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15: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什麼29歲的她會抱定個人“向死之心”去為更多大眾爭取“活的生機”?
究竟什麼樣的價值光芒指引她從容又義無反顧?
為什麼她就不能像今天的我們在大學綠蔭下對自己放縱一些、享受一些,“好”哪怕那麼一點點?
……
在2020年江姐誕辰100周年之際,四川大學精心打造了一部名為《待放》的話劇,反映江姐在川大求學、生活、戰斗和成長的經歷。從採訪到寫作到排練再到首演的19個月期間,編劇兼導演、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賈立強反復和劇組的師生們討論各自對江姐的認知。
“這些都是誠實的疑慮。”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賈立強說,“正是帶著這些疑慮,師生們投入排練中。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沿著江姐的青春軌跡重走一遍的跋涉過程。”
江姐原名江竹筠,是中共地下組織的成員,1948年6月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11月14日,江姐犧牲於歌樂山電台嵐埡刑場,年僅29歲。
江姐是川大校友。1944年,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化名江志煒進入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1946年8月,江竹筠辦理休學手續,中斷了在川大的學業。
對這段歷史,過去一些川大學生並不知曉。不過近年來,隨著學校在史料方面的挖掘和對英烈精神的傳播,有關江姐的動態多次成為校園的熱點話題。其中一次是話劇《待放》的上演,還有一次是更早前的有關江姐在川大讀書期間史料的發現。
2018年11月,四川大學最新發現了4件江姐在校期間的實物檔案——《轉系名冊》《領取困難補助名冊》、《學生休學名冊》,以及在華西醫院做生產和絕育手術的《手術記錄》。
1945年,江姐與共產黨員彭詠梧結婚。1946年4月,江姐在華西醫院生下了兒子彭雲。由於難產,丈夫又不在身邊,她決定同時進行剖宮產和絕育手術。那份珍貴的手術記錄同時也記載了這位女革命者堅強、果斷的一面。
這些珍貴史料后來在川大舉辦的“錦江紅梅傲雪開——四川大學校友江竹筠紀念展”上公開展出,引發了輿論的關注。許多川大學生也因此了解到這位英烈是校友。
川大還在望江校區東門附近的原國立四川大學女生院,也就是當年江姐在川大期間居住和生活過的地方,建成了江姐紀念館,並復原了江姐曾經的宿舍。
江姐是犧牲在歌樂山、渣滓洞的300多名紅岩烈士之一。因為小說《紅岩》的發行,紅岩英烈的事跡廣為人知,特別是他們在獄中斗爭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賈立強說,以江姐為代表的紅岩英烈,在重慶解放前夜犧牲,是他們走向精神涅槃的“綻放”。也正因如此,川大把這部反映江姐大學學習生活的話劇定名為《待放》。“是她在人生沖頂之前的最后一程積澱,是蓄勢含苞、在‘綻放’之前的‘待放’”。
不過,賈立強清楚,今天的青年師生對於70年前的這段歷史,對紅岩英烈的認知多少是裏附在概念中的,對人物形象的了解是模糊的,對江姐精神亦感到空泛,大家也在討論中道出各式各樣的不理解。
怎樣更好地理解時代精神、把握人物品格?劇組的師生查閱史料,反復討論,並在排練中不斷體會,貼近了解。
賈立強說,在這個過程中,江姐的形象變得清晰,價值顯影變得真切,她的追求和踐行也讓我們感動、崇敬,最終變成對我們師生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透徹洗滌。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表演系2017級學生邱海倫原本是劇中江姐的扮演者,但是因為簽約拍攝其他電影,未能趕上。電影殺青后,她當晚就返校,馬上投入到話劇的排練中,一個人演了7個龍套。
“雖然是龍套,但也是很重要的角色。”邱海倫說,作為川大學子,自己應該為傳承江姐精神做點什麼。
邱海倫坦言,幾乎每一次演出,自己都會流淚。“江姐面對選擇時的堅定,把國家的事當自己的事,這些都感動了我”。
2020年9月30日,這部話劇在現代化的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成都多所高校的師生前往觀看。劇中一個會受傷、會猶豫、會憤怒還會為了成績苦惱的年輕人,讓很多年輕觀眾覺得,“江姐與當代的我們,其實並無不同”。
該劇也在戲劇界引發討論,一篇評論文章說,《待放》還原了血肉更為豐滿真實的江竹筠其人,這樣的創作不僅是求新,也是為了在新時代更能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
邱海倫說,盡管紅岩英烈的故事是70多年前的往事了,但放在今天不是沒有現實意義。“在和平時期我們也會遇到困難,比如當下正在進行的疫情阻擊戰,同樣需要有英烈的精神來激勵我們”。
劇中的江姐也曾經迷惘,但觀眾也看到她一步步堅定信仰,看到她逐漸打磨不屈的精神。“這也提醒我們今天的大學生,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選擇,而不隨波逐流。”邱海倫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相關專題 |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