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申智林
2021年08月04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幾日,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濕地管理局局長吳錚杰頂著大太陽,帶隊到大通湖察看這些天剛種下去的水草長勢。
地處洞庭湖區腹地的大通湖,前些年因圍網養殖、過度投肥等,水質惡化為劣Ⅴ類。2018年起,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丹及其團隊指導下,大通湖區用種草固磷的辦法,逐步改善水質,恢復湖泊立體生態環境。
作為封閉內湖,大通湖集水面積廣,自淨能力差。今年上半年,除總磷指標多數月份還是Ⅴ類外,大通湖水質已基本穩定在Ⅳ類水及以上。但生態重構非朝夕之功。入汛以來,水位升高,原種水草成活率下降,而來自農田和生活面源的集水量又顯著增加,減磷壓力格外大。
最近兩個月,大通湖生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負責人尹順清,指導10多名種草工,幾乎天天在湖面上忙活。
工人們抓著70至100厘米高的水草苗,一棵棵往水底插。“之前用拋投方式,靠綁著的配重幫助水草沉底扎根,現在盡量改用插苗方式,雖然累一些,但能提高成活率。”尹順清說。
“自從大通湖退出漁業精養后,湖水自身總磷的增加來源已經得到控制。但污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徹底治好湖,還要岸上老百姓配合。”吳錚杰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通湖的生態文明建設要通力協作,我們全鎮對控制集水區域居民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形成了共識,上下一條心。”大通湖區河壩鎮黨委書記曾勇接過話頭。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動員下,大通湖沿岸1000米以內的水域,全部退出了漁業精養。51歲的河壩鎮沙堡洲村村民史浩,養了一輩子魚,如今成了一名種草工。
“以前養魚,一年到頭得投肥,錢沒掙著幾個,弄得大湖內外臭得不得了。”湖岸的另一邊,史浩正在忙碌。坐在浮板上,踩在沒膝的水中,史浩將一兜兜常綠大苦草、穗花狐尾藻、輪葉黑藻拔出來。他和大通湖生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了合同,這些培育的水草苗,都供給對方用於構建立體水生態系統。“水草四五十天收一茬兒,一茬兒抵得上過去養魚一年的收入。”
在河壩鎮,如今80%以上的留守勞動力都投入種草治湖。大家下決心久久為功,把大通湖徹底治好,讓清水養殖的青蝦、螃蟹走出大通湖,進一步提升發展效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4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