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分享沙漠化和鹽鹼地治理經驗,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環保合作

為咸海生態修復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謝亞宏

2021年01月31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烏茲別克斯坦穆伊納克基地的鹽鹼低產田生產力提升示范地裡,中方人員與烏方人員進行交流。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圖

烏茲別克斯坦小鎮穆伊納克曾是咸海上的重要港口,也是該國有名的“魚米之鄉”。如今這裡卻是漫天黃沙的戈壁地帶,幾乎無魚可捕,小鎮上的居民紛紛外出謀生,而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卻在此扎根。他們與烏方科學家一道,攜手為咸海流域的生態修復工作貢獻力量。

“當看到沙漠中綠意盎然的景象時,頓時感到咸海有希望了”

咸海曾是中亞第二大咸水湖,被譽為荒漠中的“綠色明珠”。這裡曾是當地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注入咸海的兩大河流河水大量用於發電,導致咸海水位下降,鹽度增高。面積從約6.8萬平方公裡萎縮到約3000平方公裡,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咸海鹽水蒸發,每年有超過7500萬噸蒸發的鹽塵進入空氣,並在大風作用下發生“鹽塵暴”,污染農田並嚴重影響居民健康。

2006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將咸海問題稱為“20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993年,中亞五國設立了咸海問題國際委員會、拯救咸海基金和直屬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府的咸海國際創新中心,尋找綜合治理咸海流域鹽鹼化和沙漠化的良方。2017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考察咸海,呼吁共同努力解決咸海危機。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專業從事沙漠化和鹽鹼化土地的治理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們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這類植物在重度鹽鹼地吸收土地裡的鹽分,可促進鹽鹼地植被生長,減輕土地鹽鹼化。

2018年9月,烏茲別克斯坦創新發展部主動致信新疆生地所,希望中方協助烏方進行咸海生態治理。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組團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就參與咸海生態修復工作達成共識。

回憶起合作之初的情形,咸海國際創新中心主任梅爾扎穆拉托夫至今十分感慨:“當時,我們參觀了新疆的沙漠植物園,當看到沙漠中綠意盎然的景象時,頓時感到咸海有希望了。回國后,我們馬上向政府做了匯報:我們找到了能夠幫助解決咸海沙漠化問題的專家!”

“我們既然來了,就要把硬骨頭啃下來”

在參與咸海生態治理的國家中,中國負責的項目是其中最難的一個。新疆生地所對地觀測與系統模擬研究室主任包安明介紹,中烏合作項目位於土壤鹽鹼化嚴重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都是生態修復的硬骨頭”,“但我們既然來了,就要把硬骨頭啃下來”。

面對艱巨任務,新疆生地所在咸海流域布設了一個由80個氣象和水質自動觀測點組成的監測網絡,對當地的地下水、徑流量、氣象、水質和生態指標進行監測,為流域水資源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對水文地質等條件考察后,中方開始著手進行生態修復試驗。在穆伊納克建設的鹽漬土地植被恢復試驗區基地,是這一階段的重點工程。新疆生地所高級工程師趙振勇介紹說,基地面積超過100畝,種植的作物包括肉蓯蓉、沙棘等經濟作物和種植飼料,共20多種,既有中國常見的耐旱耐鹽品種,也有在當地採集的品種。“通過這個基地的試驗,我們得以篩選並繁育適宜當地種植的苗木和種子,希望充分發揮作物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居民增收。”目前,已篩選出的3至5種耐鹽耐鹼植物在重度鹽鹼地和咸水灌溉下長勢喜人,給咸海生態修復與治理帶來希望。

綜合各項研究成果,新疆生地所提出了在干涸的咸海湖底恢復植被、在咸海外圍農區發展鹽土農業的治理模式,並根據自然條件和鹽鹼化程度劃分了不同區域。據此,新疆生地所與烏科學院植物所合作制定了咸海治理方案,於2019年提交咸海國際創新中心和當地政府,獲得高度評價。

中烏對咸海沙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共識逐漸形成。2019年10月,中烏科研人員聯合發布以“中烏創新合作:咸海區域的生態恢復”為主題的《烏魯木齊宣言》,強調利用中烏及其他國家的智慧、力量和科技潛力開展區域性務實有效的合作,解決共同面臨的挑戰,為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作出貢獻,中國科學家願與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分享成果經驗,推動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環境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項目組對實施方案進行調整,定期與烏方人員遠程溝通,及時獲得當地環境和作物生長數據。為更好對項目進行指導,中方專門在與咸海地區條件較為類似的塔裡木河下游地區實施滴灌種植鹽生植物,為疫情防控期間的咸海生態治理提供經驗。

去年11月,新疆生地所與烏方聯合舉辦“咸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來自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德國、南非、美國等30多個國家以及多個國際組織的官員和專家學者共200多人以線上和線下方式參加會議。中國科學家在會上提出“綠色咸海”概念,並參與發起了《綠色咸海國際科學倡議》。新疆生地所所長張元明表示,希望通過推動“綠色咸海”建設,“維護咸海各國的生態平衡,協調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並推動國家間和區域間的實質性合作”。

研討會上,新疆生地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研機構和大學共建的“中烏生物與土壤聯合實驗室”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揭牌。咸海國際創新中心副主任加尼耶夫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對我們的幫助是全方位的,體現在設備、技術,特別是人才培養等方面。我們非常珍惜現在的合作平台,希望在疫情結束后能開展更深入的合作,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朋友加入到拯救咸海的隊伍中來。”

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姜岩表示,“應對咸海危機事關全人類福祉。中方願同烏方繼續共同努力,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環境保護,共同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31日 03 版)

(責編:劉尤罕、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