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5日09:17 來源:中國婦女報
家庭小傳
張雲逸,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早年參加黃花崗起義、護法戰爭、兩次北伐、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紅七軍軍長、中革軍委副參謀長、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副軍長、廣西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張雲逸的孫子張曉龍從小跟隨祖父祖母長大,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自強自立與艱苦朴素的作風,他說,這深深地影響著他的一生。
初夏六月,隨處可見的月季花馥郁芬芳,清香流淌。
在北京西三環的一棟寫字樓裡,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見到了開國大將張雲逸之孫張曉龍,他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一堆關於黨史、軍史的圖書資料。其中最為醒目的是紅色刊頭的《鐵流簡訊》。
“桌上這些書都是我平時的精神食糧,這本《鐵流簡訊》是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主辦的內部刊物。”張曉龍向記者介紹,祖父張雲逸是新四軍的創始人和重要領導人之一,他滿腔熱血,不畏艱險,為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立與鞏固,做出了不朽貢獻。
如今,已有51年黨齡的張曉龍,退休后仍然不忘傳承紅色基因,宣傳聽黨指揮、熱愛人民、精忠報國、奮斗犧牲的鐵軍精神。
“以遂初志,而盡己責” 用一生踐行初心使命
1892年,張雲逸出生在今海南省文昌市頭苑鎮上僚村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的祖輩都是普通農民,作為家中的第一個男孩,父母對他寄予了厚望。一鎰為一金,父母希望兒子將來在生活中不畏艱險,排除萬難,能順利達到成功的彼岸,為他取名運鎰。
“祖父還有一個乳名是‘益友’,即做一個有益於祖國、人民的人。后來參加革命后,就按諧音改為雲逸。”張曉龍說,祖父從6歲就開始上私塾讀書,勤學好問、善於思考,愛打抱不平,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這也與他后來看清革命形勢,果斷加入共產黨是有關聯的。
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他看到共產黨員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在秘密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后,深刻意識到,要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使廣大勞苦大眾都能過上幸福生活唯有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經共產黨員廖乾五、王志仁介紹,張雲逸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祖父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一生。從他34歲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后,無論是在炮火硝煙的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把追求革命、救國救民的全部心血置身於神聖的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中。祖父參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中國近代革命戰爭的全過程。祖父曾回憶道,他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兩件事就是率領紅七軍進行小長征和隨毛主席參加大長征。”回想起祖父的革命生涯,張曉龍滔滔不絕。
1955年,張雲逸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寫道“我雖然久病,年齡也大了,體力腦力不如以前了,但是仍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以遂初志,而盡己責”。
“從‘以遂初志,而盡己責’這八個字的字裡行間,由此看出祖父是一位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的共產黨員﹔對黨、對革命事業的一片忠心﹔對人民和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以及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張曉龍深切體會到祖父一如既往的堅守初心。祖父在廣西任職多年,親自領導了廣西的各項基礎建設。即使后來回到了北京,隻要是他在北京或外地視察時,發現新的種植、養殖技術等,但凡適合在廣西推廣利用,便立即寫信向廣西有關部門介紹,並寄去種子或圖書資料,或推薦技術人員。
言傳身教樹家風 艱苦朴素代代傳
如果說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風家教的滋養,那麼對於張曉龍來說,從小跟隨祖父祖母長大,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的自強自立與艱苦朴素的作風,深深影響著他的一生。
1969年,張曉龍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是我入伍前和爺爺奶奶的合影,三個人的表情都很能反映當時的心境,我祖母就是有一絲不舍,眼神裡帶著點傷感的味道。我祖父的表情相對淡然,目光平視遠方,知道自己的孫子開始追求人生的理想。我是當然開心了,滿滿的笑容,對未來充滿向往。”張曉龍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個人的合影,陷入了美好的回憶中。
“別看我祖父平時不說什麼,他是在用行動來教育后輩,我記得我在信中提及連隊的倉庫有老鼠偷吃糧食,祖父就不聲不響地給我郵寄來幾個老鼠夾子,還表揚我及時發現問題。”張曉龍回想起自己與爺爺的點滴往事,心中倍感溫暖。
到了部隊后的張曉龍,每周都要堅持寫信,向祖父、祖母匯報情況,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連隊裡刻苦訓練、努力學習,表現突出。
據張曉龍回憶,祖父一生勤勞節儉,保持艱苦朴素的作風,衣襪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家中吃剩下的飯菜都留著下頓吃,絕不讓倒掉,不要鋪張浪費,要節約用水用電,甚至在各個房間都貼上親筆寫的“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常常教導我們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冷靜考慮,會有辦法解決。
“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積累如同針挑土,浪費如同水推泥……”張曉龍非常流利地說起祖父寫下勤儉節約的諺語,從父母親那一代開始都是用洗澡水、洗衣水沖廁所,用洗菜、洗米水澆花,到了他這一代仍然是這樣做的。好的習慣就是家中的傳家寶,要堅持傳承下去。
汲取紅色力量 傳承紅色精神
1940年,新四軍第三支隊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銘帶領25人,從皖南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的扣押,張雲逸的夫人韓碧和長子張遠之也在其中。曾昭銘遇害前把一支派克鋼筆送給了年僅12歲的張遠之作為紀念。之后,在關押了7個月后,張遠之和他的母親被釋放。
“這位12歲的少年就是我的父親,2011年,父親將這支鋼筆送到烈士的故鄉江西,陳列在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內。”張曉龍說,與其說是一支鋼筆,不如說是傳遞一份對革命的信念與力量。每當父親跟他們講述這個故事時,心靈深受洗禮,汲取的是紅色力量,傳承的是紅色精神。
1956年,張遠之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北京較遠的地方工作。
“我父母后來在那個偏遠的山溝裡工作了20多年,祖父從來不讓后代們感受到一點的優越感,相反,祖父要求自己的后代們做一個正直、勤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領導干部的子女要沖在前頭,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別的人能在那裡,你們也應該能在那裡。”張曉龍坦言,不管是父母親那一代,還是到他們孫輩這一代,對黨的忠誠已經成為他們家的家風,從來不講什麼條件,沒有享受什麼特殊待遇,都是本本分分做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默默無聞地在各自崗位上發揮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當年的金戈鐵馬換來幸福安寧的生活,更不應該忘記歷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要學習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努力奮斗。”張曉龍語氣堅定。(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