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5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厲志海,1954年5月生,浙江金華人。2002年4月任浙江省衢州市委副書記、市長。2004年5月任衢州市委書記。2008年3月起,先后任浙江省發改委主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省總工會主席。2018年7月退休。
採 訪 組:田玉玨 薛偉江 李 政
採訪日期:2017年9月15日
採訪地點:杭州市大華飯店
採訪組:厲主任您好!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期間,您一直在衢州工作。請您先介紹一下當時衢州的主要情況。
厲志海:衢州位於浙江西部,地處錢塘江源頭,是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素有“四省通衢”之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由於丘陵、山地較多,再加上一些歷史原因,衢州建市時間比較短,基礎比較薄弱,在浙江屬於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困境,發展水平與全省還有一定差距。
2002年12月28日到30日,習書記到浙江任職不到三個月,就來衢州調研,在龍游縣和衢州市區實地考察了企業、市場、開發區和城市建設工程,走訪慰問了困難企業和困難群眾。這次調研中,他深刻而系統地闡釋了欠發達地區怎麼發展的問題,鮮明提出衢州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對於我們衢州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來說,不要說跨越式發展,就是正常發展,趕上兄弟地市都很困難。可習書記不這麼看,他認為衢州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特色就是長處、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他鮮明提出跨越式發展的思路,讓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
“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這個提法,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來的。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使之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我理解,這個“跨越式發展”並不是要逾越某個發展階段,而是要善於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的成功經驗,發揮本地具有特色的后發優勢,用較短時間走完發達地區用較長時間走過的路。對我們來講,這種提法很鼓舞人心,也很有指導意義。習書記不是簡單地考慮對欠發達地區實施扶貧,而是從戰略高度謀劃衢州的長遠發展。這是對我們欠發達地區極大的激勵,體現了省委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待。而這份重視和期待,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更是動力,干部群眾都非常振奮。
習書記說,衢州的任務很艱巨,困難和挑戰還很多。要做好衢州工作,首先要自信,不是等靠要、降格以求,也不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而是要堅持建設一流、創造一流、達到一流,這種精神狀態是搞好各項工作的保証。
採訪組:實現跨越式發展,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當時習近平同志是怎樣引導大家過“思想關”的?
厲志海:在2002年12月30日召開的調研座談會上,習書記語重心長地做我們的思想工作。他說,思想要有新解放、觀念要有新轉變,就要進一步確立幾種觀念:一是確立“不進則退、小進慢進也是退”的觀念。他認為,欠發達地區如果僅僅循規蹈矩,以常規發展思路走下去,隻會與發達地區進一步拉開差距,發展快,問題就解決得快﹔發展慢,問題就積累得多,所以必須加快發展。
二是確立“跨越式發展、趕超型發展”的觀念。按照古人“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思路,把眼光放得遠一些,目標定得高一些,有干大事的氣魄、創大業的膽識、謀求大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確立“大轉折孕育大機遇、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的意識,既要對外開放,又要對內開放﹔既要“引資進衢”,又要“借船出海”,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習書記講的這一番話,對於衢州的領導干部來說,既是清醒劑,又是集結號。大家增強了“后發制人”的信心,“想發展、爭發展、促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了。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對衢州的跨越式發展提出了哪些具體指導意見呢?
