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減輕參保對象個人和家庭負擔,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照料

“長護險”讓養老更有保障(民生視線)

本報記者  趙展慧

2021年05月14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河北邢台市南和區依托“長護險”,積極推進“醫養結合”。圖為南和區三思鄉衛生院醫養中心醫護人員為老人進行日常護理。
  張 馳攝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保監會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在醫療需求之外,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對長期護理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如何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幫他們提高生存質量,減輕家人負擔?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為應對我國老年人口中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不足而出台的試點制度。目前,我國已有49個城市開展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長護險”制度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哪些保障,試點中有哪些經驗可以推廣,還有哪些短板亟待補齊?記者進行了採訪。

保障人群不斷擴大

覆蓋人群超過5000萬,已為35.8萬人提供了長期護理待遇

鋪好舊報紙,用酒精棉簽仔細擦拭指甲剪,動作輕柔地抬起老人家的手腕——在江蘇南通,護理人員蔣阿姨正為沈女士的弟弟修剪指甲。沈女士家裡,上有97歲的母親長期臥床,下有72歲的弟弟重度失智。多年來,一家人為照顧兩位親人投入巨大的財力和精力。5年前,一則南通市試點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消息改變了沈女士的困境。

“每人每年隻需支付不到2000元,就能享受超過2萬元的專業照護待遇。”沈女士說,護理人員蔣阿姨已經是上門服務了5年的老熟人,每周上門三四次,提前預約時間,風雨無阻。

“長護險”的基本運作模式是:試點城市按一定比例從居民醫保基金中劃撥資金到長期護理保險賬戶,居民再自繳一定費用,省、市財政也進行保費補貼。該賬戶由商業保險機構運作,同時引入專業護理機構提供床位或者上門服務,由保險公司支付相應費用。“長護險”側重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業內稱為社保“第六險”。

自2016年實施以來,南通市“長護險”制度已為2萬多名失能失智人員提供了長期護理服務。籌集資金按每人每年100元標准,其中個人30元、醫保基金30元、財政補助40元,困難群體由財政全額補助,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招標保險公司承辦。

在各地試點過程中,“長護險”制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醫養結合、政企合作、多方受益的模式。

“政府建立制度、制定政策、購買服務、負責監管,我們主要負責申請受理、評估鑒定、服務配置和待遇結算。”承接南通市“長護險”運營的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甘為民介紹。

銀保監會去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有14家保險公司參與“長護險”項目,覆蓋人群超過5000萬,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為35.8萬人提供長期護理待遇。

“長護險”制度的實施,在減輕參保對象個人和家庭負擔的同時,還有效緩解了失能失智人群長期佔用醫療機構床位導致的醫療資源緊張等問題。以南通市為例,截至去年10月,19%的長期失能人員從醫療機構遷入照護機構,並且因“醫轉護”節約醫療費用超過2億元。

一個險種帶動一個產業,“長護險”的實施有效地帶動試點城市養老護理產業,推動了就業。在江西上饒,2017年啟動“長護險”試點后,當地對護理人員需求迅速增加。在醫保局和太平洋壽險上饒中心支公司的幫助下,上饒加大了對專業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

制度建設不斷完善

評估標准更加精准,籌資方式趨向多元,參保范圍逐步擴大

“長護險”動用醫保賬戶資金,享受財政補貼,屬於政策性保險,每一分錢都要花出效率。為此要精准甄別,覆蓋參保人群,把服務送到真正需要它的老人手中。

今年初,作為新增的14個試點城市之一,河南開封正式實行《開封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行辦法》,並開展對第一批申請人員的失能評估工作。

“老人家,我們來看看您,您能聽到嗎?”在開封市,平安養老險河南分公司的失能評估工作人員韓輝和失能評估專家庫成員——開封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等一行人,一大早就出發,到失能老人家中拜訪。看似閑聊的每一句話,都對應著失能評估問卷中需要採集的信息。

