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7日09:10 來源:中國婦女報
喬安山,81歲,雷鋒生前戰友,1959年在鞍山鋼鐵公司結識了19歲的雷鋒。1960年雷鋒和喬安山一同報名參軍,雷鋒是喬安山的班長。雷鋒忠誠於黨和人民,不求回報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喬安山的一生及其整個家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長期致力於在全國各地宣講雷鋒精神,至今宣講次數已經超過4000場次。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孫女喬婷嬌也一直從事弘揚雷鋒精神的工作。
1996年,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后,喬安山這個名字被拉進了大眾的視野,人們猛然間發現,原來堅守原則不給領導家親戚開后門、救路邊老人墊付醫藥費反而被訛,卻依然堅持默默學雷鋒的老喬就是雷鋒生前最親密的戰友。人們才理解,這麼多年來喬安山一直默默地用實際行動延續著雷鋒的生命。
與雷鋒相識不到四年,一同參軍兩年,兩個年紀相仿的年輕人每天一起工作、學習,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雖然雷鋒已經離世近60年了,但與雷鋒相處的每一個細節,在雷鋒身上發生的每一個故事他都歷歷在目。電影上映后,很多人慕名來到喬安山家,希望能夠聽他講述雷鋒的故事。“人們需要雷鋒,更需要雷鋒精神的傳承。”從1997年開始,喬安山開啟了他傳播雷鋒精神的征程,20多年從未停歇,足跡遍布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和雷鋒在一起的日子
雷鋒和喬安山都是窮苦出身,1957年,喬安山離開家鄉到鞍鋼煉鐵廠做工,1959年8月到鞍鋼弓長嶺礦焦化廠工作,與雷鋒成了工友。喬安山與雷鋒第一次打交道,是請雷鋒幫他看家裡來的信,雷鋒熱情地給他讀了信,又替他寫了回信,一來二去,兩人便成了好朋友。
1959年12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開始了,雷鋒早有當兵的思想准備和強烈的願望,第一個報了名。然而喬安山因為當工人每月能有50多元的收入,還在猶豫不決。“猶豫什麼,當兵保衛祖國還用猶豫嗎?保家衛國,我們一起去!”喬安山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雷鋒的一句話讓他堅定了入伍的決心。喬安山與雷鋒一起走進了軍營,成為一輩子的良師益友。
走進軍營后的雷鋒因其助人為樂、吃苦在前、勇於奉獻的精神很快成為新兵中的佼佼者,看到雷鋒天天做好事,喬安山也開始“躍躍欲試”。
“雷鋒每次坐火車都做好事,那時的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坐火車,一定不甘示弱!”喬安山清晰地記得,那次在前往營口送信的火車上,他一上車就想做好事,直到車快到站了,也沒找到機會。他苦笑著說:“最后我實在沒辦法,就拿起掃帚把整個車廂給清掃一遍。一邊掃一邊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看我,緊張得襯衫都濕透了。”
“班長,為啥我一做好事就緊張呢?”喬安山回到連隊連忙跟雷鋒匯報了自己做好事的經過,雷鋒笑著說:“幫助人就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事是一種習慣,習慣了就好了!”
從未謀面的親人
喬安山住在遼寧撫順市順城區的一座老式樓房裡,陳舊的裝修、普通的家具,顯得極為簡朴。家中客廳裡擺放著許多他到各地做學雷鋒報告的照片、關於雷鋒和傳統文化的書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尊雷鋒的塑像,每天喬安山都會將這兩尊塑像擦拭一新,邊擦邊跟老戰友敘舊。
從小跟喬安山一起生活的孫女喬婷嬌就是通過塑像和照片認識的雷鋒。“從小我對雷鋒的印象就是我們的一個親人,一個從未謀面的親人。”喬婷嬌告訴記者,小的時候爺爺就給她和哥哥講雷鋒的故事,讓他們背誦雷鋒日記。為了激發她和哥哥的學習興趣,爺爺還用競賽搶答的游戲方式,提問他們關於雷鋒的知識。時至今日再提起兒時的故事,喬婷嬌體會到了爺爺的良苦用心,而這些兒時的積累,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價值觀,成為她一生的寶貴財富。
對於親人的思念,喬安山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喬婷嬌告訴記者,家裡每逢過節,爺爺總會讓奶奶多准備一副碗筷給雷鋒,每年清明節,不論刮風下雨,爺爺總是雷打不動地帶著全家去給雷鋒掃墓。
1965年,老伴兒張淑芹憑著對“雷鋒班”的信任與喬安山結緣,幾十年來,張淑芹一如既往地支持喬安山學雷鋒。喬安山外出做報告,張淑芹就做他的秘書,幫助喬安山收信、寫信、整理資料上千份。今年是建黨百年,她更是支持喬安山拿出一萬元錢交特殊黨費。
做肩負時代使命的雷鋒傳人
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1996年,以喬安山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公映后,喬安山認識到大眾需要雷鋒,社會需要雷鋒精神。從那時開始,喬安山開始致力於面向全國宣傳雷鋒。如今81歲的喬安山宣講雷鋒的次數已經超過4000場次,還擔任全國16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下,孫女喬婷嬌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像爺爺一樣給更多的人講述雷鋒爺爺的故事。
2009年,喬婷嬌考入大學,看到大學生入伍宣傳的海報時她毅然入伍,在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當了一名講解員。從小的生長環境讓喬婷嬌對雷鋒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她的每一次講述中,都會融入對雷鋒爺爺親人般的尊敬、愛戴。喬婷嬌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爺爺對雷鋒精神傳播的執著,讓她覺得自己更有責任去做好傳播雷鋒精神這份事業。
2014年,喬婷嬌脫下軍裝到清華大學工作,把雷鋒精神的種子播撒到了清華園裡。她與清華學子共同為留守兒童創立《雷鋒少年》讀物、組織清華學子重走雷鋒路。2019年,撫順成立雷鋒學院,喬婷嬌回到家鄉,在雷鋒學院承擔對外聯絡工作。“撫順市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這裡是宣傳雷鋒精神的沃土,我要沿著爺爺的足跡在這片土地上,把雷鋒精神傳播得更遠。”喬婷嬌說。
“雷鋒爺爺,這世間已如您所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幸福,社會越來越美好。更有一代又一代的雷鋒傳人踐行著您的精神,傳播著您的思想,一起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前進。”喬婷嬌總是在心裡默默地把祖國的繁榮富強向雷鋒爺爺匯報,並時刻勉勵自己,要與時俱進地學習雷鋒精神,做一個可以肩負時代使命的雷鋒傳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