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在海拔3816米的瓦裡關山頂,矗立著世界上最高的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

27年,“瓦裡關曲線”描繪溫室氣體變遷(深度觀察)

本報記者  劉  毅

2021年09月19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的室外觀測場。

觀測員黃建青(右)和任磊在認真檢修儀器設備。

瓦裡關山雪后初晴,天地遼闊。
  金泉才攝

擦著峭壁,車子在砂石山路上盤旋,一個彎接著一個彎……終於,山頂到了。

海拔3816米。天空湛藍,雲朵雪白,山巒壯闊。這裡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瓦裡關山,山頂矗立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也是歐亞大陸內陸腹地唯一的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

1994年9月,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目前世界海拔最高而且是第一座建在大陸上的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將在中國青海省瓦裡關山開始運行。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作為世界氣象組織1989年開始建立的全球大氣監測網的組成部分,將主要用於監測大氣中溫室氣體和臭氧等化學成分的變化。當年9月17日,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以下簡稱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正式挂牌成立。

這裡被稱為“雲頂的觀象台”。在星空和白雲仿佛觸手可及的地方,氣象觀測員們已經堅守了整整27年。這27年間,他們向全世界提供准確、連續、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溫室氣體觀測資料,從未間斷。根據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觀測資料繪制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成為國際氣象界赫赫有名的“瓦裡關曲線”。

精准測量——

一年365天值守,每天產生6萬多個數據,一直按照國際標准控制,確保每個數據准確可靠

這個中秋節,觀測員黃建青和李明將在山上值班。“記不清這是在站裡過的第幾個節日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不能離開人,輪到誰,誰就上。”1991年建台前期論証時就來這兒工作,黃建青說,“我們習慣了,家裡人也習慣了。”

早上7點43分,黃建青抬起手腕看了看表,隨即拿起一旁的記錄本,轉身推門上樓。兩分鐘后,他准時出現在頂樓天台,眺望四周,觀測雲量、能見度和天氣現象。

像這樣的人工觀測,每天早中晚共3次,每一次都需要掐著點按時觀測和記錄。57歲的黃建青養成了格外守時的習慣:“氣象是瞬息萬變的,晚1分鐘、早1分鐘,氣象要素可能就有變化。”

人工觀測主要看傳統氣象要素,而監測大氣狀況主要依靠各類先進儀器。“這是溫室氣體在線監測分析儀”“這是氣相色譜溫室氣體監測系統”“這是臭氧光譜儀”“這是大氣黑碳氣溶膠觀測系統”……走進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監測儀器,讓人眼花繚亂。

“大氣本底觀測,是為了獲取沒有人為因素干擾的全球大氣中各要素的濃度數據。為了滿足世界氣象組織的嚴格要求,專家經過多年選址論証,最終於1992年確定在瓦裡關山建設中國的第一個全球大氣本底台。”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台長張國慶說,目前,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擔負著對溫室氣體、氣溶膠、反應性氣體、太陽輻射、降水化學、常規氣象要素等的觀測任務。

精益求精,這是大氣本底觀測的顯著特點,也是基本要求。有人來訪,幾輛車、幾個人都會一一登記,如果當天的觀測數據出現明顯異常,人為因素的影響就需要剔除掉。室外有一座89米高的氣象梯度觀測塔,塔頂設置有引氣口,空氣從密閉管道被引入機房中的各種監測儀器。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差降到最低。

怎樣確保監測儀器沒有偏差,測量出的結果和實際情況相符?

