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用心用情守護“家人們”的健康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海島女兒”王錦萍

2021年02月14日09:5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心用情守護“家人們”的健康

【道德模范光明禮贊】

上午9點多,福建省福清市城頭鎮吉釣島碼頭,呼嘯的海風有些刺骨。全國道德模范、吉釣島醫生王錦萍挑起渡輪剛剛送過來的藥品上路了。海島路陡,近百斤的擔子壓在這位年近58歲的女村醫肩頭,令她走得有些吃力。臨近春節,王錦萍怕海上交通受影響,這次多進了些藥品。

一路踩著石梯,再爬上一個陡坡,就到了王錦萍的家。一棟二層的石頭房子,一樓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擺著一張木桌、幾把椅子以及裝滿藥品的玻璃櫃,旁邊放著一張窄窄的小床,這也是她的診所。

剛在診所卸下擔子,正要整理藥品時,王錦萍的手機響了,島上80多歲的獨居老人林奶奶在電話中說她頭暈,想到衛生所來檢查。“您行動不便,在家等著吧,我現在就上您家去。”放下電話,王錦萍背上藥箱就出了門。

查看了老人的情況后,王錦萍叮囑她要按時吃降壓藥,並把下周的藥品交給她。怕老人視力不好看不清,王錦萍在藥盒上畫下了一道道豎杠橫杠:“盒上畫這樣一豎一橫,就是每天吃一次,每次吃一粒﹔像這樣畫三豎三橫的,就是每天吃三次,每次吃三粒。”

吉釣島地處福建福清、長樂、平潭三地交界,面積僅0.74平方公裡。島上沒有橋梁與大陸相連,島內居民進出全靠渡船。天氣惡劣時,風急浪大,渡船隻能停運。當地人說,住在這樣的小島上,最怕生病。王錦萍是島上唯一的醫生,已經在這裡堅守了35年。島上老人多,他們都把王錦萍當作自己的女兒。而這位“海島女兒”,也用35年的堅持,用心用情守護著“家人們”的健康。

島上終於有了一名常駐醫生

王錦萍是土生土長的吉釣島人,從小目睹村民們種種生活不便,特別是就醫方面的困難。她告訴記者:“小時候,有一次我妹妹發高燒,當時島上沒有醫生,是鄰居開船送我妹妹到鎮上醫院看病。當時自己就覺得,這裡要是有醫生就好了。”

1986年,王錦萍從當時的福清衛生學校畢業,作為20世紀80年代的中專生,王錦萍本可以選擇在城鎮醫院工作。但她還是遵從自己的初心,選擇回到這個隻有1000多人的小島,到衛生所工作,成為島上唯一的村醫。從此,吉釣島上終於有了一名常駐醫生,大家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生病時隻能坐船出島求醫了。

那時吉釣島的條件十分艱苦,島上沒有通電,遇到晚上出診,王錦萍就打著手電筒趕路,看診都是在煤油燈、蠟燭的微光下進行。

王錦萍遇到的困難,還不止這些。最初,診所房子是租的,后來房東因家裡需要,把房子收回了。無奈之下,王錦萍隻好把衛生所搬回了家。“那時我們一家住在樓上,樓下是診所。晚上經常有夜診,人家過來敲門,我全家人都醒了。”

衛生所隻有王錦萍一個人,除了看病,其他事情也要她自己打理,比如取藥。醫藥公司隻負責將王錦萍訂購的藥品送上船,到達吉釣島后,她需要用扁擔把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藥品挑回衛生所。以前吉釣島沒有碼頭,退潮時,船無法靠岸,王錦萍就挽起褲腿,蹚著水到船上拿藥。冬天海水寒冷刺骨,王錦萍因此落下了風濕的毛病。

“隻要我能邁開腿,就要出現在患者面前”

作為島上唯一的醫生,王錦萍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疾病,內科、外科都要看,創傷性的縫合也是她親自上手。回到吉釣島后不久,她發現島上孕婦分娩有困難,就專門離島進修學習,開始為島上產婦們接生。“第一次幫人家接生很緊張,醫院接生有很多醫護人員,島上隻有我一個,我就自己給自己加油。”王錦萍說。

從中專畢業回到島上,到2001年國家叫停家庭接生,十多年的時間,王錦萍在島上共迎接了200多個新生兒,無一出現問題。

這些年來,王錦萍精心照料村民健康,上門服務從來不收出診費。30多年來,對島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王錦萍都了然於心。村民也把王錦萍當作最信賴的人,不論是傷風感冒,還是頭疼腳痛,隻要一個電話,王錦萍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如果遇到危重病人需要送到鎮上或城區醫院,她也總是跟隨過去,她說這樣可以在路上隨時搶救病人。

