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父親留給后人的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

2021年06月04日08:45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父親留給后人的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

家庭小傳

陳士榘,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湖北荊門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入黨,是毛澤東同志親自發展的黨員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教育長、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兼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等職。參與領導國防工程和導彈、原子彈試驗基地的建設工作,圓滿完成“兩彈”基地工程任務,為我國導彈、原子彈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西井岡山,一個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的聖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馬蘭基地,一個戈壁灘上的“兩彈”試驗軍事紀念地。

井岡山距馬蘭基地近4000公裡,對於開國上將陳士榘來說,這段路程意義非凡。

“父親的骨灰分別埋在了井岡山和馬蘭基地,這是他生前的遺囑。”陳士榘之子陳人康感慨,父親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跟著共產黨,跟著毛澤東同志,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百萬雄師過大江等,新中國成立后,又將所有的心血投入到建設國防工程和“兩彈”基地,即使在他去世后,他依然要把自己的忠骨與革命事業緊緊相連。可見他心中的理想信仰有多麼的堅定。

入黨誓言是父親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的力量源泉

1909年,陳士榘生於湖北武昌黃土陂清軍的軍營裡,其父親陳榮鐘是清軍第八工程營的工兵管帶。1911年,打響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第一槍的就是他所在的第八工程營。

“在父親3歲那年,他在爺爺的兵營裡看到了天空中的流彈,聽到振聾發聵的槍聲。”陳人康說,這無形中給了從小在軍營中長大的父親戰爭的啟蒙,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1927年5月,陳士榘在武漢加入共青團,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他由毛澤東同志親自發展為中共黨員,並和部隊一起跟隨毛澤東同志上了井岡山。

“父親宣誓入黨的情景伴隨他的一生,他后來告訴我們,從宣讀入黨誓言的那一刻起,他就決定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改變入黨的初心。”陳人康說到這兒時有點兒激動,父親在他68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保持一名黨員的本色,入黨誓言成為他為黨的事業不斷奮斗的力量源泉。這個源泉,就是信念!

從參加秋收起義投身革命后,陳士榘在抗日戰爭時期,活捉了侵華日軍的第一個俘虜,參與指揮了平型關戰役,殲滅日軍1000余人。在解放戰爭中,他任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1949年4月23日,指揮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解放了南京。

新中國成立后,陳士榘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首任工程兵司令。1958年初,陳士榘負責組織建設我國核武器研制、導彈發射以及核試驗基地。

“一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猶如陣陣驚雷,雪白的濃霧在空中翻卷,而后,漫漫大漠中冉冉升起了一朵美麗的蘑菇狀煙雲……”陳人康繪聲繪色地描繪著蘑菇雲的樣子。他說,每當父親回憶起自己那段鮮為人知的建造核試驗基地的往事時,感慨萬千。由於當時的特殊背景和嚴格的保密制度,十萬大軍默默地開進戈壁荒原,工程交付后又默默地撤離,部隊隨之改編撤編。他們的名字、業績至今仍鮮為人知,他們為祖國的“兩彈”事業默默無聞地做出了不朽貢獻。

父親的言傳身教成為我人生奮斗的動力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1968年,陳人康光榮地成為一名工程兵戰士。回想自己當工程兵的那段歲月,陳人康自豪地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他是這個家族的第三代工程兵,工程兵的生活非常艱苦,在一線工兵連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水泥、挑擔子。那時沒有機械,官兵們每天都要扛成噸的水泥等建筑材料。

“我一開始有點兒氣餒,就寫信給父親,想換個崗位,沒想到的是遭到他嚴厲的批評,信中寫道:我們已經是幾代工程兵了,你老子能干工兵,你就能干工兵。農民的兒子能干工兵,你就也能干工兵!”陳人康說,經過父親的教育,他越來越深刻地理解父親讓他到艱苦的地方接受鍛煉,就是磨煉其體魄和意志力,能繼承工兵家族的光榮傳統,而不是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去吃老本兒,更不能以他的權力去搞特殊化。經過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他在部隊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受到了官兵的認可,並被推選為“五好戰士”先進代表,到北京參加工程兵先進代表表彰大會。

父親一生清正廉潔,一心為公。據陳人康回憶,在父親86歲那年,也是他去世之年,他的身上已經浮腫,大家預感到這可能是他人生當中最后的一個生日了。他的老戰友、老部下,也包括子女家人,都很想好好為老人家祝個壽。生日這一天,父親吩咐工作人員端來了一壇清水。他用虛弱的聲音給大家講:“我們共產黨人拋頭顱洒熱血絕不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我們共產黨人為官就要像清水一樣清白。” 就這樣,父親以清水相伴,以茶代酒,度過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個生日。

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無比光榮的事

“革命聖地,井岡巍峨。今日重登,激動魂魄。火把猶燃在林間,槍聲仍響在深壑。中國式的革命道路,起自井岡山星火﹔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連接這豐碑一座……”這首氣勢磅礡的詩歌《回井岡山》,是1984年陳士榘回到井岡山后,抒發的肺腑之情。

對於陳人康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生投身革命的父親寫下的壯麗詩篇,更是那一代共產黨人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為開創的革命事業生生世世奮斗下去的豪情壯志。

“父親先前總是說,從來沒有想到過要讓自己的子女們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享受清福。他說,你們都應該自食其力,本本分分努力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我們子女每每想到父親最后的告白,想到他一生忠於黨的事業,信守黨的誓言,我們一家人都會感受到靈魂的洗禮,父親留給后人的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陳人康告訴記者,作為開國上將的子女,他們兄弟姐妹六人都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努力工作。自己從一名工程兵到大學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努力踐行一名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

今年已近七旬的陳人康,看上去精神抖擻,在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道路上一直忙碌著。在井岡山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陳人康無數次身影。令他記憶猶新的是第一次帶女兒來井岡山,讓女兒重溫黨的誓言,學習革命精神。當時女兒聽完,激動地說道“一個真實的爺爺活了起來”。這對女兒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要學習好黨史,領悟好黨史,弘揚老一輩優秀革命傳統。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我感到無比光榮的事。雖然父親那一代人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的光輝人生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陳人康信心滿滿。(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