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澤曦
2021年02月2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尼克鬆說,訪問中國那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那的確是改變世界的一周。”傅立民接受採訪時如是感嘆。
1972年2月,傅立民作為美方首席翻譯,陪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見証了美中關系正常化的歷史性時刻。
時至今日,傅立民對那次訪問的細節記憶猶新。據他回憶,尼克鬆政府當時對訪華之行格外重視,早在1971年秋末就著手准備工作,傅立民本人撰寫的相關簡報就達47份。在出訪准備的最后階段,傅立民還被要求為尼克鬆夫人撰寫一整部參考書,提供關於中國地理、歷史、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信息。傅立民回憶稱,尼克鬆訪華震驚了世界,在美國國內也得到了民眾的普遍支持。
那次訪華,讓傅立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共產黨人。他認為,從那次訪問起,美中之間不斷擴大的人文交流,給兩個國家都帶來了巨大益處。“尼克鬆訪華前,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較淺,非常不准確。”他說,美國民眾突然有機會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而且這個中國和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樣。“從此,我們兩國開啟了一段相互了解的歷史。”
尼克鬆結束訪問之際,兩國發表《上海公報》。這份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件寫道:“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採訪中,傅立民直言,今天美中處理彼此關系時,也應回歸《上海公報》所確立的這一原則,“我們當時就認識到,我們有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但這不應阻止我們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
傅立民說,上世紀60年代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他就已經意識到,當時美中間的那種隔絕狀態終究會被打破。因此,他選擇成為一名外交官,希望能親身參與兩國重新接觸的歷史進程。“迄今,我和中國打交道已超過50年。50多年來,我看到中國的變化,看到了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希望中國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傅立民看來,《上海公報》生動體現了外交工作的要義——求同存異。“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美中關系發展是基於共同的利益。”他表示,美中兩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不同,但雙方仍舊可以相互學習。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5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