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神十三”載人飛船發射前夕,本報記者對話三名航天員

神舟一飛入蒼穹 巡天半載寫新篇(科技自立自強)

本報記者  余建斌  劉詩瑤  吳月輝

2021年10月18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訓練期間,翟志剛在參加工效實驗。

葉光富准備穿水下訓練服。

王亞平在進行訓練。
  孔方舟攝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現場。
  新華社記者 劉 磊攝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10月17日9時50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成功開啟貨物艙艙門,並順利進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后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開始在空間站為期半年的“太空出差”。

3名航天員飛往太空前夕,本報記者和他們進行了面對面對話。

帶著筆墨紙硯和影視劇上太空,調整身心狀態

記者:神舟十三號任務有什麼特點?

翟志剛: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証階段的一次重要飛行,在軌6個月。任務完成后,空間站建造階段就要開始。我們需要同時管理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三號飛船、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的組合體,並將執行2—3次出艙活動。我們還會進行一次在空間站遙控航天器和空間站對接的遙操作。

記者:任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翟志剛:最大的挑戰是要在太空飛行半年之久,這對人的身體、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長期在軌駐留,會導致下肢肌肉萎縮。神舟十二號任務中發現,在失重環境下進行有效鍛煉,有助於肌肉恢復。進入太空后,我們可能需要更早進行下肢鍛煉。

其次,長期在地球軌道駐留,在單調、狹小和枯燥的環境裡,難免會產生急躁和不愉悅的心情。我們計劃把天上的業余時間安排好,每個人有自己的方案,比如我准備了一些歷史影視劇作為消遣,還帶了筆墨紙硯准備寫毛筆字,提高生活的樂趣,有好的身體狀態才能更好完成工作。

此外,在本次飛行任務中仍然有出艙活動,而且還不止一次。現在的出艙活動更偏向於技術的應用,比13年前的出艙活動更復雜、更艱巨、更具挑戰。

王亞平:空間站任務是全新的任務,對航天員對航天器的掌握程度、航天環境適應性以及出艙訓練,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為此,我們開展了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出艙等技能方面訓練,還加強了體能訓練。

葉光富:首次面臨這麼長周期的任務,剛開始心裡比較忐忑。通過前期訓練,我們的身心狀態、技術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為完成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居住空間、技術設備等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飛速發展

記者:成為此次進入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有什麼感受?

翟志剛:2008年,我在神舟七號任務中完成了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出艙任務。13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出征太空,除了激動、振奮之外,也有壓力。

載人航天每一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都是下一次飛行任務的開始。雖然經歷了無數次重復訓練,但我依然保持謙虛謹慎,按照標准先把訓練完成,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老航天員”,在神舟十三號任務中也是“新航天員”,我要以一名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新航天員的心態,去適應新的訓練,同時把過去積累的經驗融入新的任務中去。

王亞平:能夠再次飛上太空,是我最大的夢想。第一次更多的是新鮮和好奇,第二次更多的是期待和享受。我期待享受失重反應下神奇美妙的感覺,在太空回看美麗的地球﹔期待和大家在中國空間站一起迎接新年﹔期待有機會執行出艙任務,到艙外看看美麗的太空﹔還期待再次帶著孩子們去放飛夢想,開啟新的探索。

我再次飛上太空間隔的8年,也是載人航天工程技術進步的8年。從神舟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再到我們進駐的空間站,無論居住空間、飛行時間,還是技術設備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語。太空飛行從神舟十號的15天到神舟十三號的半年,不僅是時間的增長,還是國家航天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幾代航天人接續奮斗的成果。

上次“太空授課”之后,我收到很多孩子的信,也去了一些學校,更直觀感受到孩子們對太空的向往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也讓我深刻感受到“太空授課”的意義所在。有的孩子因此喜歡上了航天,報考航天專業,甚至成了我的同事。更讓我感動的是,很多孩子翻看當時的授課視頻,問我什麼時候還能飛上太空,再來一次授課。中國空間站的空間更大,我會做一些航天科普,形式可能會有變化,但一定會有“太空授課”。

葉光富:從2010年加入航天員隊伍,我為太空飛行的夢想奮斗了11年。首次太空之旅,我期待乘組每個成員都很好地適應太空環境,持續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最終順利圓滿完成任務。我也帶了家人合照、小玩偶等私人物品,還帶了體積小的樂器,舒緩心情。

乘組彼此了解、配合默契,將依靠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度過極具挑戰的6個月

記者:航天員訓練的哪些內容比較有特點?