厲志海:習書記抓工作抓得很實,不僅給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而且提出了切實有效的指導意見。2003年7月,習書記第二次到衢州調研時提出,跨越式發展要把握好四個關系:一是把握好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二是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三是把握好堅持自主發展與爭取外部支持的關系,四是把握好圍繞中心與強化核心的關系。
把握好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兩山論”。習書記在安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后來他到麗水、衢州調研都強調了這個問題。浙江生態良好,衢州、麗水這種山區更具有獨特優勢。習書記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就是要我們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經濟優勢,依靠綠水青山,求得金山銀山。他講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一方青山綠水就是發展。我們聽了以后,覺得這是一個很新的思想、辯証的思想。當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現在正是加快發展的時候,怎麼談起環境保護了呢?習書記說,保護青山綠水不是不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展,實現有機統一﹔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他的這些話對我們啟發很大。那個時候我們急於招商引資,隻要是能增加財政收入的項目就都引進來,這種態度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先污染后治理”,實踐証明是很短視的。習書記的話端正了我們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使我們能夠正確看待和處理發展與保護、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習書記要求我們大力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改善農村環境,包括交通環境、生活環境,做到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環境美化。二是大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包括一些服務設施,醫療、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推動醫療、教育向農村延伸。三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向外輸出勞動力。當時衢州市組織培訓班開展義務職業培訓,還組織家政服務、保姆輸出,將“衢州保姆”做成了一個品牌。習書記在浙江時,“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每年都要開一次現場會,他親自主持。哪個地市做得好就由哪個地市承辦,我們衢州也承辦了一次。
把握好堅持自主發展與爭取外部支持的關系,就是要求衢州首先立足於自身實現發展。習書記強調,要立足自身,增強造血機能,樹立自強不息觀念,打破封閉意識、小農意識、邊緣意識,堅持自立自強。當時,有很多欠發達地區都存在一種消極的等靠要思想,總想著等政府救助幫扶,要錢要項目,要政策支持。習書記要求衢州立足自身求發展,對於我們這些在欠發達地區工作的同志來講,既提出了要求,也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該帶領干部群眾充分利用好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揚長避短,著力培育特色經濟,加快區域發展。
把握好圍繞中心與強化核心的關系,就是要在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我們聽了以后,感到習書記說到了關鍵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確實要重視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動員廣大群眾,激發干部群眾創業的熱情。
習書記提出把握好這四個關系,充分體現了習書記極強的前瞻性和深邃的發展智慧,對衢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今天看來依然非常深刻。
採訪組:衢州是如何根據習近平同志的要求,明確城市定位、發展特色經濟的?
厲志海:習書記在衢州時講過一句話:“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衢州必然是我省經濟向中西部鄰省拓展的一個橋頭堡。”衢州恰好處於閩浙贛皖四省交界處,可以輻射閩贛皖三個省。根據習書記指示,我們將衢州定位為邊界中心城市,發揮集聚輻射作用,通過衢州的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習書記對衢州市當時提出的“工業立市、借力發展、特色競爭”發展戰略給予充分肯定。衢州當時農業基礎相對比較好,是一個農業大市,是“白鵝之鄉”“胡柚之鄉”,很多農產品都是全國名牌產品,我們就把重點放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上,實施“名牌戰略”,爭取山窩裡飛出更多“金鳳凰”。工業立市,就是要加快特色工業、綠色工業的發展,強化工業支撐,壯大經濟實力。因此,我們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扶持優勢產品,培育優勢企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傾斜,取得了明顯成效。借力發展就是加大開放力度,引進外資,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特色競爭,就是利用衢州自身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來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特色經濟,包括特色城市,不搞同質競爭。習書記提出,城市不在大,在於精、在於特,衢州要做“小、精、特”的城市,要把發展城市當成栽種盆景,精細雕刻、培育。根據習書記的指示,衢州在綠化環境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城市綠化,建設綠色城市、生態城市。衢州還大力推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淘汰落后產業,整治高污染企業。以前我們衢江區有一個石化園區,每年能創造兩個億左右的稅利,但是污染嚴重,我們下決心全部關停整治。當時習書記也去看了,對我們這種“壯士斷腕”的做法十分肯定。我們還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發展生態游、文化游、農家樂,把點連成線,線連成網,旅游景點像一顆顆珍珠一樣串了起來。我們當時搞農家樂是全省比較早的,省內和鄰省都有好多人來旅游,享受綠水青山,吃農家菜,這成為衢州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採訪組:您剛才談到,浙江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在您看來,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期間是怎樣統籌全省區域發展的?
