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到了這裡,沒有人不流淚”

2021年01月22日15: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茅坪河河水和毛主席的諄諄教誨流入每一位革命志士的心田……”每逢假期,在井岡山的許多紅色景點,都有可能碰到11歲的余梓洋在聲情並茂地講解。

小小年紀的余梓洋是井岡山的“老”講解員了,她的母親陳平梅也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志願講解員。陳平梅的爺爺是紅軍烈士謝桂標,作為紅色后代,陳平梅花了數十年功夫“打撈”井岡山紅色歌謠和背后的故事,相繼出版兩本書籍。

余梓洋耳濡目染,從小就能把井岡山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她6歲那年還拜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原館長毛秉華為師,學講井岡山故事。毛秉華和小徒弟相差整整80歲,他鼓勵余梓洋:“井岡山的故事就要大聲講出來。”

毛秉華告訴余梓洋,講解要重視歷史的真實性,不能為了講而編造。每逢假期總是余梓洋最忙的時候,她說,按師傅教的,不背稿子,要去了解背后的故事,講述也是一種傳承。

井岡山及周邊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讓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在那裡接受革命教育滋養,系統的培訓教學至關重要。位於井岡山茨坪鎮的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就承擔了對青少年開展理想信念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任務。

基地的課程突出體驗教學、儀式教學、互動教學和情景教學,開發、打磨出“紅軍的一天”“重走朱毛挑糧小道”“引兵井岡”“三灣改編”“井岡會師”“革命后代講家風”等特色課程項目,涵蓋64個教學點和多條教學路線。

現場專題教學還原歷史場景,依托教學點本身歷史資源稟賦,設計不同的主題和側重點,講授和實踐結合。在黃洋界保衛戰舊址,教學主題為“依靠群眾求勝利”,在八角樓,課程聚焦“實事求是闖新路”。

在儀式教學中,學員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小井紅軍烈士墓,了解烈士殉難的過程和故事。有學員反饋,“到了這裡,沒有人不流淚”。

基地青年教師賈碩說,體驗教學引導學員感受紅軍的一天生活,有青年學員總結,“挑糧小道上的揮汗如雨,要勝過教科書裡的千言萬語”。

“喬林建黨”也是基地精品課程之一。寧岡縣喬林鄉黨支部是湘贛邊界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課程中,學員開展基層調查活動,模擬黨支部建立和發揮作用的過程。讓賈碩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四川一省直單位的青年干部來此培訓,課程設計為40分鐘,對方主動加到90分鐘,最終兩小時才下課。

一位帶隊領導感慨,課上,他找到了自己2008年在汶川地震現場火線入黨的感覺和初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井岡山,共青團、少先隊被紅色文化滋養,也為傳承紅色文化貢獻力量。

井岡山毛澤東紅軍學校坐落於井岡山北大門,記者走進學校,宣傳欄、樓道、路燈以紅色文化為基調,“紅一連一班,紅一連二班……”,班級命名也獨具特色。該校按月份開展唱紅歌、重走紅軍路、紅軍運動會等活動。在紅色大課間,則開展集體舞蹈“井岡山下種南瓜”、紅色廣播等節目。

“八角樓,閃燈光,不怕犧牲,前赴后繼,革命一定能勝利。”2020年12月,該校潤之中隊開展少先隊活動課,短短幾天排練,少先隊員就能生動呈現情景劇《八角樓的燈光》,在師生看來,這是長期學習積累紅色文化的結果。

在井岡山小學校園,走過小小的紅色長廊,每名少先隊員幾乎都有自己拿手的紅色故事,老紅軍曾志的曾孫女石夏嘉就講述了太奶奶的革命故事。

紅色長廊只是學校少先隊和德育工作的一小部分,長期以來,該校在學生心中打上井岡山的烙印。“會唱一首紅色歌謠,會講一個紅色故事,會背一首紅色詩詞,會做一道紅色菜肴,會介紹一個紅色景點,會表演一個紅色劇目,會參與一次紅色實踐”成為教學常態。

今年,團井岡山市委還著手打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共青團史展,呈列那段艱辛歲月中,共青團組織和團員青年的青春使命。

在青少年傳承過程中,井岡山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責編:郝萍、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