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火箭軍加快推進戰略轉型、加快提升戰略能力,部隊建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國防視線)

本報記者  李龍伊  劉博通

2021年08月2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火箭軍某旅官兵正在精心維護保養導彈發射車。
  高明俊攝

被中央軍委授予“導彈發射先鋒營”榮譽稱號的火箭軍某旅發射一營,朝氣蓬勃奮進新征程,榮膺“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
  王 杰攝

火箭軍某導彈旅緊貼實戰摔打錘煉部隊,組織復雜條件下導彈發射訓練。
  郭海濤攝

初秋時節,西北高原。隨著“點火”口令下達,兩枚導彈劃破長空,精准命中千裡之外的目標。

導彈戰車的每一次出征,都在打贏路上留下深深轍印﹔大國長劍的每一次騰飛,都在萬裡蒼穹劃出壯美彈道。

這次導彈的成功發射,是火箭軍抓好實戰化訓練的又一次突破,也是他們加快推進戰略轉型、加快提升戰略能力,部隊建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的縮影。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火箭軍成立5年多來,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戰略軍種的目標奮力前行。

像建設導彈陣地一樣建好思想陣地

“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飽含深情,是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矢志復興、接續奮斗的時代動員令。”7月上旬,火箭軍某部機關樓內,一場由中央黨校教授進行的理論宣講,贏得現場官兵熱烈掌聲。

該部領導介紹,為把學習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引向深入,他們邀請來自各大院校的專家教授走進軍營,就當前理論熱點、官兵關注焦點,面對面宣講輔導,對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入淺出的細致解讀。

“要確保火箭軍在思想上政治上特別過硬,打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部隊。”這是習主席對火箭軍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火箭軍的政治品格。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領導介紹,要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就要始終像建設導彈陣地一樣建好思想陣地。

密林蔥郁,長劍昂首。一場黨史學習教育輔導精彩開場,某導彈旅政委衛星杰以“感悟長征精神、激發強軍動力”為主題,用一個個感人故事、一組組經典戰例“穿針引線”,把教育課講得引人入勝,官兵聽得津津有味。

一堂黨課就是一段心靈對話,一次輔導就是一次黨性洗禮。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該旅著力從實際效果出發,積極探索精品網課等教育新路,引導官兵們對黨的歷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走進座座導彈營盤,耕雲播雨潤物無聲,部隊官兵不僅在操作戰位上聞令“就位”,也在思想上政治上隨時“就位”——

火箭軍黨委常委登上講台,圍繞“感悟厚重歷史、把握時代要求”“以良好學風學習黨史”等主題講授專題黨課,引領帶動數千名各級黨委班子成員和基層黨組織書記到一線授課,把黨的聲音傳遞到深山陣地、演訓場上,凝聚建設強大現代化火箭軍的堅定意志和磅礡力量。

在“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中,周呂勝等4名旅政委通過網絡直播開啟“雲端大課”,讓“萬人大課堂”火遍千裡營盤,點亮官兵心靈。思想教育解決入耳入心入腦的問題,就能真正“讓官兵知道、讓官兵跟上”。

火箭軍用了10年的時間,從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中分批遴選挂牌160座“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持續參與保護、管理、運用等工作。每逢新兵入營、老兵退伍、新黨員宣誓、重大紀念日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官兵在重溫崢嶸歲月、回顧艱難歷程中,靈魂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禮,“導彈聽我話、我聽黨的話”已融入火箭軍官兵的血脈。

鍛造可信可靠的“王牌”“底牌”

夏日的武漢熱浪來襲。火箭軍指揮學院裡,一場特殊的“補考”正在進行。一線連千裡,身處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8名導彈旅長,正在參加火箭軍“劍鋒—2021”導彈旅長競賽考核的“補考”。

這場涵蓋火箭軍所有導彈部隊的“旅長大考”,創新比武考核模式,推動指揮員向謀略型、打仗型、科技型、聯合型轉變,邁出了“實戰先實訓、練兵先練將”的步伐。

曾多次在重大演練中擔任主裁判的鮑偉說,在這個考場上,有“失敗”,但沒有“失敗者”。“失敗”是因為暴露了軟肋﹔沒有“失敗者”,是因為他們在上戰場之前發現了軟肋,更錘煉提升了部隊的戰斗力。

