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佳華 劉洪超
2021年05月25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雷鋒城”遼寧省撫順市,一座雷鋒銅像,擺放在雷鋒戰友喬安山家的客廳裡。
喬安山一家祖孫三代堅持學雷鋒,組成了家庭版的“雷鋒班”,用實際行動傳承雷鋒精神。
“幫助別人得從小事開始,習慣了,才能看到更多事”
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今年80歲的喬安山老人望著一旁的雷鋒銅像,回憶起了與雷鋒並肩作戰的歲月。
1960年1月,雷鋒和喬安山正式入伍,兩人同住一間屋,同開一輛車,喬安山也見証了雷鋒精神孕育成形的點滴。“班長心裡想著老百姓,他告訴我,幫助別人得從小事開始,習慣了,才能看到更多事,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喬安山和雷鋒的最后一次出車,成了喬安山心中永遠的傷痛。1962年雷鋒去世后,喬安山沉默了33年。1995年,一位戰友請喬安山到部隊講雷鋒故事,喬安山本來准備講十來分鐘,但一上台就說不下去了,后來還是戰友幫他打了圓場。
“學習雷鋒精神,傳播雷鋒事跡,作為他的戰友,有什麼理由不站出來?”在大家的勸說下,喬安山終於決定直面傷痛,敞開心扉。1996年,一部以喬安山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人們才知道,喬安山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延續著雷鋒精神。
自此,喬安山走上了公開傳播雷鋒精神的道路,足跡遍布全國。目前,他已宣講雷鋒故事逾4000場次,在160多所學校擔任校外輔導員,為扶貧助學捐款10余萬元。
“每次作報告,大家的反應都讓我感動。有一次到喀什作報告,一名小姑娘要我給她簽名,說要把簽名當作紀念,鞭策自己,將來像雷鋒叔叔一樣做人做事,這讓我覺得沒白付出努力。”喬安山說。
“我們是家庭版的‘雷鋒班’”
喬安山幾十年如一日地學雷鋒,離不開老伴張淑芹的鼓勵支持。2009年3月,喬安山在4天內奔走5個城市,因為勞累過度,在演講台上暈了過去。送往醫院緊急救治后,喬安山被診斷為腦溢血。
消息傳來,可急壞了張淑芹和孩子們。此后,喬安山再外出作報告,張淑芹就一路陪伴、照顧。不止如此,張淑芹還幫助他收信、整理資料等。有人邀請喬安山做商業代言,張淑芹一口回絕:“雷鋒精神不能用來做廣告!”
在喬安山的影響下,他的后輩也在堅定傳承著雷鋒精神。有一年冬天,喬安山的大兒子喬偉在街上看到一個貨車司機衣著單薄,凍得瑟瑟發抖,喬偉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了他。1997年,喬偉下崗后,有人要為他安排工作,他說:“我不靠雷鋒沾光,要為雷鋒爭光。”
在喬安山的教育下,家庭成員間十分和睦,家裡的日子雖不富裕,但卻過得和和美美。孫子孫女出生后,家裡正好八口人,孫子、孫女從小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孫子喬廷路成了廠裡的“學雷鋒標兵”,孫女喬婷嬌也參軍入伍。喬安山經常笑著說:“我們是家庭版的‘雷鋒班’。”
“每逢過節,家裡要留一副碗筷給雷鋒﹔每年清明節,我們一家都去祭掃雷鋒墓……”說起家裡幾十年的傳統,喬婷嬌感慨,“雷鋒一直活在我們家每個人的心裡,雷鋒精神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
“沿著雷鋒的足跡前行”
喬婷嬌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長大了要給更多人講雷鋒爺爺的故事。
2009年,正在大學讀書的喬婷嬌,看到鼓勵大學生入伍的宣傳海報后,毅然報名應征,光榮入伍。喬安山看著穿上軍裝的喬婷嬌,欣慰地說:“孫女可以給班長續寫日記了。”
入伍不久,喬婷嬌在原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當上了一名講解員,在雷鋒塑像前,她暗下決心:“把講雷鋒、學雷鋒、做雷鋒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沿著雷鋒的足跡前行。”
為了當好講解員,喬婷嬌認真了解紀念館裡的600余件文物,感悟每張照片背后的故事,把1萬多字的解說稿記在心裡,練成了“一口清、問不倒”,用真心解讀雷鋒,用真情打動觀眾,數千場解說任務,每次都能讓觀眾點贊。
2015年底,喬婷嬌退伍后,到清華大學科研院從事行政工作,2016年時她還組織清華學子重走雷鋒路。“我們從雷鋒故鄉湖南望城出發,先后到了雷鋒工作過的鞍鋼弓長嶺鐵礦、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駐地撫順、雷鋒參加國防施工的鐵嶺山區……”喬婷嬌說,大家追尋雷鋒足跡,感悟雷鋒精神,爭做雷鋒精神傳人。
撫順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2019年,喬婷嬌回到撫順,在撫順雷鋒學院承擔對外聯絡工作,她說:“希望能更好地整合相關資源、平台,為新時代學雷鋒出一份力,進一步把雷鋒精神弘揚好。”
目前,喬婷嬌已為8萬人次講解雷鋒精神,退伍后赴26個省份作學雷鋒報告1200場,協助多地組建志願團隊,累計捐款3萬多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5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