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薪火相傳  詮釋文明(文化脈動)

本報記者  王  玨

2021年10月18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四川德陽三星堆遺址考古出土文物青銅大立人像。
  資料圖片
  圖②:河南洛陽二裡頭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1921年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並命名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為開端,我國現代考古學已經走過百年歷程。中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現取得豐碩成果。

歷經不斷探索

呈現繁榮景象

1921年10月,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發掘,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古系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理事長郭偉民說,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是西方學術思潮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達爾文進化論催生了許多新的學科,地質學、生物學獲得重大突破,西方考古學產生,歷史唯物主義誕生。西方思潮來到中國,對學術界和思想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在這個背景下,1921年,以尋找中華文明源頭的仰韶村發掘開挖了第一鏟土。

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也走過百年歷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中國現代考古學經歷了起步期、初步發展期、快速發展期、蓬勃發展期。

從1921年誕生開始,中國現代考古學開始了起步期。自1950年起,陝西半坡、河南殷墟、北京明定陵等一大批考古發掘項目陸續實施,新中國的考古學進入了初步發展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20世紀50年代,中原地區構建起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直線發展范式,最終演化為中國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說”。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都被認為是在中原文化的輻射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於中原之外地區的大量考古新發現,加上新的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數據的公布,周邊地區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中國考古學逐步建構起中國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論”,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等地區在內的中國各地區古代文化,都被認為對中國文明的起源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開展了大量的考古發掘,涌現出遼寧牛河梁、安徽凌家灘、浙江良渚古城、山西陶寺古城、河南偃師商城、新疆小河墓地、四川三星堆、陝西陽陵和法門寺地宮等一大批重要考古發現。中國現代考古學進入快速發展期。陳星燦說,20世紀90年代初期之后,新的方法和理論得到具體的運用。其中最明顯的進步,是各種科技手段被應用到中國考古學的調查、發掘和室內研究中,中國考古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傾向。在此期間,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劇增,專業隊伍也有了很大增長,出版物則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中國考古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現代考古學進入蓬勃發展期。黨和政府將考古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無論在考古投入、考古項目數量,還是考古技術、考古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顯著增長。同時,中國考古學與國外的聯系日益加強。目前,我國已在海外開展11個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40余個中外合作考古項目,涉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的24個國家。中國考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延伸歷史軸線

豐富歷史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說,考古學的大量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史學系統,基本上建構了史前史,重構了先秦史,在中華民族起源、中國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城市起源和各種文化現象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早期發展史、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學術問題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考古學為中國博物館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為考古遺址類博物館的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考古學成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體系,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線路遺產、文獻遺產等的體系建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要的是,中國考古學留下了科學的方法體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中國考古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並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方法體系。這既包括科學的技術體系、研究理論體系和學科人才教育培養體系,也包括符合國情的遺產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綜合利用多學科和技術手段進行考古研究,已經成為行業普遍共識和學科發展內在動力。在考古發掘和遺產管理等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中國考古學在發現與研究、實証中華古代文明和對人類歷史貢獻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中國考古學發展過程中,考古和公眾的關系也形成了較為良性的互動。三星堆考古發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一系列考古成果及時向社會發布,一些考古發掘過程適當向公眾公開。中國考古學和公眾的互動,普及了科學考古知識,激發了人們對考古和歷史的興趣,增強了文化自信。

此外,考古發掘和成果需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更好地融入社會,促進地方文化事業和經濟建設健康發展。賀雲翱說,中國考古的學術成果在文旅事業融合,在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在城市城鎮建設、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軟實力和國家文明形象建構,在國際學術合作交流等方面都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增進交流互鑒

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長時段觀察歷史的尺度,這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世界的貢獻,是對過往歷史研究的貢獻,也是對未來發展的貢獻。”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長、研究館員林留根說,考古學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面對未來”的探路者。中國考古學丈量中華五千年文明所走過的路,探索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也凝聚了一代代考古人的貢獻和付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種建榮說,我們幾代考古人,始終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求真致用,詮釋文明,薪火相傳,奮斗不止,奠定了今天中國考古的輝煌與成就,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不斷進步,為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身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當下的中國考古學就應當肩負起構建國家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要扛起“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重任,再鑄考古新輝煌。

致力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成為保護利用考古遺址和成果的重要抓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方勤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是考古未來發展一個重要內容。圍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組織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比如正在進行的實驗室式三星堆遺址發掘,是中國考古學理念、方法、技術和水平的體現。考古發掘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理念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建成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展示中華悠久文明的文化和旅游標志,以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和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中國考古學發展非常重要的內容和方向。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杰說:“中國應該積極歡迎國際合作,汲取國外學者的先進方法和優秀成果。同時,中國考古學要積極走向世界,通過國際合作達到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並為世界考古學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8日 16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