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雙鴨山市友誼農場豐收現場。 |
創新經營模式 實現增產增收
本報記者 郝迎燦 張藝開
晚上9點半,黑龍江省巴彥縣山后鄉靠林村村民柴樹春才忙完回家,妻子早已備好了四菜一湯。“去年收入不錯,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賺了近10萬元錢。”柴樹春說。
咋個托管法?“每畝地一年交350元托管費,從種到收合作社都負責。”柴樹春介紹,自家的190畝地,全都托管給了合作社,“他們測土配方、航化作業,農機馬力翻了10多倍,產量肯定高啊!”
“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的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巴彥縣副縣長譚麗穎介紹,收成歸農民所有,監管責任由政府承擔,政府與聘請的第三方機構,聯合對托管組織進行耕種、施肥、防治、收獲的全程監管。
那為啥柴樹春還是干到了9點半?“一天賺400塊,還管飯!”原來,土地有了“托管所”之后,柴樹春還能就近去合作社務工,二次增收。“去年一年,就有將近1000戶農民,帶著農機具來合作社務工,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巴彥縣農經服務總站站長李秀民介紹。
據介紹,巴彥縣去年已經有52.18萬畝土地得到了土地托管服務,實現糧食增產6261萬斤,農民增收5635萬元。“今年土地托管面積預計達到60萬畝以上。”李秀民說。
持續造林植綠 守護美好生態
本報記者 劉夢丹 張藝開
在黑龍江省密山市,提起鐵西自然保護區,無人不知﹔提起張洪田,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從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山到綠意蔥蘢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張洪田老人已經為這座“綠色銀行”奮斗了40年。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林業部門把鐵西村附近2萬畝兩荒地劃撥給張洪田當時負責的村級企業。從此,張洪田開始了長達40年的植樹造林事業。在造林的同時,老人還把幾百畝耕地“退耕還濕”。如今的鐵西自然保護區內,清澈的塔頭湖河潺潺流過,梅花鹿、金雕、丹頂鶴都在這裡安了家。
有人勸這位76歲的老人該歇歇了,但老張認准的事情,誰都說不動。每年的除夕,張洪田都選擇和員工們在山裡過年,他們一起包餃子,同吃同住。一到森林防火期,老人每天巡山,登上防火瞭望塔,一待就是一整天……
2020年末,張洪田做了一個決定,把這片自己精心守護了40年的林子,無償地交給了當地政府。“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人活這一輩子,能留給子孫后代的東西不多。這片綠色,就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在黑龍江,還有無數像張洪田這樣的“造林人”。據介紹,40年來,黑龍江省完成義務植樹28億余株,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7.3%。
建設美麗鄉村 日子紅紅火火
本報記者 郝迎燦
走進黑龍江省樺川縣集賢村,街道干淨整潔,兩側綠樹成蔭,磚瓦房寬敞明亮。“可改革開放前村裡六成以上的人口患有地甲病。”樺川縣集賢村黨支書王喜林介紹,村民身體健康受影響,村集體經濟薄弱、年年吃救濟。
在當地黨委政府組織下,醫療隊伍來到集賢村,幫村民治病,幫村子改水。“到1984年,病患治愈率達92%,新生嬰兒再未出現此類病例。”王喜林說。
挖掉了病根,集賢村又開始向窮根宣戰。在村黨支部帶領下,村辦企業紅紅火火。黨的十八大以來,集賢村確定了特色產業引領脫貧致富的新路。到2020年,全村51戶貧困戶全部實現清零,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
與此同時,村黨支部投資12萬元建成村史館,組織村裡孩子和高考學子參觀,激發村民樹立自強意識。“現在,村裡1978年后出生考上大學的學生超過50人,每年至少還有兩三個適齡青年參軍入伍。”王喜林說。
2015年以來,樺川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資320萬元,為全村鋪設水泥大路、綠化道路、修建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以前的土道變成了筆直平整的水泥路,村裡還建起了活動室,是共產黨讓咱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姜長中說。