火箭軍堅持實戰實訓、聯戰聯訓、科技強訓、依法治訓,全面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全面提高訓練水平和打贏能力,勾畫出一幅幅如火如荼的“礪劍圖”。從深山密林到大漠戈壁,一支支導彈勁旅按照“隨時能戰、准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標准要求,形成和鞏固了一批訓法戰法。

塞北高原,戰車轟鳴。日前,火箭軍某團野外訓練場硝煙彌漫,一輛輛戰車在高溫條件下展開全流程作戰保障演練。

“隻有真正摸清裝備的耐熱性能,才能全面提升高溫環境下的勝戰本領。”該團領導介紹,他們把高溫天氣當作提升勝戰能力的“磨刀石”,按照“隨時能保、全時待戰”要求,在探索高溫條件下訓練方法規律的同時,最大限度挖掘裝備潛能。

演練途中,駕駛員王舉駕駛某型裝備車連續通過土嶺、搓板路等路段。高溫條件下,爆胎風險加大。坐在駕駛室內,盡管早已汗流浹背,但王舉絲毫不敢大意,全神貫注緊盯前方路況。

“極端條件下,戰車性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平時多進行高強度訓練,上了戰場才能更有底氣。”王舉說。

火箭軍某基地擔負著整個火箭軍大型演練中的“藍軍”職能,與幾乎所有導彈旅展開“紅藍”對抗,他們模擬構設電、磁、核等多維一體戰場環境,逼著“紅軍”險中求存、敗中求勝,磨礪鍛造打仗硬功。

“17年前,我來到‘信息化藍軍’分隊,這些年間,我見証了火箭軍‘劍陣’更雄壯,‘劍鋒’更銳利,‘劍法’更靈活的發展過程,也欣喜地感受到火箭軍戰略能力的跨越式發展。”該基地參謀部導調考評處處長丁國林表示。

一聲聲號令清脆嘹亮,一枚枚長劍昂首向天……闊步前行的火箭軍,立起更高更新的標尺,將以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創新為戰淬煉長劍鋒芒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閱兵式上,東風—41核導彈、東風—17常規導彈、長劍—100巡航導彈等新型利劍精彩亮相接受檢閱。

全新的裝備、全新的陣容、全新的戰力,無處不鐫刻著科研創新的痕跡。火箭軍把自主創新作為提升武器裝備作戰性能的重中之重,突破思維、材料、工藝等方面難題,掌握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

“自主創新”“科研為戰”“科技練兵”等高頻詞,已成為火箭軍推進戰略轉型、提升戰略能力道路上的一個個醒目路標。

火箭軍某基地戰士鄒璇,歷時3年繪制“某裝備立體模型庫”,全方位展示了裝備零件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團黨委因勢利導,挂牌成立“鄒璇工作室”,配套高性能電腦和3D打印機等設備,專門設計生產訓練輔助器材,直觀形象的教學模式,有效縮短新號手培養周期。

“我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要歸功於火箭軍部隊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氛圍。我們基地著眼打造作戰決策‘智囊團’、技術把關‘主力軍’、實用科研‘孵化器’,調整優化技術力量配備,讓研究和創新成為基地的風尚。”鄒璇表示。

科技淬煉長劍鋒芒,不僅推動武器裝備跨越發展,也帶動軍事訓練轉型升級。這幾年,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自動運行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戰斗力生成模式由平台主導向信息主導轉變。

盛夏時節,火箭軍某基地組織后裝保障演練,一輛運輸車突然“趴窩”。一籌莫展之際,下士張家豪打開基地研發的“裝備雲端會診系統”,遠程聯系一級軍士長、維修技師張春峰。

“調整鏡頭,對准柴油濾清器……”張春峰通過視頻鏡頭給出搶修方案,指導著張家豪一步步操作,成功排除故障。

“‘裝備雲端會診系統’可視頻連線場外專家,及時診斷演練中裝備出現的‘疑難雜症’。”張家豪介紹:“有了場外‘智囊團’助力,我們的裝備搶修難題迎刃而解。”

回望過去,一路風雨兼程。未來征途,仍須夙興夜寐。火箭軍官兵目光,早已投向明天的征程、眺向遠方的戰場……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9日 06 版)

(責編:於子青、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