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身邊”(履職思考)

本報記者  孟海鷹

2021年05月13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遲律師,您看這事兒是不是不公平?”前不久,一位農村大娘找到正在基層“送法”的遲日大,隻為討個說法。

遲日大看完她帶來的資料,耐心解答:“大娘,法院這麼判沒毛病。”細致、生動的解釋,聽得大娘連連點頭:“您給我講得都在理,我聽懂了,也不生氣了。”

“把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身邊,將法律語言轉化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或者把案件事例變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故事,這樣普法效果會更好。”遲日大的感受來自基層經驗的總結,“一定要到群眾中去,才能了解社情民意。”

身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吉林功承律師事務所主任的遲日大,忙碌是常態。但不管多忙,他總要抽出時間到基層去,進社區、入村屯。近年來,他帶領所內律師免費解答群眾咨詢和訴求等近千人次,到鄉村調處各類民間矛盾糾紛400余件。

“作為一名執業律師,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是職責所在,也是一名政協委員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徑。”通過全社會的大力普法,遲日大感到近年來老百姓的法治意識普遍提升,但同時也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

“高效進行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律師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遲日大看來,法律援助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手段。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就需要法律援助的外力保障。

遲日大的提案扎根基層,也來自身邊。一次到上海出差,遲日大剛住進酒店,晚上就有詐騙電話打進來,准確地報出他的個人信息。之后,他結合調研,提出了加大手機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的提案。在遲日大看來,在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領域,老百姓感觸最深、反映最強烈的莫過於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違規收集、使用、泄露用戶個人信息和數據。為此,他建議嚴格限制和監管“隱私換便利”情形,除了明確網絡企業和應用程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和數據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知情同意等原則以外,還應通過具體的規則設計和技術手段解決應用程序“注冊協議”“隱私協議”“終端權限調用協議”存在的長篇大論、晦澀難懂、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

今年春節,回鄉過年的遲日大也沒閑著,到處走走看看,與老鄉們親切交談。“社會痛點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都是我密切關注的話題。法治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這是我下一步關注的重要方向。”遲日大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3日 18 版)

(責編:吳楠、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