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7日16: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一兩年來,各地堅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手抓”,探索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行銜接,已實現初步關聯互動,但距離形成高質量、高層次的融合發展和良性銜接還有改進空間。如體制機制銜接不暢,導致項目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產業發展升級困難,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內生動力激發不夠,“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為此,建議:
1.接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過渡完善扶貧政策。繼續做好幫扶包聯工作,鞏固脫貧成果。密切關注貧困邊緣群體,聚焦因病、因災、因學等致貧返貧問題,靶向施策、全力幫扶。精准落實兜底保障、社會救助政策,守好脫貧攻堅“最后一道防線”。有序將扶貧政策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治理的常規性、普惠性社會保障措施,將福利性政策轉變為提升鄉村能力、支持改善民生的發展性政策。
全力補齊“三農”工作短板。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幼兒教育、養老機構建設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農村居民醫療、養老等社保水平。將五級書記抓扶貧、建設鄉村扶貧工作站等做法接續用於鄉村振興,持續增強農村工作力度。扭住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線,構建城鄉環衛一體化和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全面建成生態宜居新農村。積極促進鄉村中心集鎮建設,完善各項支持農村發展的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關鍵作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繼續配好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強化鄉村基層組織的扶貧濟困監測、幫扶、帶動、互助功能。落實基層自治制度,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理事會建設,保障村民自治權利。推進基層法治和村務公開,落實村民民主監督權利,提升鄉村現代化治理能力。
健全村集體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及集體土地流轉等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明確村集體法人、管理人員等的收益分配方法,有效整合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發展產業。整合涉農相關資金,從更高層面設立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為村集體產業興旺持續“供血”。優選特色項目村庄和經濟薄弱村庄實行重點扶持、滾動扶持。鼓勵土地經營權入股,注重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村兩委+農戶”等組織經營模式。
3.調整完善產業幫扶政策,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升級。完善產業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將產業經營主體的聯貧、帶貧、益貧能力作為重要評價因素與獎補挂鉤,既帶動一批村民發展產業致富,也扶持壯大地方主導產業,推動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有機銜接,進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推動全域鄉村振興。通過政策獎補加快優化提升產業扶貧項目,提升特色產業的規模化、標准化、綠色化水平,引導運用農業、生物、醫療等技術“做透產品”,提升鄉村產業的深加工能力。
及時開展扶貧產業發展資金績效評價,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等定期進行全面審視和評估,提前做好產業發展預判。健全風險分擔機制,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和特色農業險種,將部分財政扶貧資金和農業直補資金轉為對貧困群眾的保險保費補貼。
4.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發展內生動力。鼓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流轉,豐富集體承包地“三權分置”的實現形式,盤活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突破口,盤活鄉村建設用地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和聯合經營。
持續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擴大農村中、高等職業教育和涉農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結合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等活動,以農業項目集聚經營管理人才,靈活引進科技人才,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改善鄉村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扶志”和“扶智”共同為農村人口“賦能”,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相關專題 |
· 2021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