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早期革命根據地及主要創建者(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2021年06月15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方志敏式的堅強蘇維埃陣地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一位大家熟知的革命烈士,就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方志敏。他被俘后,面對顧祝同等一干國民黨要人,甚至蔣介石本人的拉攏勸降而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他在獄中留下字字泣血的《可愛的中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被毛澤東譽為“民族英雄”。

  波浪式地向前發展

  1927年11月25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次會議,即窖頭會議,在方志敏主持下召開。在這一次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五縣的黨員會上,方志敏根據八七會議精神,詳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指出帝國主義與中國廣大人民的矛盾、地主階級與廣大農民的矛盾一個也未解決,中國革命必然繼續發展,必然取得勝利。會議討論了方志敏的報告,作出了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重大決定。在窖頭會議精神的指導下,12月,弋陽、橫峰兩縣分三個階段爆發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弋橫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弋橫起義影響下,1928年9月,閩北崇安縣上梅地區農民發動了閩北革命斗爭史上著名的上梅暴動,迅速控制了周邊二三十個大小村庄,推翻了地主反動統治。至此,贛東北及閩北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為扑滅贛東北地區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焰,國民黨反動派於1928年5月大舉進攻贛東北根據地。1928年6月25日,在根據地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方志敏等在弋、橫交界處的方勝峰上一個破廟裡召開弋、橫兩縣干部緊急會議。會上爭論十分激烈,有人提出,全國上百處起義都失敗了,現在形勢這樣嚴重,應把槍支埋起來,分散隱蔽。方志敏堅決反對這種逃跑思想,認為大敵當前,共產黨員應與群眾同生死共患難。會議最終確立克服困難、堅持斗爭的正確方針,先后粉碎敵人的多次局部性圍攻,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至貴溪、余江、萬年、鉛山、上饒等信江沿岸各縣,革命隊伍也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組建了正式紅軍——江西紅軍第五團(后改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剛任書記,方志敏等人任委員。在信江特委的領導下,根據地展開了較為徹底的土地革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群眾,從而促進了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國民黨反動派陷入內斗。7月,經過周密部署,方志敏率紅軍獨立第一團一舉攻破贛東北產業重鎮景德鎮,壯大了根據地革命力量。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信江特委改為贛東北特委(11月又改為贛東北省委),唐在剛任書記,並成立紅十軍。8月1日,贛東北革命委員會成立,方志敏任主席。

  上梅暴動之后,福建省委不斷加強閩北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於1929年4月正式組建閩北紅軍獨立團,並按照贛東北模式,建立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同年7月,閩北紅軍獨立團劃歸贛東北特委領導並成立閩北分區委。中原大戰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前后對根據地發動了四次大規模“圍剿”,贛東北根據地不但粉碎了敵人的數次“圍剿”,還兩次入閩作戰,使贛東北和閩北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奠定了閩北蘇維埃和紅軍向前發展的基礎。1932年,通過四次反“圍剿”作戰以及蘇維埃運動的發展,贛東北鄰近的皖浙等地相繼建立蘇維埃政權。為此,黨中央於1932年底批准贛東北省改為閩浙贛省。

  在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紅七軍團被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並於1934年7月7日從瑞金出發,10月與閩浙贛根據地紅十軍會合。根據中央指示,兩軍合並成立紅十軍團。此時,閩浙贛根據地已遭受敵人嚴重破壞。根據命令,11月12日,方志敏、劉疇西等率部離開蘇區,朝皖南挺進,繼續執行北上抗日任務。此后,閩浙贛根據地軍民對敵人的進攻進行了英勇抵抗,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但由於“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指揮,最終導致了閩浙贛根據地的喪失。1935年1月,方志敏、劉疇西率部在懷玉山地區與敵英勇搏斗,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方志敏、劉疇西等被俘,於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義。

  “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據地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斗爭和實踐創造,取得根據地建設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澤東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在1930年初總結紅軍和根據地的初創經驗時,毛澤東稱之為“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又盛贊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同志們“有很好的創造”“是模范工作者”。

