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新中國首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

九十不言老 愛樂無止境(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王玨

2021年01月13日07: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27日,鄭小瑛在廈門指揮交響詩篇《土樓回響》。
  陳美蓉攝

1951年,鄭小瑛在打大秧歌鼓。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鄭小瑛: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教育家。祖輩閩西客家人,上世紀60年代留學蘇聯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獲中國歌劇事業特別貢獻獎、文華指揮獎、“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約請鄭小瑛老師的採訪,並非一帆風順。首次接洽是在2020年歲末,這位92歲的指揮界泰斗及時發來微信:“我最近太忙,這個月在6個地方執棒8場﹔20日在國家大劇院的‘愛樂女’30年‘回閃’正在緊急安排籌劃中,實在忙不過來了,抱歉。”或許是為記者的誠意所感動,老人家答應可以去大劇院現場簡單聊聊……

“藝術家要對民族、對人民有感恩之心”

2020年歲末,滿頭銀發的鄭小瑛再次出現在國家大劇院﹔“愛樂女”室內樂團成立30周年紀念“回閃”音樂會,正在這裡舉行……

上世紀70年代,在朱麗、司徒志文、鄭小瑛等音樂家的身體力行下,“愛樂女”奏響了中外經典作品,在音樂演出市場的“寒冬期”,游走在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學校園裡。在六七年裡,她們不計報酬,把優美的中外室內樂送進上百所大中學校以及不少工廠、村庄,演出240余場,23萬多觀眾從中受益。鄭小瑛回憶:當時有些舞台演出商業性強,顯得比較蕭條﹔“愛樂女”的出現,成為舞台中的一股清流。

“愛樂女”對之后國內經典音樂的普及、教育等事業的影響,可謂深遠而綿長。如今,當年的發起人已從風華正茂步入中老年,有的已成為中國音樂界的專家和權威﹔昔日的青年演奏員們,也紛紛成長為各音樂團體、專業院校的中流砥柱。

藝術應為人民服務、報效祖國,這是鄭小瑛一直秉承的藝術觀。1929年9月,鄭小瑛出生於上海,6歲始學鋼琴,8歲隨父母從上海逃難至重慶,接受愛國教育。1947年,她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先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讀預科,接觸到進步思想,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48年底,她從武漢北上,到中原解放區參加了革命,1949年隨文工團從中原解放區開進武漢。1951年,鄭小瑛參加中央少數民族訪問團,慰問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祖國的大山大河給了鄭小瑛豐富的藝術素材和極大的感情觸動……“這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鄭小瑛說。藝術源於人民,應當還給人民,鄭小瑛由此樹立了革命文藝工作者用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1952年,鄭小瑛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被保送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隨后,她進入蘇聯專家杜馬舍夫合唱指揮培訓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女性合唱指揮。1958年,鄭小瑛參加中央民委調查組,訪問福建畬族地區,更加堅定了內心的藝術觀:“藝術家要對民族、對人民有感恩之心,時刻不忘與群眾共享,自覺為社會做貢獻。”

“藝術家要努力把音樂和音樂知識送到人民群眾中間去”

1962年10月2日,蘇聯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在眾人矚目中,鄭小瑛登上指揮台,指揮了一場難度很大的意大利歌劇《托斯卡》,成為登上國際歌劇指揮台的第一位中國指揮。

鄭小瑛勉力一生,在藝術上創下多個“新中國第一”:她與音樂界的前輩一起重建了中央歌劇院,與朋友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志願者“愛樂女”室內樂團,隨后在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上亮相﹔她還參與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公助民辦的職業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

在藝術上,鄭小瑛一直追求用西洋音樂手法表現中國人思想情感的交響樂作品。她率領廈門愛樂樂團和福建交響樂團,將劉湲作曲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帶到亞、歐、北美等地的12個國家,演出70多場,創下我國大型交響樂演出的最高紀錄。她還積極發掘中國民族音樂,填補民族音樂研究中畬族音樂研究的空白。

鄭小瑛在達到極高藝術造詣的同時甘為人梯。作為新中國音樂教育指揮專業的奠基人之一,她培養了吳靈芬、陳佐湟、水藍、王進、呂嘉、俞峰、李心草、張弦等一批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指揮家。

懷抱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愛和感恩的心,鄭小瑛希望與群眾分享她對藝術的感受。鄭小瑛說:“作為指揮者的我,從一次次受歡迎的音樂普及演出中,感受到群眾對音樂的喜愛。陽春白雪也要和者日眾,藝術家要努力把音樂和音樂知識送到人民群眾中間去。”

每次演出前,鄭小瑛都會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把聽眾吸引到美妙的音樂意境中去。與此同時,她堅持公益講座40多年,開創了邊演邊講的“鄭小瑛模式”,直接聽眾達到上千萬人。

“洋戲中唱,能更好地服務中國百姓” 

2017年7月18日,鄭小瑛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歌唱家王豐、楊光用中文演繹了馬勒根據中國唐詩德語譯文寫成的交響樂套曲《塵世之歌》。作為馬勒的熱心研究者和演繹者,鄭小瑛投入大量精力對唱詞進行了中文譯配修訂,助力歌唱家以優美的中文為中國觀眾演唱,達到“洋為中用”的效果。

“洋戲中唱”,是鄭小瑛近年來致力的方向。世界各國都在用各自的母語介紹外國歌劇,為什麼中國反而堅持用半生不熟的原文演出?鄭小瑛在思考中探索……為此,她主張恢復將外文歌劇譯配成中文演出。80年代,她和中央歌劇院合作,在天津推出了用中文演唱的歌劇《茶花女》,在一個多月裡連續上演39場。鄭小瑛說:“洋戲中唱,能更好地服務中國百姓,做好歌劇欣賞的基礎教育。”

年過九旬的鄭小瑛自稱“90后”。在生活中,她就和真正的“90后”一樣,自如地運用手機、電腦和互聯網。10年前,她玩起了博客和微博。如今,她還能熟練地在手機上打車、轉賬、叫外賣。她發現,隻有更方便地獲取音樂知識,更多的人才能認識音樂之美。她錄制“讓耳朵更聰明”系列網絡課程,用新媒體形式推動音樂知識普及。她還為中央音樂學院錄制了《鄭式指揮法基礎》視頻系列課程,把她60多年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更多后來人。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感嘆道:“鄭小瑛老師是中央歌劇院的功勛藝術家,是新中國值得向世界驕傲的指揮家,也是千百萬交響樂、歌劇觀眾心中的偶像。”

■記者手記

銘記初心 持之以恆

雖已年屆92歲高齡,但鄭小瑛總是精神矍鑠、滿懷激情。在長達3個小時的“回閃”音樂會中,她既當主講人,講述“愛樂女”背后的故事﹔又當主持人,分享新書《低谷中的鮮花——“愛樂女”樂團群星譜》。活動最后,她親自指揮了《燭影搖紅》《空山鳥語》兩首曲子,風採依舊﹔在現場,鄭小瑛幾度動情……誠然,讓老人家真正動容的是延續至今的“愛樂女”精神,是對音樂的尊崇,更是對人生目標的敬畏和堅守。

這又何嘗不是鄭小瑛的人生寫照?在交響樂的舞台上,鄭小瑛一次次留下具有時代意義的印記,改變著世人對中國音樂藝術的看法。在社會的大舞台上,鄭小瑛致力高雅藝術的普及推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其背后是鄭小瑛一直秉承的初心、持之以恆的努力,還有比常人更多的持續付出。她滿懷期待:“愛樂女”的精神一定會被新的一代接力,久久傳承……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06 版)

(責編:吳楠、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