它舉行了放飛儀式,當時現場好多人都熱烈鼓掌,讓我覺得我們做的事很有意義。”

“協會作為平台,聚集了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宣傳、護鳥、文化、專家、法律等5個團隊,各展所長,形成保護黑嘴鷗的濃厚氛圍。”劉德天說。

2011年,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成立20周年時,將多年來搜集到的60個民間關於黑嘴鷗的故事匯集成書——《黑嘴鷗傳說》,黑嘴鷗作為民間“吉祥鳥”的文化形象被挖掘、深化。劉德天認為,隨著與黑嘴鷗相關的吉祥文化深入人心,保護黑嘴鷗更容易成為每個人的自覺。

如今,協會會員已經從最初的47人,發展至4萬多人。“雖然叫黑嘴鷗保護協會,但我們做的已經不限於保護黑嘴鷗這一種鳥類,而是廣義的對物種棲息地、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劉德天說。

2015年,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重新設計了會標,顏色從原來的黑白變成了彩色。劉德天解釋說:“以前黑嘴鷗保護形勢嚴峻,現在保護做得好了,黑嘴鷗的世界也明媚起來了!”

推進生態環保教育,培養熱愛自然、有責任感的下一代

9月3日,遼河油田興隆台第一小學五年級(4)班上了一堂校本課,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

學校課程開發部主任夏秋介紹:“我們一直把綠色教育作為辦學特色之一,不僅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課程,還結合盤錦地域特色開展濕地生態體驗式教育,考試題目也會涉及‘盤錦共有多少種鳥類’‘保護濕地我們能做什麼’等題目。”

“野生鳥兒放飛,遼河岸邊生態考察,我為鳥兒植樹建家園,紅海灘撿拾垃圾……”五年級學生俞佳彤回憶說,從入校以來,自己已經參加過多次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我為家鄉有這麼多鳥兒自豪,保護它們、保護它們的棲息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的現場,是最好的教育場景。”劉德天說,現在盤錦很多學校環保實踐教育的理念都加強了,成為黑嘴鷗保護協會的會員單位。

實踐性的生態環保教育需要活動場所。在盤錦,不少生態旅游景區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學校、公益組織合作,為生態環保教育提供基地、場所。

盤錦鼎翔生態旅游區鳥樂園的石板路旁,每隔幾步便有一塊鳥類介紹展板,在密林中利用玻璃和隔音設施打造的觀鳥長廊,為鳥兒營造不受打擾的自然環境。景區負責人李劍華介紹:“因為景區生態好,每年都有大量遷徙的候鳥在這裡歇腳,學生們在這裡可以觀察到自然狀態下的鳥類活動,增加對鳥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感情。”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培養熱愛自然、有責任感的下一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夏秋說,“盤錦特有的生態資源,為生態環保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多彩多樣的體驗活動中,親近、欣賞、享受大自然,感恩、敬畏、尊重大自然,養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9日 16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