30多年來,王錦萍靠著一個藥箱和一雙腳,走遍了海島的每個角落,她的藥箱也成了“海島120”。

有一年冬天,王錦萍在出診的路上摔傷了腿,就在她腿傷未痊愈之際,70多歲的陳月仙老人生病了。得知消息,王錦萍在半夜裡頂著呼嘯的海風,一瘸一拐前往她家,為老人輸液治療,讓老人感動落淚。隨后連續幾天,王錦萍忍著疼痛堅持到病人家裡治療。“這是醫生的天職,隻要能邁開腳步,我就會出現在患者面前。”王錦萍說。

“‘二姐’就像我家的親閨女”

一直以來,吉釣島的村民們都有一個念頭,不以討海為生,才算過上好日子。在王錦萍回到海島這些年,年輕人慢慢離開這裡,留下來的大都是老人。王錦萍告訴記者:“如今島上有400多位村民,一半以上是老人,還有許多是獨居高齡老人。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到他們家裡去看看,給他們檢查下身體,看看他們有什麼需要。”

林道康老人今年84歲,患有多種慢性病,他是王錦萍平日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今年春節臨近,王錦萍照例到老人家中,給他測量血壓,並帶去老人日常服用的藥品。林道康老人行動不便,他的床頭有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一些重要內容。在筆記本扉頁,老人記下了最重要的幾個電話號碼,一個是他女兒的,一個是他孫子的,還有一個就是王錦萍的。

島上不少老人都和林道康一樣,把王錦萍的電話號碼寫在最顯眼的位置,遇上什麼緊急狀況,兒女可能不在身邊,但王錦萍永遠都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在他們眼中,王錦萍早已不僅僅是他們的醫生,而更像是他們的女兒。

稱呼很能夠反映出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特別是在含蓄內斂的島民中間。吉釣島上的村民不叫王錦萍為王醫生,而是親切地稱呼她為“二姐”,因為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二姐’就像我家親閨女,碰上身體不舒服或是家裡有事,一個電話准到。”林道康老人這樣說。在島上,老大媽平日裡家中有好吃的,總不忘拿一些到“二姐”家﹔村裡的老大爺沒事就喜歡在衛生所門前轉轉﹔自己在外打工、父母還留在島上的人常常會給“二姐”打電話,拜托她去家裡看看……王錦萍成了大家貼心的“二姐”。

現在,王錦萍睡覺都要把手機放在床頭,並把音量開到最大,就怕聽不到電話鈴聲。她說,作為島上唯一的醫生,必須有求必應,隨叫隨到。

“看到診所開著門,我們才能睡踏實”

長年堅守在孤島上,王錦萍覺得最愧對的就是家人。1993年,王錦萍的母親和弟弟妹妹都離開海島,去了福清市的海口鎮,王錦萍選擇了留下﹔1994年,王錦萍的大兒子離開吉釣島進城讀書。按照當地習慣,孩子離島進城讀書都要媽媽一同進城陪讀。但王錦萍舍不得離開海島,還是選擇留下。

2002年,王錦萍的小兒子也要離島進城讀書,由於一直覺得虧欠孩子們,這一次,王錦萍下決心離開吉釣島,陪小兒子進城讀書。她把這個想法透露給來看病的老人,老人說:“你離開了,我們島上就沒有醫生了。我們老人要是生病了,該怎麼辦呀!”聽了這話,王錦萍眼淚都流下來。她打消了離島的念頭,為兒子辦理了寄宿。

王錦萍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小兒子離島后,一大家子隻剩王錦萍一人還生活在島上。每次家人勸她離島回家團聚,她就說:“島上隻有我一個醫生,我要是離開,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小病就可能拖成大病。”每逢佳節,她隻能拿起電話打給家人,聽聽他們的聲音以解思念之情。

如今,島上的老人們都愛到診所來逛逛,在門口晒晒太陽聊聊天。老人們說:“我就是看看‘二姐’在不在家。看到診所開著門,我們才能睡踏實。”

這些年來,王錦萍的診所每天清晨5點開門,直至晚上9點才關門。遇到有人打電話求診,她再晚也會趕過去。如果不是出長差,就算離島開會或培訓,她也總是把診室的門開著,為的就是告訴老人們,自己很快就會回來。王錦萍告訴記者,自己很少出去旅游。“出去了也記挂島上的老人,還不如不去。”

1963年出生的王錦萍今年已接近58歲了。她201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繼續留在吉釣島為大家看病。2019年,“海島女兒”王錦萍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前一段時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義無反顧,牢牢守護全島村民生命防護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醫者仁心。2020年被評為全國最美醫生。

“去年疫情鬧得凶的時候,我在家很害怕,‘二姐’經常來看我,幫我檢查身體。每次一看到她,我就安心了。”95歲的王雪梅老人對記者說,十幾年前的一個晚上,自己突然發病、高燒不退,家人隻好給王錦萍打電話,還在鎮上培訓的王錦萍連夜坐船趕回海島,救回了她一命。“‘二姐’就是我們這裡的‘健康守護神’。”

春節快到了,王錦萍的家人盼著她回福清市區團聚。“今年還是要留在島上過年。沒辦法,還是不放心島上的老人。”王錦萍說道。

(本報記者 高建進)

(責編:閆妍、鄧志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