“我們會配置標准氣,用高壓泵把干淨的空氣壓到鋼瓶裡,配置出不同濃度的標准氣,作為衡量儀器測量結果是否精准無誤的一把‘尺子’。”張國慶介紹,每隔三五個小時,儀器就需要自動測量“標准氣”,看測量結果是否和標准氣的實際濃度相符。如果相符就証明儀器在正常運轉,否則就是有了偏差,必須及時校准。

高壓配氣是一項有幾分危險的工作。黃建青曾將高壓泵拆了裝、裝了拆,把內部結構和運行原理琢磨透徹,不過,有時還是難免發生意外。一次,黃建青在外地一個區域大氣本底台指導配氣時,泵的接口突然炸開,飛出去的活塞打穿前方水泥牆體。這使他至今心有余悸。

黃建青是台裡的多面手,平時喜歡琢磨,他不僅是很多儀器的操作好手,還從零開始學習電工知識,成了站裡的“電工師傅”。“這都是環境逼出來的。”黃建青笑稱。

“現在,我們實現了30多個項目、60多個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觀測,每天產生溫室氣體等6萬多個數據。”張國慶如數家珍。

所有數據的質量控制都採用國際標准進行。“世界氣象組織每兩年組織一次國際巡回標定和比對,用嚴格的標准來衡量我們測出的數據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給我們一瓶氣來‘盲測’,測完后告訴他們濃度是多少。”張國慶說,“建站20多年來,我們每一次檢查都是達到質量管理要求的。這一點支撐了我們數據的可靠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秀驥,曾於1991年帶領科研工作者對瓦裡關山進行選址考察,見証了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的從無到有。

“溫室氣體等大氣本底觀測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容不得一點馬虎。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主動把國際標准引進來,為的就是確保數據的精確,這樣才有可比性和實際參考意義。”周秀驥說。

執著堅守——

為避免影響監測結果,山上不允許生火炒菜。高原反應、生活不便成為家常便飯

“雖然條件艱苦了些,但付出總有回報。”今年4月退休的趙玉成,一說起瓦裡關就興奮不已。1990年7月,他開始從事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前期論証相關數據觀測及採樣,此后一直在台裡工作。

瓦裡關山是一個孤立山體,當年選擇在這裡建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周圍一大片區域屬於無人區、遠離污染源。然而,這也給觀測員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挑戰。

“剛開始的幾年,山上沒有電視、冰箱,20天一換班。我們每次上山值班前,要先去農貿市場大採購,買上至少可吃20天的東西,拉上山后用竹筐和繩子把菜吊在水窖裡保存。”趙玉成說,那個時候觀測員值班,前幾天先吃不能放太久的菜,到了最后幾天則幾乎全是蘿卜、土豆和大白菜。

建台之初,從山腳到山頂修了7公裡的盤山公路,要繞24個彎才能盤上去,路不好走。

“當時一年得有五六次大雪封山。”趙玉成回憶道,冬天積雪或春天融雪時,車常常開到半山腰就無法繼續前進。接班的觀測員需要背上食品、採樣容器,徒步上山,走上十幾步就得緩口氣。完成交接班后,再由交班的觀測員把採樣瓶抬下山、搬上車。

“現在的路比以前好多了,還修了護坡。不過,在這樣的高海拔地區,還是會發生大雪封山的情況。”趙玉成說。

記者來到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時,這裡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基建。新的業務樓已經蓋好,正在蓋生活樓。現在,觀測員們不再需要定期攀爬上那座89米高的鐵塔維護設備,改由專業塔工高空作業。工作和生活條件在持續改善,可仍有許多困難需要觀測員們去克服。

對不少觀測員來說,睡眠是道難關。影響睡眠的往往並不是戶外此起彼伏的野狼嚎叫,而是高原反應。盡管大多數觀測員來自海拔2000米左右的西寧市,但很多人每次換班來到這兒,仍然免不了會有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晚上更厲害,而且工作區和生活區緊挨著,24小時運行的十幾台採樣泵噪音很大。有時晚上實在睡不著,就把床換個方向睡上幾天﹔過幾天,再換個方向。即便好不容易睡著了,經常兩三個小時就會醒過來。”趙玉成回憶說,高原反應最嚴重時,整天頭疼,嘴唇發紫,指甲發青。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原反應往往更強烈。黃建青說:“現在睡覺時常常做夢,夢到儀器停了、標准氣用完了或者標准氣沒打開,然后一下子從夢中驚醒。”

