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江蘇揚州梅應愷家庭:家風記憶館傳承紅色基因

2021年05月25日08:42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家風記憶館傳承紅色基因

梅應愷,75歲,是一名退休律師,妻子王成霞是一名退休教師。梅氏一家愛黨愛國,其父梅繼光抗戰時期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新四軍購買藥品並送到解放區。梅家依托自家住房,自費收藏200多件老古董,整理陳列,創辦起江都首家家風記憶館。夫婦倆積極投身社區公益事業。梅應愷的哥哥姐姐也都是中共黨員,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強盛貢獻一生,賡續家族紅色血脈。

 

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禹王宮社區勤儉巷9—3號龍川老街上有一處長達2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這處民居的主人梅應愷一家居住於此,並依托自家住房,自費收藏200多件老古董,整理陳列,創辦起江都首家家風記憶館,喚作“梅家小院”。目前,已被列為江都區不可移動文物,而透過這些“記憶”,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家庭的紅色家風。

來到梅家小院,就如同穿越一般,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久遠的年代。3間老宅均用板壁隔開、木地板鋪地,八仙桌、太師椅、雕花大床、大櫃等古色古香的家具娓娓訴說著曾經的故事。中堂上方懸挂著家譜拓印的“木本水源”4個大字,臨南中門為6扇鏤空雕花的隔扇,天井小院內假山滴瀑,幽蘭吐香。

翻開紙色泛黃的《梅氏宗譜》,幾行小字映入眼帘: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讀乃傳家之要,勤儉乃資身之策,謙厚乃處世之法,名節乃立身之道,親賢乃成身之要。

解放前,梅氏第十代后裔梅應愷的父親梅繼光開辦的健康藥房(后改名國泰藥房)在龍川老街可謂赫赫有名。“抗戰期間,我父親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為新四軍購買藥品,將盤尼西林等藥品藏在化妝品盒或者大茶壺裡,多次運送到解放區。”梅應愷回憶。

梅應愷一家都愛黨愛國,他的叔父梅練是一位無線電專家,曾與許曉軒烈士等一同參加中共地下黨員陳世德創辦的世界語學會,並在仙女廟雙桃會館合影,留下了一幀珍貴史料。抗戰爆發后,梅練被推選為江都縣“抗敵后援會”5名委員之一。后輾轉到重慶,秘密從事地下工作。梅應愷介紹:“現在,江蘇首批黨史教育基地許曉軒故居的那張許曉軒青年時代的照片就是由叔父提供的。”

梅應愷的4位哥哥姐姐也都是中共黨員。大姐梅應雯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奉獻一生,大哥梅應寬是一名地質學者,曾獲國家遙感技術一等獎。“我的兩個哥哥、兩個姐姐都一輩子為黨為國貢獻己力,並因此覺得無比榮光。”

梅應愷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梅氏家風家訓深刻影響了梅家祖祖輩輩,賡續紅色血脈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作為梅家的后世子孫,梅家小院的現任主人是75歲的梅應愷,他是江蘇眾仁律師事務所一名退休律師,他的妻子王成霞是江都區進修附小的一名退休教師。

業余時間,梅應愷是江都區法院少年民事庭的一名特邀陪審員,參與幫教失足青少年,為此他還專門撰寫論文《陪審制度的沿革與思考》,發表在江都法學會的年刊上。在擔任人民陪審員期間,參與審理各種刑事、民事案件幾百件。

梅應愷和妻子王成霞都是社區裡的熱心人。梅應愷利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特長常年在社區“溫馨驛站”值班,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接受各種法律咨詢,義務宣傳法律知識,積極參與和主持社區民事糾紛調解工作。王成霞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熱心兒童教育事業,幫助多名外地務工子女完成了入學夢想,關心街坊鄰居孩子的成長成才。“我們這邊一戶鄰居,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隻有奶奶照顧兩個孩子,這樣的留守兒童更加需要關照,我就主動幫著這兩個孩子,目前,孩子們進步都很大。”王成霞開心地說。

梅應愷說,在梅家家風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考上了大學,孫子、孫女也都是愛讀書、愛學習的好孩子,“我希望我們梅家家風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茹希佳)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