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專注建筑空間設計60余年,程泰寧——

賦予建筑人文的氣質(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1年01月12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6年,程泰寧在浙江美術館工地了解施工進度。
  資料照片

1959年,程泰寧在北京長城採風。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程泰寧,1935年生,南京人,建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畢業於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從業以來主持設計國內外工程150余項,多項作品獲得國家、省部級獎。2004年獲中國建筑師最高獎“梁思成建筑獎”。

“最近看了哪些書?設計的作品進展如何?工作有什麼計劃?”一個平常的工作日,程泰寧院士先從淮安去南京辦事,再趕回杭州開會。他忙完一上午的工作,午餐時間還不忘關心學生的學業進展。交流間,程泰寧笑聲爽朗,說起時下的新鮮事物毫無代溝﹔談起建筑學領域的最新情況,他總是引經據典,思維活躍。

到了耄耋之年,但程院士清瘦硬朗,才思敏捷,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80后”。他常說,要將以前耽誤的時間追回來,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根本來不及變老”,因為他早將一生托付給了心愛的建筑事業。

“學建筑是一生的邀請”

走入建筑領域,程泰寧稱那是一種緣分。“對空間的想象和構建,是我從小的一個夢。”程泰寧說。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出生的程泰寧,2歲就跟著家人一路逃難。童年談不上接受過系統教育,卻十分愛讀書,從唐詩宋詞到四大名著,從哲學藝術到武俠小說,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

書是寄托,又是摯友:“我常坐在家門口,看著江水、行船、流雲出神,驚奇於雲朵的千變萬化﹔我還喜歡坐在廚房的方凳上,望著斑駁的牆面,從神秘形狀中構想大千世界。”程泰寧說,他后來讀到中國畫論中用筆如“屋漏痕”的描述,就越來越對空間構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帶著對夢想的追求,1952年,程泰寧進入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學習建筑。4年的學習時光,在一眾建筑泰斗的引路下,程泰寧痴迷其中。年少時對山川萬物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光線色彩的敏銳捕捉,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發揮。程泰寧說,“大概,學建筑是一生的邀請吧。”

“以前,只是有一腔浪漫的想象,直到學了專業知識,心中構建的空間才仿佛有了‘氣質’與‘脾氣’。”程泰寧說,為了學好專業知識,他如飢似渴地吸收著每一位老師提供的精神養分。

大三時,童寯教授為學生修改畫稿。這位訥於言敏於行的學者,善於用開闊的思路,激發青年們的靈感。在老師的影響下,程泰寧愛上了畫稿。“晚上休息在畫,火車上也在畫,新年、過節時還畫。”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元旦晚會,同學們都去看節目了,偌大的教室裡,隻有他一人手持畫筆、目不轉睛……一盞燈光下,他伴著遠處傳來的音樂聲,在畫圖中迎來了新年。

大四時有一次交作業,程泰寧一口氣畫了四五個不同方案,楊廷寶教授看后都隻說“可以”。程泰寧有些受打擊,楊教授解釋道:“做設計無定式、無成法,建筑設計要符合其特定的氣質。隻要堅持,總能‘融通’。”

年少時聽了楊教授的一番話,不甚了了,但隨著實踐增多,他愈發體會出“無定式、無成法”的深刻內涵。“對形式的固化理解、對程式的盲目跟風,是‘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重要原因。”程泰寧說,建筑設計不能脫離所處的時代和地域。

“建筑是用石頭書寫的史書,是凝固的詩意”

幾年的學習,程泰寧的專業知識十分扎實,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作。初出茅廬的那幾年,他就參加了人民大會堂、國家歌劇院、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建筑等的方案設計。程泰寧坦言,自己對建筑發自內心的喜愛,是從這時候不斷加深的。

1981年,程泰寧接到了杭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邀請,從此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歲月”。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資飯店黃龍飯店籌建,程泰寧也想參與設計。可當時,他並不在業主方的考慮范圍內。無奈之下,他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方案,供建筑師參考。

沒過多久,其中一家設計方退出競爭,程泰寧由“陪跑”走上平等競賽的舞台。一年間,經過三輪修改,程泰寧的方案最終以全票勝出。這個讓程泰寧一舉成名的作品,坐落於杭州西湖景區與老城區之間,如同連接自然山水與繁華城市的“過渡橋梁”。

黃龍飯店總平面布置上借鑒中國繪畫“留白”的手法,創新採用“單元成組分散”模式,使自然環境與城市空間相互滲透,展現出渾然一體的韻致。“這便是中國哲學整體性思維帶來的啟發。”程泰寧說,“建筑是用石頭書寫的史書,是凝固的詩意。”

“要重視實踐更要積累內涵”

走進南京博物院,站立在中軸線上的老大殿十分耀眼,這是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的。經過設計擴建、於2013年開放的新館,與老大殿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作為新館方案的設計者,程泰寧回憶,最大的設計難點在於新老建筑融合。這絕不是簡單地把老館屋頂拆舊立新,更不是將新館修舊如舊。

“表達新舊的關系,要在氣質、調性、精神上都有所體現。”程泰寧反對照搬傳統建筑中具象的形式來表達中國文化,而贊成馮友蘭先生提出的“抽象繼承”,即重視建筑本身的“韻”與“境”。“建筑師的使命不僅是構建更理想的人居環境,還應該是文化的傳承者與創造者。”

2008年,母校東南大學力邀他回校“傳道授業解惑”,他欣然接受。從此,他頻繁輾轉於杭州與南京之間,手把手帶著年輕教師與學生們做設計、搞研究,希望能將數十年所學傳授給年輕人,培育新一代建筑師。

程泰寧的學生很有辨識度——需要研讀《文心雕龍》《藝術哲學》《羅丹藝術論》,必須選修哲學、藝術與美學。他強調,“建筑學沒有明確邊界,是很多學科‘暈染’在一起的,要重視實踐更要積累內涵。”

“究天地人文之際、通古今中外之變、成建筑一家之言。”程泰寧認為,建筑創作,要對文學、哲學、美學進行鑽研探究,才能有獨立的價值判斷,建立完整的話語體系。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年輕人的期待。

■記者手記

總在與時間賽跑

40歲前,他潛心研究,提升自我﹔到了46歲,開啟自己的設計生涯黃金歲月﹔直至67歲,為了繼續工作又選擇創業﹔年逾古稀回到母校執教,孜孜不倦培育年輕建筑師……

程泰寧惜時如金、日程安排滿滿當當:一年360多天,最多隻休息5天。他嚴於自律,生物鐘雷打不動: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9點准時上班,晚上7點下班,鍛煉40分鐘,12點之前上床休息。

回望過去的數十年,程泰寧總是在和時間賽跑。“惜時、敬業,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我也希望能從建筑創作的一隅之耕出發,為中國社會和當代文化發展做一些貢獻。”程泰寧說,建筑是自己托付一生的事業,唯有隻爭朝夕才能不負使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06 版)

(責編:吳楠、馬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