  建設堅強的黨組織。贛東北地區很早就受到革命影響,五四運動時期,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開始在此傳播馬克思主義,大革命時期,弋陽、橫峰、貴溪三縣就已經建立起黨的支部,后又成立區委。大革命失敗后,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方志敏等人勇敢地負起責任,召開五縣黨員會議,成立五縣聯合黨委。正是黨組織的建立和鞏固,才有弋橫起義的發生。此后,革命斗爭每進一步,黨組織就發展一步﹔黨組織發展一步,革命斗爭就前進一步。根據地十分重視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22條黨員守則,包括服從黨的命令、遵守紀律、犧牲個人、勇敢參加階級斗爭、永不叛黨等。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建設有兩個創造:一是到白區秘密發展黨的組織,這使閩浙贛根據地的武裝斗爭與白區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並為開展對外貿易,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強巡視工作。經常通過巡視工作來檢查、監督各級黨組織的建設情況。對於巡視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提出措施。閩浙贛省委組織部將其開展巡視的經驗撰寫了《巡視葛源支部小組工作的總結》,並發表於《黨的生活》進行推廣。

  在農民武裝的基礎上創建正規紅軍。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沒有外來武裝的支援,紅軍完全是在斗爭中成立並發展起來的。最早,方志敏等人創立“農民革命團”,有綱領口號,有武裝力量,還有辦事機構,擁有日常行政管理的實際權力,是一個融軍事組織和政權組織於一體的新型農民組織。弋橫起義后,方志敏等人認識到建立正規軍隊的重要性,就在各地農民自衛軍中挑選積極分子,成立了土地革命軍,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江西紅軍第五團,直至成立第十軍等部隊。閩北根據地的紅軍發展亦是如此。在紅軍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實行官兵一致,規定紅軍的紀律,優待俘虜等,積極建設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

  創造了一整套頗有特色的戰略戰術原則。主要原則是以游擊戰為主,在有利條件下也打中等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並在實際中創造了諸多戰法,包括出敵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圍點打援,截斷給養等,還有如“扎口子、打埋伏、斬蛇頭、切尾巴、打小仗、吃補藥”,特別是首創了我軍的地雷戰術。

  獨立自主地開展卓有成效的經濟文化建設。閩浙贛根據地探索發展經濟以解決供養的路子。首先是實行正確的土地政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並且給地主、富農也分了田,這有利於紅色政權和蘇區社會的穩定。根據地創辦了省蘇維埃銀行,在發展農業生產時,為農民提供貸款,以購買耕牛、農具,這是一個創舉。尤其突出的是,贛東北根據地在1930年就開始了赤、白地區的“對外貿易”,還專門成立“對外貿易處”,方志敏提出“見錢見物”,這又是一個創舉。毛澤東曾說,對外貿易“這一工作,閩浙贛邊區方面實行得較早,中央區則開始於一九三三年的春季”。通過發展生產,實行“對外貿易”,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增加了根據地的財政收入。

  堅強的蘇維埃陣地

  有力配合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地處中央革命根據地東北角,緊鄰國民黨統治中心滬、寧、杭地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強有力的東北屏障,在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均有力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7月,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曾提出向皖浙邊方向發展,採取游擊戰爭,主動打擊敵人,以鞏固擴大根據地來打通中央根據地,分散轉移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圍攻,粉碎敵人的堡壘政策。1933年1月,為配合第四次反“圍剿”“集中紅軍的主力同敵人進行大規模的作戰”,紅十軍奉命渡過信江同中央紅軍會師於貴溪,被改編為紅十一軍,消滅了進攻中央蘇區右翼的敵人,圓滿完成了配合中央紅軍作戰的任務,隨后被改編為紅七軍團,留在了中央蘇區。

  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1934年中央決定將紅七軍團與中央蘇區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作為先遣隊北上抗日。此舉,不但向國統區民眾宣傳了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深刻揭露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實質,而且直接威脅了國民黨南京政府腹地,迫使蔣介石不得不調離圍攻中央蘇區的部隊至皖南進行堵截,從而牽制了東南方向敵人大批兵力,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豐富了革命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方志敏總結閩浙贛根據地的斗爭實踐,寫下了《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贛東北蘇維埃創立的歷史》《信江黨和紅軍以及最近之局勢》《建設我們鐵的紅軍》《關於白區鄉村工作的幾個問題》等光輝著述。在這些著述中,方志敏提出了一系列武裝革命的理論,包括發動群眾舉行武裝暴動、正確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及反傾向斗爭、蘇維埃政權建設、紅軍的戰略戰術、開展群眾游擊戰爭、加強白區工作、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等等。這些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革命斗爭實踐中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曾說:“方志敏同志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方向路線是正確的。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但我們的思想是一致的。”

  (執筆人: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孫文廣、周德昂)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堅持最久的根據地之一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又稱湘鄂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它位於羅霄山脈北段,處在三條鐵路(南潯、粵漢、株萍鐵路),一條大江(長江),三個省會(武漢、長沙、南昌)之間,境內山大林深,峰巒險峻,河流交錯,有著較大的回旋余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於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長期堅持斗爭。