葉光富:救生訓練很有特色。如果飛船出現意外情況,降落到海上或者偏遠的陸地,並且救援不能及時到達,怎麼利用周圍資源生存和求救?我們要進行實地訓練,掌握如何利用飛船上的救援資源和物資等。叢林救生訓練中,我們曾在東北的某座山上,拿了生存包等有限裝備,根據附近環境搭建帳篷,尋找食物。印象深刻的是,在沙漠生存訓練中,我們搭了帳篷后,靠近陽面一側的溫度計已經爆表了。我們被烤得難受,但還要做好通風散熱,盡可能找到生存的地方。

針對性的心理訓練也很有特點。每個人面臨的任務不同,在乘組團隊之間的相容性、心理共情等方面,我們需要互相配合,通過別人的眼神和自己的理解完成訓練科目。

記者:女航天員和男航天員的訓練標准一樣嗎?

王亞平:太空環境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改變,也不會因為航天員是女性就降低門檻。所以,女航天員的訓練內容要求和標准和男航天員基本一樣。

但男女確實有差異,比如力量方面。空間站訓練中,出艙訓練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也是高強度高負荷的訓練。在水下做出艙訓練,我們需要穿著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訓練六七個小時,不能吃東西,不能去洗手間,還要克服水下阻力和壓力,控制好身體姿態,完成水下各種動作、使用各種設備,負荷非常大。

針對出艙訓練,我怎麼縮小和男航天員的差距?就是練。訓練上肢力量,我和男航天員練一樣的項目,比如引體向上、俯臥撐、推杠鈴等。有一次訓練完按摩師說:“告訴你一個不好的消息,你的胳膊變粗了”,我聽了之后卻特別開心。訓練的時候,我甚至會和男航天員比一比肌肉塊。

力量是一方面,我的體型沒有男航天員強壯,胳膊沒有男航天員長,因此對艙外航天服的操控能力不佔優勢。穿著同樣的衣服,要克服壓力彎過來,需要做很大動作,或是用兩倍力量才能做到。經過長時間訓練,我也摸到了一些竅門,出艙的動作既需要核心力量,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實現可操作性。大家對女航天員出艙充滿信心,我自己也有信心。

我的水下訓練達到幾十次、上百個小時的訓練量。每次練完之后,身體很疲憊,但我都特別開心,覺得自己技術又長進了,離夢想又進了一步。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熱愛我足以攻克難關。

記者:請互相評價一下隊友。

翟志剛:經過近兩年的訓練磨合,我們乘組彼此了解、配合默契,相信依靠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定能破解一個個難題。我們乘組在地面訓練都達到出艙標准,王亞平操作細致認真,葉光富擅長電腦操作和信息技術,到了太空要發揮3個人的特長,度過這極具挑戰的6個月。

王亞平:翟志剛身上有大氣沉穩、英勇果敢的特質,他對任務思考很深入,他的出艙動作也是我們的示范。他非常幽默,每次訓練時都能被他的快樂感染,還是書法和台球高手。葉光富和我是同一批航天員,我常常說他是辛勤的小蜜蜂。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做事深思熟慮,是可以信賴的伙伴。

葉光富:有一次飛行訓練,我穿著壓力服准備進入飛船的座椅。翟志剛拉住我說等一等,進入前一定要記住調整座椅束縛帶。別看這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躺下了再調節束縛帶就會非常困難。他們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比如翟志剛遇事臨機決斷、從容淡定,做事考慮周全、安排合理。在王亞平身上,那種積極刻苦、認真細致的勁頭,細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態度,讓我感到與他們一起十分踏實和溫暖,對任務也是信心滿滿。

女航天員特有的親和力、韌性、細心發揮著獨特優勢

記者:作為女航天員,有什麼優勢和特點?