厲志海:統籌區域發展,是習書記在浙江的一大創新和工作重點。他提出三個工程,一是“山海協作工程”,二是“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三是“百億幫扶工程”。這三大工程成為當時浙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加快浙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的重要措施。因為這樣一來,既能促進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協同發展,也能推動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當時,衢州主要和杭州市結對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杭州與衢州進行整體協作、對口合作,寧波市與衢州合作建設山海協作產業園,將一些產業項目轉移到衢州落地,幫助衢州提升造血能力。而杭州、寧波也通過與衢州的合作,運用衢州豐富的勞動資源、土地資源,尤其是丘陵資源,來承接他們產業轉移的項目,同時也替杭州、寧波節約了空間、降低了勞動力成本。這種協作是互惠互利、可持續的,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山海協作工程”每年都要在地市一級召開座談會,交流相互之間合作情況,習書記都是親自主持並講話。2003年的座談會就是在衢州召開的,習書記充分肯定了“山海協作工程”取得的成績,也對下一步發展提出了要求。
“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就是從2003年到2007年,對原“百鄉扶貧攻堅計劃”的96個鄉鎮和農民人均收入較低的115個欠發達鄉鎮進行重點扶持。這些鄉鎮都是交通不太便捷、經濟相對落后、農民人均收入低的地方。通過開展這個工程,主要是推進農民下山異地脫貧,把不適宜居住在高山的農民搬下來,搬到中心村、中心鎮來安家,有的地方還給他們一定的土地﹔同時擴大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異地脫貧致富。如果農民在山上種植茶葉、果樹等,政府給予貸款和專項資金支持,鼓勵他們充分用好山地資源。習書記在衢州時反復強調,欠發達地區奔小康要講求實效、標本兼治。這些手段在現在來看就是精准扶貧,扶到“點子”上,這樣才能實現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百億幫扶工程”,主要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改善區域的投資環境和老百姓生活環境。主要包括通村公路、高速公路、水電站等對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欠發達地區下山脫貧致富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這對加快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習書記不僅提出了三大工程,還特別強調要把這些作為各級黨政“一把手”工程,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他非常具體地指出,“山海協作工程”要狠抓項目簽約准備、已簽項目履約和資金到位,“百億幫扶工程”要確保有序推進、如期實現,搞得好的要及時跟上去,不行的要及時撤下來,不能把“民心工程”辦成“民怨工程”。這些思想,都充分體現了習書記在浙江倡導的“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發展思想,尤其是關系百姓民生的,都必須落在一個“實”字上。
採訪組:您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的“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是怎樣理解的?
厲志海:習書記當年提出“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激發了浙江人民開拓進取的精神,體現了浙江務實的作風,為全國樹立起發展的樣本。從思想的角度來講,習書記強調讓我們不要滿足於現狀,浙江是一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經濟社會發展理應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作貢獻、作示范。習書記把浙江發展定位為全國發展的先行典范,更能夠推動浙江高水平發展,激發干部群眾創新創業的熱情。因為浙江要走在前列,必須要開拓進取,不滿足於現狀,不滿足於一般的發展,必須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標,用更大的力度來推動發展。而干在實處,更加強調浙江實干的作風,這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內涵。這八個字給浙江整個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浙江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浙江調研視察,臨走前又對我們說,要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這又進一步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勇做“弄潮兒”,充分體現了他對浙江的深厚情感和殷殷期望。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期間對信訪工作很關注,請您談談衢州這方面的情況。
厲志海:習書記在浙江時提出,信訪工作要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他說,信訪工作不是好不好看、面子不面子的問題,而是關系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大問題。因此,一定要抓好基層基礎工作,群眾的訴求要認真聽取,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不能以小釀大,最后鬧得不可收拾。特別是要落實信訪責任制,“軍中無戲言”,簽了責任狀就要切實負起責任。
他每年都要到一個地市親自下訪一次,以上率下,身體力行地為我們作出示范。他搞下訪很有特色,絕不是裝樣子、擺架子,更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種提前准備好“演”出來的。他提出了四個具體要求:一是要提前廣播,在電視上滾動播出領導下訪的消息,對老百姓公示,讓大家知道下訪的時間、地點,方便有需要的群眾過來反映問題。二是接訪不限制數量,老百姓想來就來,絕對不會因為來晚了、人數多了就不接待。三是各級領導班子集體下訪,習書記和我們市委領導班子都去接訪群眾。四是事事有回音。接訪完不是不了了之,而是都要給群眾一一回應,不搞形式主義。
2006年8月15日,習書記到衢州開展下訪工作,場地安排在衢江區工貿職校,接訪的領導按不同領域分成二三十個組,在不同的教室裡等待來訪群眾,群眾分門別類地到教室登記、反映問題。習書記見到有人來了,他就問:你想反映什麼情況?有什麼要求?他事先不知道群眾要反映的事是什麼,聽完之后就坦率地回應,包括訴求合不合理,怎麼來解決,誰來解決等等,當場就明確了接手信訪問題的責任單位或部門,從來不用“研究研究”“回頭再說”敷衍過去。
那天下訪結束后,習書記主持召開信訪工作座談會,提出很多開展信訪工作的具體要求,其中有一句話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通過信訪工作,我們每解決群眾的一個訴求,社會和諧的因子就會增加一分。所以要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做到‘莫以善小而不為’。”
在習書記帶動下,浙江的下訪工作形成了機制,在群眾中反響很好。我們開門搞下訪,真心真意接待群眾,群眾也講規矩、講紀律,從沒有人在接訪現場鬧事。這充分體現出,心中裝著群眾的人,群眾心裡也裝著他。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調研過程中,給大家留下怎樣的印象?
