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申少鐵
2021年05月28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北京市西城區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團隊上門為老年人檢查身體。 |
5月19日是世界家庭醫生日。近日,北京市豐台區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等舉辦家庭醫生健康義診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健康服務。
我國家庭醫生主要由全科醫師和具備全科能力的鄉村醫生擔任。北京市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共有家庭醫生4.03萬人,家庭醫生團隊5170個,簽約居民總人數801.6萬人。在北京,家庭醫生能為社區居民帶來哪些健康服務?如何進一步提升家庭醫生服務質量?記者進行了採訪。
家門口看病更輕鬆
群眾就近看病,提升基層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醫生,我的嗓子疼了幾天了,您看我這是怎麼了?”
“張開口,啊——”
在北京市豐台區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室裡,家住方庄社區的韓大媽過來看病,全科醫生朱夏媛接診。朱夏媛仔細查看了韓大媽的嗓子,發現她患上了輕微的咽喉炎。
“是否有感冒發燒和頭暈的症狀?”朱夏媛問。
“沒有症狀,只是嗓子疼。”韓大媽說。
朱夏媛給韓大媽開了一盒清熱去火的中成藥,並叮囑說:“平時多喝熱水。”
作為一名全科醫生,朱夏媛同時也是家庭醫生。工作不到4年,她簽約的居民達1028人,大部分都是方庄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韓大媽就是其中之一。“平時隻要身體不舒服,我都會到朱醫生這裡。”韓大媽說,自己就住在衛生服務中心旁邊的居民樓裡,走路過來就幾分鐘。
“如果遇到比較嚴重的像腫瘤等疾病,我們會將患者轉診到醫聯體內的大醫院。”朱夏媛說,患者不需要再挂號,通過中心的轉診平台可以快速轉到大醫院相應的科室。如果個別大病醫聯體內的大醫院不能解決,還可以轉診到三甲專科醫院。
如今,方庄社區的居民更願意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目前,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已簽約居民3.38萬人,簽約率38.4%,重點人群簽約率為97.6%,其中簽約居民社區首診率達75%。
除了坐診,“送醫上門”也是家庭醫生團隊的重要工作。
今年年初,家住北京市西城區汽南小區的李女士在某大醫院接受了膝關節手術,由於醫院床位緊張,她隻能回家康復。到家后,她發現自己無法走動,去醫院換藥成了問題,於是就聯系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汽南衛生服務站的家庭醫生宋貝貝了解情況后,與主管護師趙紅英一起上門給李女士換藥。“他們隔一段時間來一次,很貼心!”李女士說。
在家庭醫生團隊的精心照料下,李女士很快就康復了。“現在,我跟他們成了好朋友。有事沒事經常會去衛生服務站裡坐一會兒,與他們拉拉家常。”李女士說。
汽南衛生服務站位於汽南小區南部,是西城區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轄的11個衛生服務站之一。服務站由一棟庫房改造而成,距離李女士的家隻有100米。目前,站裡有4名全科醫生、3名護士,為小區的2700多戶共8000多人提供健康服務。小區有一些高齡老人、腦卒中患者和殘疾人,由於腿腳不便,生病后無法到衛生服務站就醫,需要家庭醫生團隊提供上門服務。
“家庭醫生對居民看病就醫不可或缺。”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市西城區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雪平認為,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讓群眾就近看病,提升了基層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此外,家庭醫生還能起到分診作用,緩解大醫院的擁擠狀況。
健康管理有溫度
家庭醫生團隊根據監測數據對慢病患者進行評估,如出現異常會及時干預
“我幾乎每個月都要來衛生服務中心拿藥。到這裡開藥,走幾步就到了。”家住方庄社區的劉大爺說,“過去到大醫院,挂號、就診、拿藥、繳費,樣樣都要排隊,每次都要耗費半天時間,累得不行。”劉大爺今年63歲,患有多年的高血壓。
在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大廳機器上挂完號,很快就輪到了劉大爺就診。走進朱夏媛的診室,劉大爺笑著說,藥吃完了,想再開一些。
“您的血壓數是146/80,您這個年紀,這個數據還算正常,說明吃藥控制得不錯。”量完血壓,朱夏媛又給劉大爺開了一個月的藥,劉大爺拿著單子,笑呵呵地走出了診室。
朱夏媛簽約的1028名居民,其中60%以上是老人,而老人中60%左右患有慢病。朱夏媛介紹,老人常見的慢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有些老人還患有多種慢病。這麼多慢病患者,如何對他們進行高效管理?
