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安徽馬鞍山市泰爾重工車間。 |
小崗村
花鼓唱出新變化
本報記者 徐 靖
4月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村民程夕兵正挽起褲腿赤著雙腳播撒谷物。“今天把這兩畝地的種子播完,后面就要開始種西瓜了。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程夕兵滿是欣慰。
秉持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和“敢於創造、敢於擔當、敢於奮斗”的小崗精神,從首倡家庭聯產承包制到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等,小崗村不斷激發農業農村內生活力。
“連續4年分紅,分得一年比一年多,日子真是越過越好!”在小崗村2020年度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暨先進典型表彰大會現場,72歲的村民繆夕群激動地說。近年來,隨著招商引資規模不斷擴大,小崗村集體經濟來源越來越廣,人均分紅金額也從350元增加到600元。
“說鳳陽,道鳳陽,自從改革開了放,鳳陽一片新氣象……”在小崗村“當年農家”景點裡,富起來的村民向各地游客唱起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明艷歡快的花鼓,婉轉朴實的唱腔,唱出了改革開放前后小崗人的巨大變化和如今的幸福生活。
現在,在友誼大道兩側,以“紅手印”“大包干”等關鍵詞命名的菜館、超市,一家連著一家,經過創新改造的花鼓和鳳畫已成熱銷旅游紀念品。2020年,小崗村共接待游客45萬人次,5年來實現旅游總收入4.6億元。“依托紅色品牌,旅游已經成為小崗村三產融合的重要抓手。”小崗旅投公司負責人楊永強說。
5年來,小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7萬元躍升至2.76萬元,增幅達87.8%,村集體經濟收入從670萬元增長至1160萬元,增幅達73.1%。
大灣村
茶葉飄香人氣旺
本報記者 徐 靖
“小背簍25塊錢一個,新鮮採摘的竹筍2元一斤……”安徽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57歲的村民楊秀梅在自家小賣鋪前叫賣著,“現在村裡人氣特別旺,每天來的游客有幾百人,小賣鋪的生意很好,土特產非常暢銷。”楊秀梅開著農家樂和小賣部,忙得不亦樂乎。
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老區、庫區、高寒山區“三區合一”,一個“窮”字,曾是村民怎麼也走不出的困境。2014年以來,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大灣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茶產業及旅游業,積極開展扶貧工作。
“依托茶葉資源優勢,大灣村通過引進茶旅公司,解決了茶葉加工銷售難題,由過去制作‘大路貨’變成制作精品瓜片茶。”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介紹,茶旅公司帶動400多戶茶農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公司正在開辟更多茶旅融合產品,為大灣村由精准脫貧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幫助。
脫貧之后,村民們積極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中來,全村有32戶開起了農家樂、農家小院和民宿。2020年大灣村過境游客達35萬多人次,旅游高峰時期家家游客爆滿,大灣村群眾真正吃上了“旅游飯”。
“這裡是‘追夢路上的大灣村’展館,各位來賓請隨我進館參觀。”村民劉輝洪講起大灣的發展變化信手拈來。劉輝洪本是外地姑娘,嫁到大灣村后隨丈夫外出務工。2017年初,她和丈夫回村開了農家樂,趕上村裡招聘導游,劉輝洪經培訓后成為導游,還兼職村裡的民宿管理員,收入翻番,一年能掙5萬多元。
利民村
淮河安瀾日子甜
本報記者 韓俊杰
走進位於安徽阜南縣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隻見屋舍儼然,道路寬闊,菜園錯落有致,各色花卉競相綻放。村民們怡然自得,踏青觀光的游客歡聲笑語不斷。
由於連年遭受水患侵襲,淮河蓄洪區的居民們將房子建在遠離河流的高處平台上,這就是庄台。西田坡庄台建成年代久遠,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庄台上牆挨牆、房挨房、人擠人,房屋老舊、污水橫流。
近年來,安徽省下大力氣推進庄台整治。“現在庄台上的環境干淨整潔,即便在蓄洪的時候也不會斷水斷電,村民們家家都有小菜園,衣食住行很方便。一到晚上大家就來到小廣場上聊天跳舞,心裡別提多帶勁兒了。”68歲的村民郭華平說。
“深水魚、淺水藕、灘頭窪地植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觀光農業助增收”,在利民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在發展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去年夏天,洪水退后,村民加緊在水塘中採摘芡實、在退水地塊中補種蔬菜,因地制宜、搶種補種,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利民村還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光伏發電、入股企業合營分紅及村集體資產租賃收入等,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
利民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源於淮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推進,防汛體系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間,淮河水利委員會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繼續實施上游山丘區及重點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高水土保持率,推進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合興村
“兩花”經濟紅勝火
本報記者 游 儀
安徽廣德市新杭鎮合興村裡,一大早,陳永術就忙活了起來。自家菜園摘辣椒,門口荷塘撈泥鰍,為中午預約的幾桌飯菜做准備。
“我們村距離江蘇溧陽南山竹海景區不到15分鐘車程,順道來這吃徽菜的游客不少。”陳永術邊備菜邊介紹。
幾年前,陳永術還是一名石材廠負責人,為何搖身一變成了農家樂店主?這事兒還得從村裡發展“兩花”經濟說起。
過去的合興村,石料資源豐富。全村一度有33家以石料加工為主的大理石石材廠。“這些石材廠大多是家庭小作坊,既缺少安全、環保設備,帶來的粉塵、噪音污染也令老百姓頭疼不已。”合興村村主任龍元輝說,哪怕廠子每年能產生近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也得叫停。
2018年,龍元輝帶頭關停自家工廠,接著挨家挨戶做工作,掰著指頭講道理,村裡33家石材加工廠盡數關停。
關了廠,斷了收入來源,村民何去何從?龍元輝琢磨著,或許可以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發展鄉村旅游!