  高舉紅旗、堅持斗爭

  湘鄂贛邊區人民富有光榮革命傳統。在大革命初期,這裡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建立了農民自衛軍和工農義勇軍。北伐戰爭時,這裡即是主戰場之一,當地人民群眾為支援北伐軍作戰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中國共產黨發出武裝斗爭的號召時,這個地區紛紛建立武裝組織,革命斗爭風起雲涌,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就在這裡爆發,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湖北崇陽和通城的部分農軍參加了起義,並跟隨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奔赴井岡山。

  1928年7月,中共湘東特委成立,滕代遠任書記。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5軍和平江縣蘇維埃政府。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機關恢復后,滕代遠任書記。11月,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轉入井岡山地區后,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黃公略率紅5軍一部在湘鄂贛邊地區播撒革命火種,開辟革命根據地,后改稱紅軍湘鄂贛邊境支隊,黃公略任支隊長,張啟龍任政治委員。1929年8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4軍第5縱隊大部返回湘鄂贛邊。9月,與紅軍湘鄂贛邊境支隊合編重新組建紅5軍。10月,湘鄂贛革命委員會成立。

  1930年6月,湘東北的平江、瀏陽,鄂東南的大冶、陽新、通山、崇陽、通城和贛西的修水、銅鼓、萬載等地,大都已成為蘇區。同時,紅三軍團組成,彭德懷任前委書記兼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轄第5軍、第8軍。隨后,紅軍獨立師擴編為紅軍第16軍,歸紅三軍團建制。8月,紅三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9月,紅一方面軍從湘東地區轉向贛西南地區,紅16軍留在湘鄂贛蘇區堅持斗爭。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成立,李宗白任書記(后林瑞笙)。同時,湘鄂贛省紅軍總指揮部成立。10月,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賴汝樵任主席(后王亞德)。在中共湘鄂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蘇區建設得到全面發展。1934年1月,陳壽昌就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徐彥剛就任湘鄂贛軍區司令員。其間,湘鄂贛蘇區紅軍先后打破國民黨軍的四次重兵“圍剿”,不僅自身得到鞏固,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1931年11月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紅16軍“堅強苦戰”的錦旗。1933年7月,紅16軍正式縮編為紅16師。

  從1933年9月開始,在國民黨軍的反復“圍剿”下,湘鄂贛蘇區紅軍和地方武裝遭到嚴重損失。到1934年7月,湘鄂贛蘇區成為游擊區,紅16師率先轉入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紅軍長征后,湘鄂贛邊人民與中央和其他根據地人民失去了聯系,在以傅秋濤為書記的中共湘鄂贛省委領導下,仍然“高舉紅旗,堅持斗爭”,直至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湘鄂贛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堅持革命最久的根據地之一。

  獨當一面、力盡砥柱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全國其他地方的革命斗爭以有力鼓舞和推動,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1927年9月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從湘鄂贛邊走出的起義部隊,跟隨毛澤東進軍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上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秋收起義部隊盡管離開了湘鄂贛邊,但湘鄂贛邊人民不僅沒有停止革命活動,而且革命之火越燒越旺。特別是平江起義后,湘鄂贛邊人民的革命斗爭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4軍的斗爭相互配合,打亂了國民黨“清鄉”“剿共”的部署,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

  1928年底,紅5軍主力南下井岡山與紅4軍會師,壯大了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軍力量,為紅4軍出擊贛南,以外線作戰打破國民黨軍“會剿”提供了條件。紅5軍勇敢承擔守衛井岡山的任務,為紅4軍順利轉戰贛南、閩西和最終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9年底,紅5軍主力由湘鄂贛蘇區南下,鞏固和發展湘贛邊蘇區,並打通其與贛西南蘇區及湘鄂贛蘇區的聯系。此次紅5軍主力轉戰於湘贛邊界中段和贛西地區,使在原井岡山根據地基礎上形成的湘贛邊蘇區不斷鞏固和發展。

  紅一方面軍成立后,紅三軍團為了革命大局,離開湘鄂贛蘇區,東渡贛江,與紅一軍團共同行動,為中央蘇區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0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以贛西南蘇區和湘鄂贛蘇區為基礎,設立中央蘇維埃區域。9月29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將全國蘇維埃區域劃分為7個特區,其中“贛西南特區和湘鄂贛邊區為蘇維埃中心區,中央臨時政府建立在此區”。10月,中共中央重新將全國蘇區劃為湘鄂贛邊和贛西南、湘鄂邊、鄂東北、贛東北、閩粵贛、廣西等6個大區,並把湘鄂贛和贛西南兩區稱為中央蘇區。此后,因為斗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湘鄂贛蘇區沒能最終成為中央蘇區。

