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開啟首都現代化建設新航程

本報記者  朱競若  賀 勇  王昊男

2021年05月06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京,中華文明的金名片。100年間,她從一個輝煌壯麗又滿目瘡痍的歷史古城,變為繁花似錦、氣象萬千的大國首都,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首都北京的變遷,正是中國共產黨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偉大歷程的歷史見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9次視察北京,14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明確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目標,為首都建設謀篇布局、指路領航。

北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情關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首都這張中國的金名片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轉型發展——

揮洒綠色最美底色

2021年初,首都北京交出了一份被稱為“綠色成績單”的最新數據: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水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地表水全部還清﹔森林覆蓋率達44.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2.4萬美元,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人均期望壽命82.43歲……治理“大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之都,北京新時代的奮斗,一步一個腳印!

城市發展深刻轉型,“動批”的變化很有代表性。

今年2月下旬,位於北京西北二環的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核心區正式亮相。這裡曾經是喧囂了30年的動物園批發市場,一度有3萬從業人員,日客流10萬人。逼仄、擁堵、臟亂,正是北京“大城市病”的一個縮影。如今,市場疏解,“動批”的市場大樓還在,入駐其中的卻是一家家金融科技行業的翹楚。

根據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北京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業務累計2.34萬件。一般制造業企業集中退出、區域性批發市場大規模疏解任務已基本完成,在人口、建設用地、建筑規模“三個減量”的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人均21.2萬元提高到28萬元以上,超大城市減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北京以釘釘子精神治理“大城市病”,整治背街小巷、清理違法建設、緩解交通擁堵,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1%,城市環境秩序得到明顯改善。從“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努力解決好“家門口的煩惱”,到緊扣“七有”“五性”把民生實事落實,再到抓好生活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兩件“關鍵小事”,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環境就是民生”,北京以“咬定藍天不放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持續治理大氣污染﹔以“誓向污水要清水、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創新治理水污染﹔以“誓與沙塵比高低”的精神,持續植樹造林,創造了生態環境快速改善的奇跡。

當前,北京正落子發力,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首都發展營造新的優勢!

保護老城——

守好歷史文化遺產

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北京魅力所在。進入新時期,北京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更開闊的視野挖掘古都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城市保護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

告別昔日的“舊城改造”,推進新時代的“老城整體保護”。201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先后規劃建設,首都的空間結構調整為“一核兩翼”的新格局。在此基礎上,北京推進老城整體保護規劃,開展核心區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推進傳統平房區地下文物保護,擴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最大限度留住老城歷史記憶。與此同時,城市更新穩步展開,百年商圈煥發青春,老舊小區再現生機,百年隆福寺成為時尚打卡地。

以更廣闊的視野,對歷史文化實施全域保護。在老城之外,頤和園、西山等“三山五園地區”保護建設精細推進﹔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建設消息頻傳。

壯麗恢宏的城市中軸線,挺起大國首都的脊梁。北京推出申遺工程,對全長7.8公裡的古都中軸線進行全面保護。登高遠眺,鐘鼓樓向北,城市新的軸線豁然展開,延伸至奧林匹克公園的仰山之巔,奧運元素閃耀,北中軸線成為璀璨的“時代軸線”。在最新規劃中,北京的南中軸線也已悄然成形。它由永定門向南,在郁郁蔥蔥的森林中筆直向前,展覽與藝術、科學與生態、居住與商業,多種要素交替呈現,它的正前方是鳳凰展翅的大興國際機場,南中軸線被稱為首都的“未來軸線”。

歷史文化與當代發展成就交相輝映,融合成大國首都獨特的風採。

科創中心——

創新發展再攀高峰

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使命與任務,發生重大變化。一詞之變,力承千鈞。

雁棲湖畔,承載基礎研究新前景的懷柔科學城,正脫穎而出。

谷雨時節,北京東北部百余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各式建筑伴著周圍吐綠的枝條拔節生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正加速形成,支撐原始創新的力量正在這裡集聚。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預計今年6月試運行﹔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預計今年6月土建工程竣工……

以“三城一區”融合發展為抓手,北京全力打造科創中心主平台:中關村科學城,向北擴容,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80件,中關村實驗室啟動區空間已完成配置﹔懷柔科學城,29個科技設施全部開工,以科研院所、高校、科創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生態初步形成﹔未來科學城,昌平國家實驗室挂牌,23個央地、央校協同創新平台相繼建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等四大主導產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

向創新要活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布局,中關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量子科學研究院、國際領先深度學習智能芯片、國際領先柔性顯示技術、國內第一代石墨烯生物芯片……一批重大成果不斷涌現。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2020年達7.2萬億元﹔93家獨角獸企業約佔全國一半,成為全球風投和“獨角獸”企業最集聚的區域之一。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2020年召開的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定下目標。新的征程,北京再次起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06日 09 版)

(責編:薄晨棣、吳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