王亞平: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將有4個飛行乘組接續飛行,就像是空中接力,每一棒有每一棒的要求。我這一棒,既是飛行乘組的第二棒,也是女性航天員的第一棒。由於之前的飛行經歷,我對女性航天員的優勢和特點有了深切體會,女性特有的親和力、韌性、耐心、細心,在任務完成和乘組配合上發揮著獨特的優勢。

記者:在太空駐留半年,是否會牽挂家人?

王亞平:航天員平時的狀態,隻有飛行和准備飛行,訓練很忙碌。隻有家人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心無旁騖地執行任務。

對我來說,最牽挂的就是女兒。女兒在我執行神舟十號任務時還沒出生,現在她已經5歲半。她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航天員,也感到驕傲和自豪,經常讓我講太空的故事。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我知道你是一名航天員,你還是太空老師”,我聽了很高興。

我有時候會想,半年后她變成啥樣了,會不會不認識我了?這次我和女兒互相布置了任務,半年時間裡要照顧好自己,好好學習。她讓我多“摘”些星星回來,要分享給同學。

而且,現在在太空可以和家人雙向視頻。我們還在天上配備了手機,可以給家人、戰友、同事打電話,這其實也是為6個月在軌駐留做的准備。此前,我在地面也接到過“神十二”航天員從太空打來的電話。

關於私人物品,我帶了在地球上最惦念的東西,比如女兒和家人、戰友的照片和視頻。我的化妝品等個人物品已通過貨運飛船提前帶上來了,團隊科技人員定制了按壓式的化妝品,方便取用。我還帶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會在天上展示。在空間站的閑暇時間裡,我們可以開個小型音樂會。我還給兩位隊友帶了新年禮物,打算給他們一個驚喜。我還是全國人大代表,到時候爭取從太空提交建議。

在太空中洗頭發是個難題。不過,這次任務中針對女性洗頭發的特點,重新設計了更方便的方法,洗得更干淨。在太空,要求我們具備理發師技能,“神十二”“神十三”航天員的頭發都是我剪的,現在技術越來越嫻熟。

期待空間站上有更多中國發現,更多有趣的人類探索

記者:今年要在空間站度過春節,除夕夜有什麼打算和安排?

翟志剛: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年。我們會在空間站准備春聯、福字、中國結,還會吃餃子。

王亞平:科技人員給我們准備了春節大禮包,我和大家一樣都滿懷期待。除夕夜我們也會和大家一起守歲,在第一時間把來自太空的祝福送給祖國。

記者:作為一名航天員,能夠參與空間站建造,是什麼感覺?

翟志剛:空間站是我們的太空家園,通過工程全線人員的共同努力,我相信,中國的太空家園一定會越建越好。我們能夠有幸參與空間站建造任務,由衷地為偉大的祖國,為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感到驕傲和自豪。

王亞平:一飛沖天的豪邁,鮮花簇擁的歸來,萬人歡呼的出征,在航天員的職業生涯中微不足道。雖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裡,大多數都是重復單調的生活、嚴苛的訓練。但我們都樂在其中,用熱愛堅守夢想。航天是我熱愛的事業,我的字典裡從沒有過“放棄”兩個字。我期待在中國空間站上有更多中國發現、更多有趣的人類探索,書寫更輝煌的中國故事。

葉光富:每個航天員不是在飛行,就是在准備飛行的路上。進入航天員隊伍后,我在每次訓練中全身心投入,如今已經11年。我覺得把能做的事情做好,人生的精彩就體現在這樣的過程中。

(佔康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8日 12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