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本報記者 孫潛彤

2021年01月29日15:33    來源:經濟日報

每年9月18日,來自各地各界的群眾就會整齊地肅立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殘歷碑廣場。聽那警鐘長鳴,聽那警報劃破天際。勿忘國恥鳴警撞鐘儀式20多年來未曾間斷。現在全國已有200多個城市在這一天組織類似的鳴警活動。

歷史不會被遺忘

是誰最先想到鳴響方式?那是1995年,退休老工人郝鬆青給沈陽市人民建議辦公室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希望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鳴響防空警報,提醒人們不能忘記國恥。沈陽市當即採納了老人的建議。

今天,昔人已去。翻開博物館12年前的採訪本,老人痛心的樣子躍然紙上——

“我在沈陽生活了一輩子,14年的亡國奴滋味永遠忘不了。”

“小時候到學校得學日語,每天得面向東方向日本天皇的方向鞠躬。”

“吃頓大米飯都會被當經濟犯抓起來,屈辱啊,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郝鬆青生前總不忘來看看走走的地方就是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這裡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現在年接待觀眾達百萬人次。

抗戰勝利是信念的勝利

“進入展廳就感覺到心情很沉重。”來自農行立山支行的參觀者胡新慶說,從豐富的史料証據看,早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對侵略中國就蓄謀已久。然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大好河山很快淪陷敵手,數千萬同胞墜入暗夜。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難書,印象最深刻的是從撫順萬人坑運過來的幾十具尸骨,頭骨上的槍眼清晰可見。

隨著抗日活動史料的展開,展館的步道也開始逐漸明亮起來。胡新慶的心裡也跟著亮堂起來,越看越堅定。他說:“是中國共產黨堅定地舉起來聯合抗日的旗幟。從義勇軍、游擊隊到東北抗日聯軍,14年的浴血奮戰,多少壯烈犧牲,多少頑強作戰,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偉大勝利。”

“九蹈死地其猶未悔,這是信仰的力量。”“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究部負責人高建認為,抗戰的勝利是團結的勝利,是信念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貫穿14年抗戰始終。在國民黨當局執行不抵抗政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事實上成為抗戰的首倡者、組織者和主導者。正如1945年3月18日日本東京《同盟世界周刊》所寫:“根據我們的見解,真正的抗日勢力,始終一貫的是中國共產黨。”

觸摸到信仰的力量

在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不少觀眾圍著講解員沈珞宜聽她講述“滿洲特科”的故事。

“滿洲特科”當時是中共中央的情報部門,在奉天紡紗廠、奉天兵工廠等處都有基層黨組織秘密活動。在“九一八”事變前夕,正是滿鐵奉天驛(今天沈陽火車站)的搬運工人,多次向黨組織匯報了他們發現的日軍軍事機密。

“滿洲特科”洞察到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蛛絲馬跡,特別是他們用棺材裝著零件,用雨布蓋著從日本偷偷運來兩門240毫米口徑的大炮。這些秘密舉動都沒有躲過“滿洲特科”的眼睛。中共滿洲省委通過分析這些情報,特別是日本在奉天驛這樣頻繁的軍事調動,得出了近期日本可能發動大的軍事行動的結論。

“九一八”之夜,日軍正是用這兩門大炮轟擊了東北軍北大營。這也証明了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是經過精心准備、策劃的,無論怎樣編織謊言也賴不掉。

揭露日軍侵略圖謀、號召民眾武裝抗戰的“9·19宣言”,經中共滿洲省委緊急會議定稿后,立即刻蠟紙、印刷,並通過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學生在街頭散發出去。宣言在9月19日下午就貼在沈陽城各處。

“被捕、犧牲,隨時都在發生。”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劉秀華說,中共滿洲省委先后有6位書記被捕入獄,楊靖宇、趙尚志等軍委書記都在后來的抗日戰斗中犧牲。在東北十余年的艱苦抗戰中,大批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黨的忠誠戰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為國家紓難,為民族解放,‘我何惜此頭’,從一封封英雄的書信中就能觸摸到信仰的力量。”劉秀華認為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志氣、勇氣和元氣。

(責編:郝萍、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