“保障什麼人?是‘長護險’制度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介紹,各試點地方制定了不同的失能評估標准,有的試點通過標准評定量表來打分,有的根據本地情況採用組合式量表評估,如上饒、蘇州、青島等地將失能等級進一步細分,確定不同的待遇標准,實現精准保障。

各地還建立專業化的評估隊伍,部分地區通過設計復評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防止道德風險,實施過程監督。“我們依托專家智庫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針對評估、稽核等關鍵環節建立一系列分析工具,利用新技術手段協助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基金監管機制。”太平洋壽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明確籌資模式,是“長護險”落地的另一關鍵。

現階段“長護險”試點以城鎮職工為主要參保人,一些試點城市採取從醫保基金劃撥的單一籌資模式,而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形成醫保基金、財政、單位、個人等多元化籌資模式,並將參保人范圍逐步擴大至居民。“比如承德、南通、成都等城市,多元融資的局面基本形成,有利於制度可持續。”朱銘來說。

“擴圍提質”造福更多老年人

做好制度銜接,做優市場供給,加快專業機構服務能力建設

“長護險”試點成效顯著,但目前受益人群在失能人群中的佔比仍不足1%。加快試點推廣,讓城鄉更多失能失智老人受益,需要加快完善“長護險”的制度體系以及相關的市場服務體系。

強化制度建設,要進一步豐富籌資渠道,統一制度標准,促進政策性業務和商業化服務有效銜接,推動這一制度“擴圍提質”。

“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愈發重要。”朱銘來調研統計后發現,首批15個試點城市中,90%以上的“長護險”籌資都來自醫保基金劃轉。專家認為,“長護險”今后的持續發展依賴於相對獨立的多元籌資渠道。“有能力的地方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投入,並且鼓勵、撬動個人投入,從長遠看,發展‘長護險’能夠極大帶動養老產業發展,促進養老消費。”朱銘來說。

建立全國統一的制度標准也勢在必行。目前,“長護險”還在試點過程中,各地老齡化程度、財政實力、機構服務水平等不同,因此在籌資、評估、經辦、服務等各環節的標准也不統一。“要明確‘什麼人、什麼事、多少錢、誰來做、怎麼評’。”甘為民建議,在失能認定、護理服務、待遇支付、服務人員認証以及護理機構准入、服務質量等方面統一標准,才能為全國統籌打下基礎,更好地保障制度公平。同時為政府開展監督管理、保護參保人權益提供“標尺”。

太平洋壽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9月,《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發布之后,對各項內容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希望能夠加快長期護理保險立法,為制度提供法律依據。

強化服務供給,要鼓勵商業機構參與,激發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產業積極性,同時要加快專業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盡快補上人才短板。

“應更多地發揮市場力量,讓‘長護險’制度牽引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快速發展。”朱銘來認為,“要強化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相關養老產業。比如,對從事社會急需護理人才的專業培訓、家庭和社區的護理服務、護理技術的研發和信息系統等,提供補貼和稅費減免﹔對單位和個人購買商業補充的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稅收優惠等。”

政府建標准、搭平台,企業也要在這一良好的基礎上發揮更大作用。“保險公司要開發設計更優質的產品與社會‘長護險’相銜接,加大在相關養老產業的投資等,完善‘保險保障—醫養護理’的產業鏈,優化服務、降低居民參保成本。”朱銘來說。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很重要。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准推算,我國目前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但各類養老服務機構中的服務人員存在較大缺口。專家指出,應當依托高等護理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專業護理機構,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加快長期護理保險人才的培養。

“建立長期護理服務體系,要調整好3對關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認為,一是調整好居家護理、社區護理與機構護理的關系,健全多層次護理服務體系﹔二是調整好公辦護理機構與民辦護理機構的關系,既強化公辦護理機構“兜底線、保基本”的定位,又要大力發展民辦護理機構﹔三是調整好傳統護理服務與創新護理服務的關系,在提升傳統人力護理服務的同時,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4日 19 版)

(責編:吳楠、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