信息化管理提升了效率。朱夏媛在電腦上點開衛生服務中心的慢病管理系統,裡面呈現轄區地圖。隨便點進一個小區中的居民樓,就可以顯示各個門牌號對應的住戶裡面是否有簽約的慢病患者。“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對自己管理的慢病患者住所了然於胸。”朱夏媛說。
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配備了“健康小屋”自測設備,患者可以自行或在護士的指導下完成健康指標檢測。設備會將數據自動上傳到醫生工作站,對患者的健康檔案進行更新。據介紹,智能化系統能夠自動分析出患者的異常數據,從而及時對慢病患者進行管理。
防控慢病,家庭醫生引導居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關鍵。
“相對大醫院的醫生,家庭醫生接診患者的時間較長,除了看病,還可以對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指導,比如正確用藥、正確評估健康狀況等。”汽南衛生服務站全科醫生侯武姿介紹,衛生服務站平時會組織社區內老人進行健康知識普及,也會聯合居委會舉辦一些適合老人參加的趣味運動會和戶外健身操教學,組織老人適當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健康教育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一。”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新穎說,家庭醫生團隊與居民簽約后,可以對居民本人和家庭成員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檢測和干預,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居民高血脂降不下來,就要去查找原因,如果是運動不夠或者是飲食結構有問題,就要指導居民進行相應的調整。
提升團隊服務質量
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改善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
“在社區醫院遇到的患者,跟我在大醫院實習時遇到的患者情況是有差別的。”2017年,朱夏媛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成為一名全科醫生。工作后不久,她發現來社區醫院就診的老人,有些並沒有大病,只是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有些患有慢病,需要進行長期管理﹔有些需要進行心理疏導。
為了提升全科醫學水平和慢病管理能力,朱夏媛經常參加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的免費培訓。每個月,衛生服務中心會組織各種崗位技能培訓,線上、線下相結合。“家庭醫生要面對各種患者,內科、外科、心理學、中醫等都要懂,需要不斷學習。”朱夏媛說。
劉新穎介紹,方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聯體內三級醫院開展專家帶教、進修培訓和雙向轉診等工作。全科醫生會定期到三級醫院接受臨床服務技能培訓,定期參加醫聯體和教學醫院的教學查房等,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早在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全科醫生應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全面啟動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並委托中國醫師協會負責培訓的技術建設與日常管理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全科醫生40.9萬人,我國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數達2.9人,實現了2020年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2—3人的階段性目標。
家庭醫生長期工作在基層,如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留住更多人才?
“提升家庭醫生團隊的待遇是關鍵。”杜雪平認為,相比大醫院的醫生,家庭醫生發展機會少,薪酬待遇低。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改善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北京市豐台區探索出了有益經驗。在職稱晉升政策方面,根據北京市關於社區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定相關政策,給予家庭醫生正高職稱2%—4%、副高職稱14%的名額。在薪資待遇方面,對於實行智慧家庭醫生簽約的居民,財政按照重點人群80元/人/年、普通人群20元/人/年標准予以補償,主要用於家庭醫生團隊成員績效外合理補償收入。此外,豐台區還有專門的財政撥款,以激勵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期待各地涌現出更多典型經驗,進一步提高家庭醫生工作積極性,讓百姓獲得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制圖: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8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