  隨著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湘鄂贛蘇區逐漸處於中央、湘贛、湘鄂西、鄂豫皖、閩浙贛等蘇區的中心位置,因此,“他在鞏固蘇維埃區域,造成蘇區根據地,將湘鄂贛三省蘇區打成一片,取得一省和數省首先勝利,有非常嚴重的意義。”

  湘鄂贛蘇區,位於三省省會之間,像一把尖刀插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胸膛之上,給三省敵人以極大的威脅,也給了三省人民以巨大的革命影響。因此,蔣介石每次在部署“圍剿”中央蘇區的同時,都會組織對湘鄂贛蘇區的“圍剿”。湘鄂贛蘇區軍民在五次反“圍剿”斗爭中,頑強戰斗,牽制了國民黨軍數十萬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及其他鄰近蘇區的反“圍剿”斗爭。為此,湘鄂贛蘇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遭受了重大損失,被迫提前3個月進入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湘鄂贛蘇區獨當一面,堅持10年,力盡砥柱,成為中央蘇區不可缺少的重要戰略屏障。

  1930年,湘鄂贛蘇區步入鼎盛時期,老百姓稱之為“庚午大紅”。3月18日,湘鄂贛邊區黨組織領導了紀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 武裝大示威,共有30萬群眾參加﹔隨后組織的紅五月大暴動,參加群眾達80余萬之多﹔紀念“五卅”運動時則動員了100余萬的群眾。7月22日,湘鄂贛邊軍民舉行平江起義兩周年紀念大會,會后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克了長沙城。攻克長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頒布了蘇維埃政綱和《暫行勞動法》《暫行土地法》等。長沙是紅軍在10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唯一攻克過的省會城市,湖南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這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成為震驚全國的重大事件。

  紅軍搖籃、精神永駐

  從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誕生過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紅5軍、紅8軍、紅12軍、紅15軍、紅16軍、紅18軍、紅三軍團等紅軍主力部隊。紅六軍團、紅一方面軍亦成立於此。后紅三軍團成為紅一方面軍的主力之一,紅18軍(師)成為紅六軍團和紅二方面軍的重要力量,被蕭克、王震稱之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英雄部隊”。1931年,紅15軍與鄂豫皖蘇區紅軍第1軍合編為紅軍第4軍,成為其后成立的紅四方面軍的種子部隊之一。全國抗戰爆發后,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16師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開赴抗日前線,成為新四軍的一支勁旅。

  湘鄂贛蘇區紅軍是按照毛澤東的建軍思想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歷史充分証明,誕生和戰斗在湘鄂贛蘇區的紅軍部隊是在戰爭烈火中錘煉出來的忠於黨、忠於人民,具有優良革命傳統,能吃大苦、耐大勞,不怕流血犧牲,敢打硬仗、惡仗的鋼鐵隊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湘鄂贛蘇區是將星閃耀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38萬余湘鄂贛邊子弟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征戰南北,為中國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勛。在斗爭的熔爐中,許多湘鄂贛邊優秀兒女成長為能征善戰的將帥,僅開國將軍就有100多名。全國十大將軍縣中,湘鄂贛蘇區佔有兩席,它們是湖南的平江和瀏陽,分別以52位和30位開國將軍,聞名遐邇,光耀史冊。

  湘鄂贛蘇區軍民的“堅強苦戰”,曾得到了中共中央及其他蘇區的充分肯定。1932年1月20日,中共蘇區中央局致信湘鄂贛省委指出:“湘鄂贛蘇區黨在這幾年艱苦斗爭中,領導群眾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保存了現有的蘇區,分配了土地,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尤其是在幾次革命戰爭中,湘鄂贛的紅軍與工農群眾的英勇的斗爭牽制了很大數量的白軍,這對中央區的勝利確實有很大的幫助。”3月20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給湘鄂贛省委的信中指出:“紅十六軍在贛西北、湘東北、鄂東南游擊數十縣,牽制敵軍六十團以上的兵力,這不是偉大的力量嗎?這不是紅十六軍幾年以來奮斗的成績嗎?”

  湘鄂贛蘇區軍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敢於犧牲、顧全大局,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錘煉和鑄就了湘鄂贛蘇區精神,豐富了蘇區精神的內涵。湘鄂贛蘇區精神不僅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永恆的時代價值。

  (執筆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彭玉龍、李欣)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5日 07 版)

(責編:梁秋坪、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