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賀勇
2021年08月1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鼓勵利用疏解騰退空間開辦書店、給予運營獎勵、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北京市東城區出台四大類、19項扶持政策,鼓勵實體書店進商場、進樓宇、進社區、進園區,引導實體書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在北京市和平裡北街遠東儀表有限公司的老廠房裡,有一家以戲劇、電影、詩歌為特色的書店。書店創始人李蘇皖說,雖然是個書店,但這裡有時也會變成放映廳、小劇場、沙龍或各種藝術空間,這也讓它贏得了許多粉絲。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出台《關於加快“書香之城”建設 引導支持實體書店“四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四進”),推出四大類、19項扶持政策,鼓勵實體書店進商場、進樓宇、進社區、進園區,引導實體書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強支持,實體書店實現逆增長
近年來,實體書店的發展態勢總體上並不樂觀。“隨著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傳統實體書店的品種優勢、信息優勢、渠道優勢、服務優勢不斷弱化,市場競爭力隨之下降,這在疫情影響之下表現得尤其明顯。”王府井書店總經理張強坦言。
位於美術館東街22號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是北京著名的文化地標之一。2014年4月,三聯韜奮書店打造了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贏得廣泛關注。當年書店全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8%,利潤同比增長111%。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后的紅火讓人們看到,即便在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出版社和實體書店依然有其獨特價值,能夠吸引大批讀者。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實力雄厚的老牌書店,受疫情影響也感受到陣陣寒意。“2020年疫情期間書店經歷了短暫停業,恢復營業后,客流量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同時網絡競價打折賣書對實體書店的挑戰更加嚴峻。”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陳義望說。
艱難時刻,政府第一時間伸出了援手:穩崗補貼、東城“文菁計劃”、實體書店獎勵……2020年,三聯韜奮書店獲得多項政府補貼和獎勵,挺過了那段艱難時光。
雖然疫情讓實體書店的經營遇到極大挑戰,但在北京市和東城區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舉措之下,2020年北京市以639家新開書店總量,居於全國之首,東城區萬人擁有實體書店達到2.06家,書店指標位居全市第一。
解難題,雙管齊下疏“堵點”消“痛點”
“實體書店依靠一時的財政補貼、資本助力及簡單的轉型是遠遠不夠的,隻有不斷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認為。
既要從行業的角度扶持實體書店健康發展,更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為實體書店留出空間。“四進”政策的“專屬政務服務”“人才交流培訓”“文化項目合作”“專項經費支持”四大類、19項具體扶持措施,瞄准實體書店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著力打通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經絡”,為實體書店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新書店有一次性開辦獎勵、老書店有連續運營獎勵、服務周邊社區可獲“百姓書屋獎”﹔同時,開辟“四進”綠色審批通道、推出實體書店申請注冊快捷辦理、梳理區內可利用的空間資源、吸引實體書店項目落地……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十足。
“此次東城區‘四進’專項扶持政策思路新、舉措多、保障實,通過宏觀引導與經費扶持雙管齊下,通過制度創新疏‘堵點’、消‘痛點’,在推動實體書店改革創新、提升質量效益上進行了探索。”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說。
利用老舊廠房發展實體書店等文化產業,實際經營中也面臨一些難題。按照規定,書店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証就可以出售出版物,但沒有營業執照就無法辦理衛生許可証等相關証照,不能開展售賣咖啡等配套服務。而辦理工商登記需要房產登記証明,首先要求固定經營場所,但很多書店使用的是騰退空間,無法取得房屋產權証。
“這些難題,在東城區都已經有了相應的解決之道,老廠房通過政府部門出具的變更建筑使用功能的認定意見,就可以辦理登記注冊。”李蘇皖說,在東城區和尚8遠東科技文化園的幫助下,她很快就辦好了相關手續,書店的經營也迅速走上了正軌。
多業態,發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相比線上渠道,實體書店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空間價值。
李蘇皖介紹,每月一期的詩會、沙龍、放映、音樂秀等活動,不僅帶來了絡繹不絕的客流,也為書店帶來了直接收入。“目前零售圖書的利潤隻佔30%左右,其余70%源於飲品銷售和開展活動的收入。單靠賣書的收入不能平衡書店的支出,必須挖掘書店的空間價值。”
支持實體書店多業態經營、融合發展,也是此次“四進”政策的重點之一。東城區將優化實體書店舉辦小型文化活動申報流程及書店空間文化演出審批流程,建立“誠信書店名錄”,實行承諾制、備案制、白名單制,助力實體書店的發展。
在前門南曉順胡同,東城區正在建設“書香世業”實體書店一條街項目。這個項目通過“書店+”模式,以“文化IP+場景植入+沉浸式互動體驗”的理念,融書店、主題餐廳、酒店、演藝空間於一體,成為東城區推動實體書店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數據顯示,2020年,東城區16家實體書店獲評北京市“最美書店”“特色書店”,更讀書社、春風書院、由新書店等一批實體書店成為首都知名書店。
北京市委改革辦改革二處處長李宏平認為,實體書店的未來在於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閱讀體驗與文化生活方式。這也意味著實體書店發展的重點是推動實體書店功能從圖書銷售商向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轉變。
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海英表示,當下東城區正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支持實體書店品質提升,打造“最美書店”,滿足群眾高品質閱讀環境需求﹔鼓勵支持實體書店服務周邊社區,開展常態化、品牌化、系列化文化活動,形成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鼓勵24小時書店建設(含無人值守城市智慧書房),推出“不打烊”閱讀空間,提升社會效益和讀者滿意度……在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將發展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市中亮麗的風景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8日 1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