說干就干,土地復墾,栽下菊花,村中空地,開辟荷塘。昔日石材切割聲聲刺耳,如今花海綻放處處飄香,一下子,合興村大變樣。村裡成立了旅游公司,對蓮子、菊花進行深加工,還協調抬高了設在省界公路上的車輛限高杆,方便旅游大巴駛入。“去年舉辦的荷花節,當天就吸引了長三角周邊2萬多名游客。一年下來,‘兩花’經濟效益能有60多萬元。”龍元輝說。
自家石材廠關停后,陳永術放下石料,顛起大勺,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忙起來,一次性能開10桌。我還會鑽研新菜品,用荷花、荷葉入菜呢。”陳永術笑著說。
南埂村
漁民上岸幸福來
本報記者 田先進
“現在正是螃蟹生長的關鍵時期,每天我都要到塘裡看上好幾遍!”天剛蒙蒙亮,安徽蕪湖市鳩江區南埂村村民高雨龍就在自家的水產養殖基地裡忙活起來。
一年前,高雨龍還每天和妻子一起,在煙波浩渺的長江水面上,為生計奔波。“我們家世代打魚。在母親肚子裡時,我就是個‘小漁民’了”,高雨龍回憶道,“那會就是看天吃飯,遇到狂風暴雨,隻能干瞪眼。一年下來掙的錢勉強夠漁船、網具的維修費,啥存款都沒!”
前些年,由於過度捕撈,江裡的魚類數量驟減,漁民的日子越過越艱難。“真是‘一天打魚,三天晒網’,好不容易忙活一天,網裡也見不到幾條魚。”
高雨龍原本以為自己會和祖輩一樣,在漁船上一輩子漂泊下去,但隨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的推進,2020年6月,他徹底離開江面。“拆解漁船、網具補貼了15萬元,漁民上岸一次性獎勵給了1萬元,未來8年的過渡期,每年補貼1萬元,與此同時,政府還給我們買了社保。這麼好的條件,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2020年11月,高雨龍在政府幫助下,通過小額貼息貸款借到了50萬元,再加上親戚朋友的資助,承包300多畝地,干起了水產養殖。“200畝用來養魚,另外的100多畝養螃蟹。對於我們這些剛剛轉型的漁民,政府還會經常舉辦養殖培訓班,邀請專家給我們補補課。”高雨龍笑著說,“按照正常的市場行情,今年掙個三四十萬元不成問題。”
現在,高雨龍還聘請了4名退捕漁民在養殖基地干活。“漁民兄弟,能吃苦,靠得住,我自己有了門路,也不能忘了他們。大家齊心協力,一起把上岸后的日子過好!”
科大訊飛
智慧生活靠創新
本報記者 徐 靖
近日,2021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安徽創新館舉行。這次盛會上,安徽省共發布科技成果1043項,60個科技“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和大院大所合作項目實現簽約,簽約金額達282億元,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安徽省在科技創新領域發力,科大訊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經過持續創新,科大訊飛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人機交互、教育、醫療、司法等多個行業中應用落地。2020年,科大訊飛在多項全球技術測評中遙遙領先,涵蓋智能語音合成、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等多個領域。科大訊飛還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國際標准化制定工作,完成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胡國平介紹,科大訊飛研制的“智醫助理”基層診療助手和電話機器人兩款應用,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已在安徽省多個縣市區推廣應用。“疫情防控期間,‘智醫助理’提供了超千萬次自動電話隨訪服務,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的工作負擔,提升了工作效率。”
“未來,數字化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表示。如今,安徽省105個縣區,所有鄉鎮醫院和社區已經全部裝上了訊飛的全科醫生。普及到鄉村教學點的智慧教育系統、日常使用的語音翻譯產品、私家車裡多項認知智能和感知智能的結合產品……都有科大訊飛的身影。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7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