厲志海:習書記每次到衢州來,都要下去調研,給我留下幾點深刻印象。
一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習書記講過,要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他提出的很多戰略,都不是站在一個區域或一個階段提出的,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更大的范圍、更長遠的角度提出來的,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眼光。舉個例子。他在浙江時,每年都要帶我們出去考察別的省市,每次都要會見當地的浙商,勉勵浙商要在當地好好發展,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政策,作出更大貢獻。到一些中西部省市,還要親自主持召開簽約大會,每次都能簽好幾百個項目。我們當時有些不理解,人家都是招商引資,把資本項目引進來,怎麼還鼓勵浙商走出去呢?習書記給我們講了一個“地瓜經濟”理論。他說,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葉子雖然都在外面,但塊莖始終在根基的位置。浙江的民營資本大可以走出去,在異地吸收營養,既有利於當地,還可以再回來反哺浙江。他的這個考慮,既是從全國角度出發的大格局、大思路,也深刻講清楚了浙商向外發展對浙江本身的意義,令人耳目一新,深深為之折服。
二是實事求是。習書記不僅講話很接地氣,在考慮問題、提出要求時也都非常務實,絕不說大話空話,絕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衢州是欠發達地區,習書記就針對衢州交通便利、生態良好的實際為衢州發展指明方向。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浙江來視察調研時就講過,“八八戰略”絕不是他一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是經過長時間調研,根據浙江的優勢條件提出來的。
三是調研細致深入。習書記調研從來不是走馬觀花,他不僅聽下面領導匯報,也不僅是到村裡去走走看看,還喜歡到企業、農戶家裡去深入考察調研,和群眾聊天拉家常。如果當地干部在匯報中有不實情況,他發現后會當場指出並進行批評。
四是親切謙和,充滿為民情懷。習書記和老百姓談話仿佛拉家常一樣,從不講什麼“高大上”的話,絲毫沒有省委書記的架子。有的領導干部不懂得怎麼和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覺得“假”,而習書記卻能讓群眾覺得親切,就像一家人一樣。2004年10月,他到江山市鳳林鎮白沙村調研,這是一個下山脫貧移民村,習書記走訪了好幾戶人家。他走進農民丁增和家,與老丁拉家常,參觀家庭布置,發現除堂屋的一大排紅對聯反映著農家特征以外,其他布置與城裡人沒有兩樣。習書記就問:“大家都有這樣的房子嗎?”老丁回答:“都有,人均近百個平方吶!”其他百姓也爭先恐后地發言,講搬遷以后自己家裡的新變化。了解到這些,習書記深有感觸地和我們這些隨行的同志說:“白沙村通過下山移民發生了很大變化,所接觸到的群眾很朴實,又很向上,這既有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也有對創造美好生活的自信。現在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富起來了,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老百姓生活仍然比較艱苦,我們要一門心思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推動更多這樣的新農村崛起,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回想起來,習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先后8次到衢州調研考察。可以說,我們衢州一路的發展歷程,都深深印刻著習書記高瞻遠矚、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也深深印刻著他對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進程的關心與牽挂。特別是他提出的欠發達地區要跨越式發展的思想,對於許多和衢州同樣面臨趕超壓力和發展困境的地市來說,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習書記倡導的這種“開拓創新、不甘人后、勇立潮頭”的精神,也是浙江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將激勵我們堅持不懈地奮斗下去。
相關專題 |
· 《習近平在浙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