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 峰 瓊達卓嘎
2021年08月12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行走西藏,處處是山水畫卷。
在這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每個生態元素都奪目壯觀。
最美生態,需要最嚴保護。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制度創新、筑牢科技文化支撐、加大生態建設投入,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站在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最大貢獻的高度,西藏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目前,西藏生態系統整體穩定,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態環境權益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成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守住綠
林芝,雅尼國家濕地公園。
溫柔婉約的尼洋河,在這裡與湍急的雅魯藏布江交匯,攜手昂首東去。目之所及,山巒如黛、河川似練、淺灘密布、飛鳥翔集,引得游人紛紛駐足拍照、流連忘返。
來自當地立定村的藏族村民白瑪喬也在拍照,拍的是動物行蹤、植被狀況,防的是非法盜捕、違規採砂。54歲的她是雅尼國家濕地公園70名管護員之一,從外鄉嫁到立定村整整30年。問及今昔環境之變,她感慨良多。一旁的翻譯接過話頭,“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日新月異。”
30年前的秋天,白瑪喬下地“收青”,“青稞田就在雅江邊,忙活一會兒,頭發、鼻孔裡就刮進了沙子。”
曾經的雅江河谷,雨季過后,水位下降,裸露於河床上的黃沙隨風飛揚﹔採砂行為一度泛濫,加劇了環境惡化。
為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近年來,西藏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實現了河湖“清四亂”常態化制度化。同時,對全區74個縣(區)政府開展環境保護考核,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度。
“自2016年濕地公園正式成立以來,兩岸再沒聽到過採砂機械的轟鳴聲。”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次仁卓瑪說。
生態保護,需要制度護航。西藏已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60多部法規規章,制定了《關於著力構筑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今年1月,自治區人代會通過《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這是西藏首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法規。
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不再對外開放,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禁止非法穿越,普若崗日冰川停止各類旅游接待……把最美景色深藏名山,這些舉措實為算大賬,是有舍有得的生態留白,為的是給子孫后代留下資源。
截至2020年,西藏投入生態環境領域的資金已達814億元。如今在西藏,自然保護地佔全區國土面積達到38.75%,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達到60.8萬平方公裡,全區一半的區域都列入了最嚴格的保護范圍﹔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7%,濕地面積達到652.9萬公頃,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良好,過去一年西藏空氣優良天數佔比高達99.4%。
增添綠
阿裡,噶爾河谷。
幾年前,一個重點渠灌工程,施工中卻拐了個彎,工期延長、成本增加,隻為給一片百年野生紅柳林“讓路”——1500余株,一株都舍不得砍。
樹,最被阿裡人珍視。這裡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氧氣稀薄、寒冷干旱、植被稀少。種樹綠化,殊為不易。
鄰市那曲,有過之無不及。當地甚至開出重獎:誰種活一棵樹,先是獎勵幾千元,后來又大幅提高獎勵標准。遺憾的是,許多年仍沒有人拿到獎金。
這實在是個技術活:看著綠油油的草地,挖下去六七厘米便是凍土層,首先得改良土壤品質﹔栽下去,還得想方設法抗寒、抗風、抗紫外線,熬過長達半年的越冬期……
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區組織推動下,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在那曲探索高海拔植樹綠化。培育馴化良種、增加土壤肥力、創新管護方案,防風牆、稻草覆蓋、土工膜保溫、遮陽網防晒……5年攻堅克難,科研人員的臉個個晒得黝黑,換來的是累計申請專利29項。
今年夏天,那曲市城鎮植樹關鍵技術研發與綠化模式示范項目基地的苗木保有量已達30萬株,年越冬保存率達75%以上。那曲市區主干道兩側,建成了1200米的綠化帶,雲杉、樟子鬆、高山柳倔強挺立。
不僅守好資源存量,還要發力生態增量。
援藏干部高寶軍的家鄉是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是全國最早一批開始退耕還林的縣。到阿裡地區普蘭縣任縣委書記后,他帶領綠化大軍戰風斗沙,數年間先后栽植10萬多株樹木。援藏期滿,這位成長於山梁溝峁間的陝北漢子選擇留任,讓更多山川披上綠裝。
山南市隆子縣,忙措村老支書索朗拉杰已帶著鄉親們種了50多年的沙棘。半個世紀,曾經風沙肆虐的隆子縣如今已筑起一道綿延40多公裡、面積7.5萬畝的沙棘林“屏風”。
來自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西藏完成營造林596.4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兩江四河”流域綠化項目已完成人工造林26.9萬畝。
用好綠
多年以后,吃上“桃花飯”的達瓦堅參,總忘不了阿爸曾經深山伐木的辛苦。
達瓦堅參是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民。“以前每到冬天,戶戶上山砍樹,既當柴火,也能賣錢。”達瓦堅參記得,小時候最冷的季節,“阿爸和鄉親們搭個帳篷、吃住在深山,一兩個月見不到人,條件艱苦不說,辛苦一個冬天也就掙個千把塊錢。”
更讓人痛心的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5噸的卡車,裝滿木頭,兩三天就拉一車。”
這樣吃資源飯,必然“坐吃山空”。本世紀初,當地一方面引導群眾封山禁伐,一方面依托嘎拉村的古桃林辦起了桃花節。村民們起初半信半疑:生態還能當飯吃?
孰料,這桃花節越辦越紅火,“春到林芝賞桃花”讓嘎拉村成為西藏的旅游金名片。景區管理、特色餐飲、藏服攝影、騎馬射箭……“男女老少全員上陣,忙得不亦樂乎,今年桃花節全村旅游收入就有420多萬元。”達瓦堅參喜上眉梢。
至於年過花甲的阿爸,“十來年沒上過山了,桃樹成了‘搖錢樹’,誰敢折個枝,他就跟誰急。”
以前談論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像“涼水上面漂酥油”,你是你、我是我﹔如今摸著門路、嘗到甜頭的嘎拉村人回過味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統計,截至2020年,西藏農牧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鄉村旅游就業8.6萬人次,年人均增收達到4300余元。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如今在西藏蔚然成風。
用好風水光,“綠電”滾滾來。截至2020年底,西藏清潔能源發電裝機佔比已接近九成,從2015年到2020年已累計外送清潔電力65億千瓦時。
“十三五”期間,西藏城市污水處理率從50.19%大幅提高到96.28%,縣級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34%,薪柴替代、廁所革命、環境整治等一系列舉措,聚力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高原鄉村振興。
…………
山水為伴,跋涉高原。從藏北牧歌到雅江奔流,從湖泊湯湯到林海如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愈發壯麗多姿。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2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