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4日1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實施種業新政以來,我國種業科技創新有了較大進步,農業生產用種基本有保障。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但也應當看到,我國除水稻外的糧食作物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少數蔬菜和果樹品種還不能很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尤其是一些適宜設施栽培、加工專用的蔬菜品種仍需要進口,我國優質種業資源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
制約種源的“卡脖子”問題,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擁有的種質資源不少,但在優異基因資源的精准鑒定和發掘創新方面投入不夠,導致種質創新的原創性技術不多、鑒定技術落后、鑒定平台缺乏。二是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不少,但育成品種遺傳基礎狹窄,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推廣面積大、優質、高產、抗病兼顧的突破性品種並不多。三是“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不少,但商業化育種體系健全的龍頭企業不多,具備與國際種業寡頭抗衡的民族種業不多,企業品種創新的總體實力仍然不強。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優異基因資源的發掘創新。系統布局全國各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中期庫和短期庫建設,補足短板,並同步建立種質資源的基因型與表型數據庫,創建種質資源管理與共享平台﹔建設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的高通量、規模化、智能化表型和基因型鑒定平台,開展優異基因資源規模化高效鑒定技術研究,發掘一批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根據各類作物產業發展需求,定向改良和創制一批優質、高產、抗逆、環境友好的優異新種質。
二是加強與常規育種技術相銜接的生物育種新技術研究。加強對雜種優勢利用、定向生物誘變、高通量育種芯片、高效基因分型、高精度全基因組選擇、高效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關鍵新技術研究,明確雜種優勢形成、產量、品質與抗逆等重要性狀協同調控機理、代謝調控網絡及生物合成機制,重點突破我國生物育種原創性成果不足、重要基因缺乏等技術瓶頸,構筑農作物精准設計的遺傳育種理論體系,為國家種業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加強優質高產多抗廣適重大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圍繞新時期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加快培育優質高產多抗、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廣適性強、適宜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重大農作物新品種。重點培育高品質優良食味水稻、優質綠色超級稻、抗除草劑水稻、優質節水稻麥、優質專用小麥、抗赤霉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劑大豆等重大新品種。
四是加強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培育。全力打造2-3個國家級種業航母,提高我國種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遴選幾個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之盡快成為我國種業創新的戰略核心力量。同時要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種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相關專題 |
· 2021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