山上不允許生火,不能炒菜,否則會產生氣體污染,影響監測結果的准確性。觀測員們隻能用電炊具來煮面條、下餃子、蒸饃饃等,吃的多為半加工食品,常常一包方便面對付一頓。

中午時分,走進休息區,一大箱泡面旁,是正亮燈運轉的微波爐。山上海拔高,沸點不足90攝氏度。在山下開水泡方便面稀鬆平常,到了山上,還得向微波爐求助。

中國貢獻——

“瓦裡關曲線”推動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形成共識,對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建大氣本底台會不會影響當地發展?”建台之初,當地人曾經有過這樣的擔心。

“大氣本底台周邊50公裡以內不能有較大污染源,主要居住區、工業區和主要道路、機場及航線要遠離瓦裡關山基地”,這樣嚴格的要求,當時一度讓當地人感到壓力不小,甚至試圖說服有關部門取消在瓦裡關山建大氣本底台。

如今,大家感到,27年前世界氣象組織和國內有關部門選址瓦裡關山,促使當地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先行了一步,佔得了先機”。

共和縣副縣長韓福龍感慨地說,正是當初瓦裡關站的建設,使得共和縣更加自覺地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全縣1/3的面積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意識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

保護生態給共和縣帶來了綠色紅利。全縣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以風電、光電、水電為三大產業,致力於打造成為國家級清潔能源示范地。2020年,共和縣在青海全省縣域生態考核中位列第一。“我們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價值也在生態。”韓福龍說。

為確保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觀測數據的准確性,海南州也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統籌安排。

張國慶告訴記者:“為了將人類活動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的良好觀測環境,青海省正在推進相關立法,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立法進展比較順利。”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等專家看來,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綠色低碳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科學監測得到的“瓦裡關曲線”,為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形成共識做出了貢獻,對促進全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台建設前夕,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的趨勢已越來越不容忽視,南北兩極等地紛紛建立起大氣本底觀象台,但歐亞大陸腹地還沒有大氣本底觀象台,從已有觀測台站獲得的數據不能代表全球氣候變化的真實狀況。歐亞大陸腹地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到底是怎樣的?中國在瓦裡關山建設與運行大氣本底台,填補了空白,給出了答案。

張小曳說:“作為位於歐亞大陸內陸腹地唯一的大氣本底觀測站,中國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觀測到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相距數千公裡的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全球大氣本底站觀測的結果幾乎一致,這表明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的觀測結果,包含了北半球中緯度充分混合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及其變化信息,有力証明了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的趨勢。”

青海瓦裡關站和夏威夷冒納羅亞站的觀測結果表明,近些年來這兩個觀測站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基本相當,每年均增加約2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干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到3ppm。2019年,瓦裡關站觀測到的二氧化碳濃度為411.4ppm,讓人欣喜的是,2016年后二氧化碳濃度增幅放緩。

“我們的使命就是確保監測數據的准確性、長期性和連續性,持續繪好‘瓦裡關曲線’。”張國慶說,“隻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相信未來‘瓦裡關曲線’會逐漸停止上升,甚至掉頭向下。”

(楊萌、金泉才參與採寫)  

■記者手記

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科技水平遠不如今天的時候,下決心攻堅克難,加入國際溫室氣體監測計劃,建設瓦裡關中國大氣本底基准觀象台。通過27年的日夜堅守、精益求精的連續監測,獲得了反映歐亞大陸腹地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的“瓦裡關曲線”,為全球大氣環境觀測作出了中國貢獻。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又一個生動范例。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勇於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從開展精密監測與科學研究,到在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撰寫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到堅持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從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統籌有序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有雄心更有行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大氣沒有國界,環球同此涼熱。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才能匯聚可持續發展合力,有效應對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9日 05 版)

(責編:吳楠、李依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