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中風景

趙學儒

2021年08月07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此行的第一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叫西清源村,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紫荊關鎮。

  我在這裡念完小學,之后到村外讀中學。因沒考上大學,回到老家干農活。

  村子四周環山,山上有樹木,供人們伐薪燒飯。山坳的各種地塊,可種出五谷雜糧,維系全村人的生存。村子裡土薄地瘦,我有時會想,就是種下金豆子,這貧瘠的地裡也不會開出金花來吧。

  有一年,在村委會推薦下,我考上鄉辦水電站。后來調到縣城工作。再后來又調北京工作。這些年走南闖北,看到他鄉的變化很大,總會想起老家。

  其實,老家也一直在變化。

  今年春天,村裡舉辦杏花節,邀我回去賞花。我離村時,三弟曾承包山坡,欲種萬畝杏樹。如今,數十年過去,杏樹變“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

  挂著京、津、冀等各地牌照的車輛停在村部一側。村裡正在舉行杏花節開幕式。現任村支書的三弟首先發言:“我們村已經實現穩定脫貧,開始踏上鄉村振興的路。我們熱烈歡迎八方賓客前來賞花!”台上聲高氣足,台下掌聲熱烈。眼前,“發現家鄉之美,振興美麗鄉村”的大紅標語,引人注目﹔遠處,青山泛綠、雲朵吐白,令人心怡。

  杏花競相開放,或雪白,或粉紅,漫山遍野。從城裡專門趕來看花的人們,忙著在杏花前拍照、拍視頻。航拍的無人機從山下飛到山上,從這個山頭飛向那個山頭。

  聽三弟說,這幾天村裡的農家樂全都滿員。

  熱鬧,真熱鬧。鎖在深山的老村,從來沒有這樣熱鬧過!

  下一站,是碾子溝村。

  碾子溝村與西清源村隻有一山之隔。站在山頂,可望見另一村炊煙升起。

  我與碾子溝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文坡熟識。2018年文坡應組織安排,赴碾子溝村扶貧。剛去時,村裡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十余人。那時我也曾去過碾子溝村,貧困戶期盼的眼神讓人揪心。如今他們都已實現了脫貧。

  入村。村民閆來把我們帶到家中。他坐在炕沿,拉起了二胡。閆來不識譜,卻會拉不少曲子。2005年,一場車禍使他架起了雙拐,如今他也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我和文坡都為他過上現在的好日子而高興。

  村口新蓋起了幾間房子。房前挂著“碾子溝村電商中心”的牌子,村民、快遞員進進出出。文萍大嫂見我們過來,讓我們坐下喝茶。

  山靜坐,河靜臥。茶碧綠,香四溢。

  再一站,到殷家溝村去。

  殷家溝村與西清源村相鄰。村中“摩天嶺”是全縣海拔最高的地方,近年來成為“網紅打卡地”。每到節假日,游人眾多。

  聽說李冰也回來了。李冰是我的同鄉,比我小幾歲,平時也喜歡寫點東西。這次正巧一起聚聚。

  我們在一座老宅前停下來。老宅佔地約有一畝,三間青瓦房的窗木已破,用山石壘起的四合院已坍塌,院門的門樓還挺直站在那兒,院門口臥有一盤老碾。李冰提議,我們在老碾前合影留念。我感慨,從前與我們生命相依的老碾,現在成了歸鄉人眼中的風景。

  老宅旁邊就是新宅。院門敞開,院子裡邊擺有幾張桌子,一副剛剛收拾過的樣子。一邊的老槐樹上,歪斜挂著“農家樂”的牌子,隨風搖擺。樹下是鐵絲網編織的糧囤,白玉米、黃玉米擠在裡邊。幾串辣椒趴在上面,被陽光照得火紅。還有一間房子是“小賣部”,賣的都是山蘑菇、土蜂蜜、玉米糝等土特產。

  農家樂的主人老朱迎過來,招呼我們喝茶。老朱告訴我們,他已在城裡給孩子買下房子,自己就在這山裡經營農家樂。

  從“摩天嶺”下山,車來車往。同行的朋友說,如果進一步發展旅游,得加寬成雙車道。我們異口同聲地呼應。

  下一次來,這裡也許就已是雙車道了吧。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7日 08 版)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