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到乒博館 閱成長相冊(華夏博物之旅)

本報記者  孫龍飛

2021年04月24日07: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3年5月,鑒於中國對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貢獻,國際乒聯與上海市政府經過多次磋商后決定,將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乒聯博物館整體搬遷至中國上海,坐落在黃浦江西岸世博園區內。國際乒聯博物館較完整地保留了世界乒乓球運動起源和發展的物化歷史。

  2014年10月,國際乒聯、中國乒協和上海市教委三方簽訂合作協議,按照“二館合一”的原則,由上海體育學院作為責任主體,將國際乒聯博物館和原計劃建設的中國乒乓球博物館進行整合建設。建成后的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簡稱乒博館)於2018年3月正式開館。

  4月10日,上海在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簡稱乒博館)舉辦活動,紀念50年前的乒乓外交。這座乒乓球主題博物館(圖⑤)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目前,乒博館展區共4000余平方米,擁有1.2萬余件(套)國內外珍貴藏品。

  國際館鎮館之寶

  福斯特套裝

  國際館以時間為脈絡設有6個展區:發軔英倫、競技風雲、燃情奧運、技術沿革、魅力乒乓、國際乒聯名人堂。

  “發軔英倫”展廳,通過展示早期器械、郵品、海報、紀念品、照片等歷史物件以及科普影像資料,再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起步的歷程,不少珍貴藏品令人大開眼界。

  乒博館現存歷史最久遠的一件藏品——1576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出版的木刻印書,引人關注。這本記載有早期人們拿著網線球拍打球場景的木刻印書,靜靜地向觀眾展示乒乓球的歷史。

  國際館的鎮館之寶福斯特套裝也別具一格。這是已知的現存最早的乒乓套裝,是草地網球向室內運動發展的衍生品。套裝內有球拍、球、球網、木質網架和桌布等,球拍和球分別是世界上第一副乒乓球拍和第一個以“乒乓”命名的乒乓球。球拍為制作精美的網線拍,拍頭較小,球的直徑為30毫米,是棉布包裹的橡膠球,類似網球。

  此外,乒乓球桌愛情故事照片、乒乓主題明信片等多件藏品背后都蘊含了充滿時代特色的歷史記憶,無不傳遞出乒乓球這項百年運動的歷史和魅力。

  中國館鎮館之寶

  世乒賽男團冠軍獎牌

  中國館根據乒乓球運動傳入中國和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設有4個展區:常青之基、鑄就輝煌、乒乓之春、科技助勢。

  這塊1965年第二十八屆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獎牌(圖④)是中國館的鎮館之寶,獲得者是乒乓球名將庄則棟,現藏於“鑄就輝煌”展廳。這屆比賽,中國隊創造了輝煌:在7個項目裡共奪得男團、女團、男單、男雙和女雙5個項目冠軍,中國男團實現了三連冠的壯舉,女團擊敗四連冠的日本隊,首次捧起考比倫杯。

  中國館的展廳還通過多種形式展現乒乓運動的歷史文化。互動電子屏的影像資料,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向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教練、幫助當地發展乒乓球運動的故事……

  國際級體育類博物館

  架起藏品與觀眾的橋梁

  乒博館是第一個引入中國的國際級體育類專業博物館,同時也是國際體育組織所屬博物館首個在異地建設發展的項目。國際乒聯副主席、乒博館館長施之皓介紹,乒博館依托國際乒聯和上海體育學院學科人才資源優勢,致力於建設世界乒乓球項目智庫基地、世界乒乓技術技能體驗基地和青少年教育與社會實踐基地。

  自開館以來,乒博館發揮“上海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黃浦區科普教育基地”“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修基地”等平台作用,借助3D影院、VR體驗等技術力量和交互手段,架起了一座乒乓藏品與觀眾間的溝通橋梁。

  截至2020年,乒博館累計到館參觀人數逾30萬人次,國內、國際巡展觀展人數逾53萬人次,多渠道線上關注量達3000余萬。此外,由乒博館主辦的國球大講壇、冠軍挑戰賽、乒乓球運動技能等級測試等多項品牌活動吸引了許多市民參與。

  (圖片由中國乒乓球博物館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4日 05 版)

(責編:劉圓圓、曹淼)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