集中人力物力 著力保障民生
本報記者 劉夢丹
去年秋季學期一開學,家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中北春城的王紫涵小朋友再也不擔心上學遲到了。去年9月15日,她家小區門口的一條“斷頭路”文景頭道街正式全線通車了。“確實方便了不少,孩子能多睡半個小時。我和她爸爸的通勤時間也寬裕了不少。”王紫涵媽媽笑著說。
改善出行難、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一直是哈爾濱市民急難愁盼的民生焦點。這條全長3.3公裡的文景頭道街,雖然長度不算太長,但周邊小區密集,早晚高峰交通壓力很大。“這路修通后,與城市二環主干道形成了有效的交通聯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區域交通壓力。”哈爾濱市住建局文景頭道街現場總指揮李德民說。
近年來,哈爾濱市以治堵為重點,推動道路拓寬改造,方便市民出行。去年,東二環高架體系完善工程竣工通車,三棵樹跨線橋順利投用。在東三環江北段通車后,鬆花江南北岸又添一條交通要道……
“去年,我們壓減財政預算支出14億元,著力保障民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9791元和19631元。”哈爾濱市市長孫喆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重點抓好社會保障、生態治理等50件民生實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改善營商環境 助力企業發展
本報記者 張藝開
6層樓高的發酵罐噴冒著蒸汽,黑龍江肇東市星湖科技公司生物發酵園裡機聲隆隆。這是2019年,在舊廠區的基礎上,該公司新投資6.8億元建設的二期項目。“原來要拉回廣東加工的腺苷、肌苷,現在實現了就地加工銷售。”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謝剛邊走邊說。
“2011年,每年近千萬元的成本優勢,讓我們初識肇東﹔8年后,營商環境的改善,讓我們決定做大做強。”謝剛介紹,二期項目籌劃階段,黑龍江省“百大項目”政府服務專班7次赴公司總部,專程對接籌備事宜。擴大產能有物流壓力?配建物流產業園。電力需求存在缺口?規劃建設專屬變電站……去年春天,全市專門召開項目推進會,各部門針對企業需求拉出清單,劃分責任專人推進。“首席服務員”上門指導代辦,審批部門現場辦公、集中審核。“原本需要7天的項目備案變成1天,曾經要花半年的環評批復壓縮至兩個月。”肇東市工業信息科技局局長劉闖介紹。
服務送上門,審批加速度,營商環境的變化可知可感。《2020年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監測報告》顯示,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對全省營商環境有明顯變化和有變化感知率達96%,對營商環境滿意度較往年有明顯提升。
發展冰雪經濟 提供精准服務
本報記者 方 圓
沿著黑龍江省黑河市市郊東南方向行駛幾公裡,就來到了紅河谷汽車測試中心有限公司的小烏斯力試車場。“每逢冰雪季,各式型號的汽車在冰雪路面上馳騁,遠遠望去,仿佛在上演一場拉力賽呢!”公司技術總監鄧勇軍說。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為黑河打開了經濟發展的另一扇窗。黑河地處中俄邊境,屬高寒地帶,全年結冰期達209天,使該市成為汽車企業寒地試車的首選之地。“以往,冷是挑戰。一到冬天,群眾‘貓冬’、項目停工。”黑河市副市長彭海濤說,“現在反過來,冷是機遇。通過積極發展寒地試車經濟,從冷資源裡挖掘熱產業。”
“來黑河兩年,這裡測試場有獨立測試小區、冰上環形跑道、冰面雪面冰上操穩道等。路譜豐富、路況典型、設施齊全,能滿足不同條件下的試車需求。政府還為試車企業開通綠色通道,精准提供服務。”鄧勇軍說。
黑河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如今,黑河市已建有8家寒區試驗企業、16個試驗場地,24家車企在黑河建立了自己的專屬試驗基地。
每年冬季試車高峰期,黑河淡季變旺季,“貓冬”變冬忙。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3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